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闽南地区利用独特的地域优势,大力"走出去"和"引进来",形成了一种既有本土气派而又不失外来风格的侨乡特色文化,对当地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闽南侨乡在文化建设中也呈现出一些困境,主要表现为中外文化、古今文化的冲突和碰撞。充分发挥侨乡文化特色,对指导侨乡文化建设,促进侨乡文化的发展、繁荣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化背景下,畲村家族文化功能发生了一些相应的变迁,如,两性角色与社会分工强化,族化功能弱化,自我保护功能消解;又如,政治参与功能和旅游商品功能等新基质的出现,等等,都很值得我们继续关注。  相似文献   

3.
拥有18万畲族人口的闽东是中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区,畲族村落遍布闽东各县市。但城镇里几乎没有畲族社区。尽管家族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仍然存在,但家族行动已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而无法施展,家族文化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地处偏僻的畲村,经济总体上欠发达。尚未融入城市化,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虽然家族文化的某些外显象征符号模糊或消失,但与家族文化相联系的家族观念与网络也仍或隐蔽或显现地存在着。家族文化在适应畲村发展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发生自我调整与功能演化。本研究在对闽东畲族基本情况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借鉴功能主义的文化分析理论,从社会关系这一视角入手,考察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的过程中,畲民家族文化在畲民两性关系、代际关系、族群关系等社会关系中的功能演化。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陕北地区的一个著名家族——艾氏家族为研究对象,以艾氏主姓村——G村为主要调查点,重点突出了口传记忆与家族复兴在现代化进程中家族文化构建中的重要意义。G村人正是通过反复的口头传述,才使得祖先的名字和事迹不断的传向了后世;在传统社会中,人们通常将家族看成了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认为它的内部是公式化了的、是同一的,而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家族认同行为则是多种观念与意识交锋较量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5.
闽南文化与海外华商的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闽南文化属于移民文化,有较强的兼容性和开放性,其精髓在于“敢拼爱赢”的精神。深受多重文化影响以及较少的安土重迁观念,形成了闽南人敢于冒险犯禁、勇于进取和积极开拓的人文精神。这种鲜明的文化特性,演绎着财富积累的动人故事,对海外华商生存和发展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明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方向。闽南侨乡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打造海峡西岸城市群有着决定性作用。大学生村官在闽南侨乡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以邓小平“人才论”为基点,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服务闽南侨乡的长期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完善技能,辅之以各种保障制度,有利于发挥大学生村官在闽南侨乡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8.
本文在阐明泉州华侨捐资兴办公益事业的历史背景及其动因的前提下,通过实地调查所得资料,以泉州鲤城区浮桥镇为典型个案,具体论述了华侨华人出资兴办公益事业,特别是在教育事业方面的情况,由此举一反三,说明了华侨捐资兴办公益事业在历史和现实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华人移居海外,在适应当地社会人文地理环境的同时,也和家乡保持着联系,进而建立起跨越国家疆界的社会关系网络.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跨国联系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海外华人对家乡的关注,尤其是以血缘、地缘为基础,逐渐拓展开来的乡村公益事业,影响着侨乡的政治、经济乃至乡民对于“侨”的认知与实践.通过对广东梅州松口德村进行人类学田野研究,探讨侨乡跨国关系的形成与变化以及源自海外华侨华人的公益慈善对乡民日常生活和乡村社会建设、文化生产的影响.随着时间推移与代际变化,海外华人与侨乡的联系已不如以往紧密,但蕴含于“侨”的观念中的开放、流动、灵活等特质以及侨乡特有的人文精神,却依然影响着乡民的生存心态与行为实践.而德村公益事业的开展,也为理解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提供了一面极佳的镜像.  相似文献   

11.
开展马克思主义区域大众化研究是深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益探索,而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是在于找到区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点。闽南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区域大众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挖掘和利用闽南谚语的文化资源,对推动闽南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家族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细胞 ,而家族文化是在长期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以血缘认同为标志的文化积淀。本文是对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紫金乡一个白族自然村———段家村家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的个案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南沿海侨乡发挥区域社会优势,吸引侨资发展经济。合资、独资工厂及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内地富余劳动力迅速涌入,出现人口东移的态势。相应地外来务工人员与当地人的互动、与当地社会的融合成为新的社会问题。外来人员在寻求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了侨乡社区的变化。文章将通过对厦门"銮村"的实地调查,探讨这一融合过程的阶段性特性,以期对当前多元社区现代秩序的设定及有效管理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文化认同是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社会和谐相处的现实需求!也是传承与弘扬区域文化的重要途径。闽南文化在这方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精神内涵可以对外来务工人员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进一步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对区域文化的认同,可以通过挖掘区域文化的丰富内涵并广泛宣传、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认同水平、鼓励本地人学习并尊重包容异地文...  相似文献   

15.
文化认同是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社会和谐相处的现实需求!也是传承与弘扬区域文化的重要途径。闽南文化在这方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精神内涵可以对外来务工人员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进一步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对区域文化的认同,可以通过挖掘区域文化的丰富内涵并广泛宣传、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认同水平、鼓励本地人学习并尊重包容异地文化等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俗文化符号承载着大量的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历史记忆,对凝聚海外华人民族情感,唤起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价值。自洪武五年中琉建立封贡关系以来,移居琉球的闽人及其后裔不仅为当地移植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也让福建的石狮文化在琉球生根发芽,对冲绳闽人后裔构建中华文化记忆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海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泉州、漳州和厦门等地农村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新农村建设中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取得的成效和问题,并从闽南文化自身、农民、政府、文化研究者和民间艺术骨干等方面分析问题的成因,同时针对性地提出在海西新农村建设中闽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石溪村的家族活动涉及到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农民在政治生活中从被动到主动,在经济生活中从自发到自觉,在文化活动中从封闭到开放,在社会生活中从传统到现代;农民的文化选择不仅加速了其自身角色意识从“家族人”到“现代人”的转换,也促进了农村家族文化与现代化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19.
闽南商文化是闽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演变、发展与闽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在长期融合、发展、创新的过程中,闽南商文化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丰富内涵:闽南商文化是边缘化的方言文化与中原内陆文化的融合,是海洋性商文化与内陆商文化、异域文化的融合,是务实逐利的小商文化与中原内陆性文化的融合。闽南商文化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爱拼敢拼、与时俱进、博爱至上的特点,是中华商文化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20.
闽南文化的形成期是闽南文化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在八闽文化中,闽南文化是影响最大、分布最广、人口数量最多的一支独特类型的民系文化。闽南文化应早于闽东文化,在唐代已经形成,它的奠基者即为唐初率领中原移民入闽的陈政、陈元光父子。然而,数十年来在闽南文化研究中,由于"疑古"思潮的影响,研究者所采用的方法进行研究,得出不能令人信服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形成期的正确认识,并低估了唐代初年对泉潮地区开发所带来的巨大成就,以及对形成闽南文化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