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盖梯尔对知识的传统定义——得到辩护的真信念——提出了深刻的质疑。为了解决盖梯尔问题,哲学家提出了多种新的知识定义,但迄今为止未能达成共识:这些定义或者无法阻止新的盖梯尔问题产生,或者极大地缩小了知识的范围,从而导致怀疑论。语境主义知识论放弃了知识为真的要求,因此可以很好地避免怀疑论。不过,其中最具影响的刘易斯等人的理论仍存在不少问题。基于辩护强度的语境主义知识论可以克服这些问题。该理论认为不同的语境要求不同的辩护强度,而不同的辩护强度要求则产生了不同类型的知识,造成了“知道”或“知识”的不同含义。因此,只有确定了“知道”或“知识”在某个语境下的具体含义,即所要求的辩护强度,才能准确判断该语境下某个命题是不是某个主体的知识。这一理论更符合常识对知识的理解,在避免怀疑论的同时也能解决盖梯尔问题,而且还能解决知识论的另一个问题——抽彩悖论。  相似文献   

2.
自葛梯尔反例发表以来,学者们对之进行了诸多的批判。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持异议者对葛梯尔反例主要批判的焦点实际上是一致的,即质疑葛梯尔反例中史密斯对其信念确证的合法性。然而,这其实正是葛梯尔构造的复杂反例的用意所在,即质问知识三元定义拥护者:如果知识就是确证的真信念,那么确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怎样才算是真正的确证?  相似文献   

3.
实验哲学是近年来新近兴起的一场哲学运动。它试图运用社会科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的实证方法探究普通大众对一些具有普遍共识的哲学命题或理论的直觉判断,通过经验数据的分析,或质疑或验证这些命题或理论的合理性。传统知识论认为,知识就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盖梯尔问题的提出,引发人们对传统知识定义的争论;实验哲学家也加入到争论中来,认为传统知识论赖以立论的基础是人们直觉的普遍性、可靠性,而他们运用实验方法证实,人们的直觉具有易变性、多样性,从而挑战了部分知识论观点。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葛梯尔本人提出的两个反例的形式分析,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逻辑形式。不难证明所有葛梯尔式的反例都具有这种普遍形式。由该形式可以看出葛梯尔问题的实质,即知识的辩护性条件和真实性条件是彼此分离的,从而使得反例与知识的GK-定义一起逻辑地导出矛盾。传统知识定义与GK-定义在重要的方面存在区别,即它实际上并没有将知识的真实性与辩护分离开来,这使得传统定义可以免受葛梯尔问题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葛梯尔反例意义的诘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认为 ,葛梯尔反例向传统知识的三元定义提出了挑战 ,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知识论的特征。然而 ,由于 :1 .葛梯尔反例的意义是有限的 ,因为JTB定义不是全部知识的定义 ,也不是知识的重要定义 ,此外 ,葛梯尔反例也没有普遍的意义。 2 .葛梯尔反例产生的根源在于一个武断、二个混淆、三个错误的假设以及对JTB定义错误的理解。因此 ,对葛梯尔反例意义的高度评价 ,是言过其实的夸大  相似文献   

6.
知识的概念分析与信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知识定义(JTB)不是知识的充分必要条件,自盖梯尔(Gettier)提出反例证明了这一点之后,对“知识”定义的探讨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但几乎所有的修正都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分析人们在传统的信念意义基础之上能否完成这项工作,以及威廉姆逊(Timothy Williamson)的“知道”形态的理论之于知识概念的意义等问题,就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金岳霖没有直接回答何谓知识,但揭示了知识事实是关系事实,知识等同于真命题。他立足于常识,肯定知识之有,回答了知识的可能问题和知识的限制问题,但又明确指出他的知识论不涉及这两个问题。当代知识论学家在普遍接受柏拉图知识概念的同时,通过回应盖蒂尔挑战来完善传统的知识概念。为此,他们提出了无假信念条件、挫败条件、可靠性理论、结论性理由以及因果理论等方案。但是,这些方案无法弥补传统知识概念的不足和缺陷。金岳霖的知识概念与当代知识论中的知识概念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存在明显区别。后者主要表现为金岳霖和当代知识论学家对知识有无明确的定义、知识的构成要素、怀疑论的挑战、知识概念的分析方法等方面持有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8.
从知识的角度来考察朱熹哲学,有助于厘清中西哲学的同与异,同时将朱熹哲学推向当代哲学。根据西方知识论三元定义:真、信念、确证,进行朱熹哲学的分析,可以发现朱熹对知识的观点:知识的真包含了价值意义的善,信念的培养可以通过养气来实现,知识的确证却主要是以体认的方式来证明。  相似文献   

