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壮族、傣族、侗族是华南三个很有影响的少数民族。这三个民族地缘相连成片,从而在民族心理、生活习俗以及一些文化特征等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而关系最密切的要数他们的语言。 壮、傣、侗均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语言。壮语、傣语、布依语同属壮傣语支,海南省的临高话可归入这一语支。侗语、仫佬语、水语、毛南语同属侗水语支。这个语族的第三个语支——黎语支,分布在海南省,只有黎语一种语言。整个语族的语言有下列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以笔者母语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壮语go、duz、boux为研究对象,以《壮汉词汇》为语料,描述go、duz、boux这一表达形式所表达的性质和意义。它们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表示量词,它还能表示名词和语素,它们是量词、名词、实语素和词缀四种不同的语言成分使用了相同的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以笔者母语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壮语go、duz、boux为研究对象,以《壮汉词汇》为语料,描述go、duz、boux这一表达形式所表达的性质和意义.它们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表示量词,它还能表示名词和语素,它们是量词、名词、实语素和词缀四种不同的语言成分使用了相同的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海南岛北部,东起南渡江,西迄临高县的新盈港,南以琼山县的遵潭、澄迈县的白莲和儋县的南丰为界,北濒琼州海峡,包括临高全县和儋县、澄迈、琼山及海口市郊的一部分地区——这个地区在地域上连成一片,约有五十万人使用汉藏语系侗泰语族壮泰语支的一种语言。从语言、社会、风俗习惯等方面来看,他们显然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他们并没有自己的民族称谓。萨维那神甫在半个世纪前曾把他们称为Ong-Be“翁贝”人。奥德里古尔和桥本万太郎等人也一直沿用Be“贝”这个名称。但  相似文献   

5.
《民族论坛》2007,(12):63-63
<正>壮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以广西最多。人口1617.88万(2000年),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壮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文字系1955年创制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  相似文献   

6.
广西壮族与云南傣族"干栏"民居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傣族语言属于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干栏"是其传统民居建筑.由于傣族很早就从岭南向南迁徙,两个民族分化后分别处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因此,其"干栏"式建筑既有相似,又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操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语言的壮、布依、傣、泰、佬等族以及操侗水语支语言的侗、水、仫佬、毛南等族,同源异流,都源于上古分布于我国南方的越人。操壮傣语支语言的群体与操侗水语支语言群体的分化,可能是在原始母权制氏族社会晚期。  相似文献   

8.
壮族是我国南方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自古以来,壮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壮语。按照我国语言学家的分类,壮语届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发展,壮语形成了丰富完整的系列词汇,具有自己的语音和语法特点。在壮语地名的冠名方面,也具有自己的特点与规律,并且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世代传承沿称。在壮族地区众多的壮语地名中,保留着大量的古越语(古壮语)的成分,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壮族的历史分布、“思维特征及其生产方式。但由干壮语地名皆用汉字…  相似文献   

9.
<正> 在今侗族居住的湘、黔、桂毗邻地区,秦时出现过“呕”、“区”(即瓯人)的活动,东晋、南北朝时演变为“乌浒”或“僚浒”,宋时又被称为“佶伶”或“仡伶”,明代始有“侗人”之称。其历史渊源关系,笔者在《侗族族源初探》一文中曾作过粗浅论述。目前,由于各家说法不一,很有必要再作探讨。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与同语族特别是同语支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许多共同特点。“在语言学上首先显示出来的是继续操该语言的愿望,这也就决定  相似文献   

10.
黎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共有四十余万。其中有三十九万多人聚居在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包括乐东、东方、保亭、琼中、崖县五个县)境内,有少数散居在靠近自治州的琼海、万宁、澄迈和儋县的部分地区,和汉族人民杂居在一起。有本民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僮侗语族的黎语支。黎族的远古祖先很早就定居在海南岛。根据解放后广东省的考古普查,在海南岛的沿海和五指山区前后共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和遗物出土地址一百余处。很可能,黎族的远祖开发这个宝岛,最低限度不会迟于新石器时代。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解放后的调查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很可能黎族在没有受到汉族封  相似文献   

11.
壮侗诸族顺承西瓯骆越而来,西瓯骆越是百越的重要一支,百越与东夷有密切的联系,这可以从壮傣、布依、黎等民族的自称得到旁证.族称、动植物名称中的古老词汇蕴涵着丰富的语言学内容,通过古籍的钩稽与比较研究,可以解释现今壮侗语族与周边相关语言的亲疏关系.  相似文献   

12.
1986年,云南民族出版社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概况》一书,对州内的壮族作了如下的介绍:“壮族,自称‘布洋’,汉族称他们为沙人。语言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族,壮语支。人口共一千三百多人(1982年),主要分布在勐腊县瑶区的河谷地带。据称他们过去是从江城、元阳一带迁移过来的”。介绍十分简略。 1988年4月,我们到西双版纳布据州民委的介绍,西双版纳傣自治州辖景洪、勐海勐腊三个县,壮族分布在勐腊县。由于壮族在自治州和勐腊县人口很少,不引起人们的注  相似文献   

13.
人口:约4万余人分布: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门隅地区及墨脱、林芝、错那等边境县语言: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门语支文字:本民族无文字,通用藏文和汉文在西藏自治区喜马拉雅山东段南  相似文献   

14.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共有15,489,630人。壮族分在的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岩溶地区,为天下少有的奇景。壮族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百越”民族,族称来源于部分壮族的自称,这些自称如“布壮”、“布土”、“布侬”等。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1300多年前,壮族曾出现“土俗字”。著名的“花山崖壁画”是壮族古老先民的伟大创造。在广西北流出土的云雷纹大铜鼓,号称“鼓中之王”。壮族有著名的创世长诗《布洛陀》、英雄史诗《莫──大王》等。壮族的传统音乐主要是各种山歌调,共1000种以上。古代壮族先民曾把凿齿当成是成丁礼(成人礼),还曾有文身的习俗。至今壮民崇尚蓝黑色,并将之用于服装的镶边和居室栏杆上,实际上是文身的延续存在。今天的壮族,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提高,教育与文化也适应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  相似文献   

15.
毛南族传统节日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南族传统节日文化卢敏飞(广西民族研究所)毛南族操毛南语,毛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文语言。战国、秦、汉时期,毛南族先民属岭南越系族群之一;魏晋以后,是组成“僚”人群体的一部分。南宋初年,毛南族已有自己独立的称谓“茅滩”。元、明以后,史籍中“茆滩...  相似文献   

16.
敬酒歌     
天崖海角摆酒宴哎咧,五指山举杯敬亲人哎,敬请亲人坐上座啊,和咱黎家相对饮。艰苦来创业,黎寨多娇四季春。汉族兄弟干一杯咧,千一杯咧!暖透心田添干劲咧,添干劲咧!并肩携手共战千,继续长征当尖兵,l继续长征咧当尖兵 哎! 黎族,有68万余人口。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聚居在广东省海南岛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敬酒歌@黎州艺 ~~  相似文献   

17.
僜人居住在西藏自活区东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以东,横断山脉西部察隅一带的额曲(河)、察隅曲、格多曲和杜莱曲流域,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他们讲着两种方言,一部分人自称“达让”;另一部分人自称“格曼”。据1976年统计,在额曲和察隅曲上游地区,“达让”占77%,“格曼”占23%。达让话可以通用。“格曼”占全部僜人的60%以上。对于族称问  相似文献   

18.
我国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和西藏五省区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这里世居着藏、门巴、珞巴、羌、土家、彝、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基诺、苗、布依、侗、水、仡佬、壮、瑶、仫佬、毛南、京、满、蒙古、回等34个少数民族,以及尚待识别一些民族,人口约3500万,占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西南的少数民族,从历史而言,大体分属于氐羌族系、百越族系,苗蛮族系和云南濮族系,元代以后进入西南的有回、满、蒙古等民族。西南的少数民族从语言上划分,绝大多数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壮侗语族  相似文献   

19.
自著名语言学家李方桂先生三十年代中期以后到广西、贵州等地调查壮侗语族语言,并用现代语言学方法描写研究壮侗语言以来,我国壮侗语族语言研究不断取得进步其中关于语言影响与语言关系的研究尤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本文主要综述这两方面的研究成果。一、语言影响研究关于壮侗族语言影响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在下述两方面作了较多的工作:(1)汉语借词尤其是新老借词及其由此而引起的语音、语法方面的变化研究,(2)语言底层成分研究。建国后近四十年来出版的有关壮侗语言  相似文献   

20.
罗美珍 《民族研究》2006,2(5):94-96
笔者在《民族研究》1981年第6期上发表了《从语言上看傣、泰、壮的族源和迁徙问题》一文。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在笔者对此问题有了更清晰的看法。探讨一些民族的发展脉络及文化历史,尤其是无文字记载的史前文化史,除了考古发现外,就是靠语言这种“活化石”的证据了。对于傣泰人的来源,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当地土著说和迁徙说。笔者的看法是:傣泰族(即操侗-泰语族语言的广义“泰人”)的先民属于原始马来人种的一支,即古书记载的我国上古时期东南沿海的“东夷”。古书上说,这支人民好冒险,喜迁移。在那时他们就有一部分人从海路迁徙,经过台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