9.
融贯论是一种为了解决知识辩护的结构问题而提出的和所与论相对应的理论形态.以戴维森为主要代表的融贯论认为世界与信念之间只有因果关联,没有理性关系,世界所属的自然的逻辑空间不能为人们关于事物的信念或知识提供信以为真的理由,信念的真取决于该信念在信念系统内与其他信念之间的融贯一致;同时,戴维森站在自身理论立场上回答了来自怀疑主义等方面的诘难.在麦克道尔看来,融贯论的可取之处在于看到了知识的辩护只能在理由的逻辑空间内完成,但使知识失去了来自世界的合理性制约,思想的自由成为无条件的事情;要真正解决知识的辩护问题,必须承认关于世界的经验已经具有概念性内容,从而将知识的辩护纳入规范的领域,并使世界对我们的知识产生一种理性制约.  相似文献   

10.
作为知识的一个基本要素,确证理论是当代西方知识论所集中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确证"概念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其规范性的特征;二是它与"真"的联系。一般认为,X是得到确证的,仅当它已经或至少能够通过引用一些理由来进行证明,这就涉及到作为理由的信念与被确证的信念之间的支持关系。从结构上看,确证似乎形成一个无限回溯的系列,基础主义要解决的就是确证上的无限回溯问题。基础主义这个"阿基米德"点遭到了反基础主义的批判,当然反基础主义本身在西方也受到了挑战。  相似文献   

11.
论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是什么?”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揭示知识概念的哲学认识论内涵、也即给“知识”一词以一个恰当的认识论定义的问题。因“知识”一词的本意是指主体(S)对一定对象(P)的知道,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S知道P”的充分必要条件的分析来使这一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根据本文的分析,S知道P的充分必要条件是:S知道P,当且仅当(1)P是真的;(2)S相信P;并且(3)S相信P被证明是合理的。从这一充分必要条件出发,本文把知识定义为“被证明的真信念”。本文对“知识是什么?”问题的回答是:知识是被证明的真信念。  相似文献   

12.
信念与知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知识论构成的一部分,信念论主要研究有关信念的性质、信念与知识的关系、信念与理由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关于信念的性质,当代西方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把信念作为一种以命题方式表示同意的态度,二是把信念作为一种倾向、意向,三是把信念作为实践利益考虑的产物。在信念与知识、信念与理由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当代西方最为激进的主张是否认信念存在的"消除主义",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奥迪对"理由"做出的界定与分类,对理由与信念之间的结构性与解释性联系的分析。本文认为,知识属于信念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3.
知识确证是知识论的核心问题。知识确证的困境在于以旁观者的视角,在实用目标之外即超越人类历史环境去寻找知识确证的条件。知识确证的困境首要表现在知识的三元定义问题:知识在传统上被定义为确证的真信念,知识的价值即追求真理。当代知识论专家批评传统知识论以主客二分为前提把知识看作人的心灵对自然的准确映象,并且偏重某种知识类型和知识的某种价值。美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罗蒂将知识放到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来考察,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知识的确证。他提出"种族中心主义或团体知识论"强调知识确证中的社会因素,他拓展了知识的定义,强调知识的实用价值,特别注重知识确证中知识与权力关系,指出知识具有地域性、有限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得到辩护的真信念”是西方哲学从纯粹的认知兴趣出发得出的关于知识的一贯定义,从这一定义出发,命题信念和客体信念根本不同.在西方知识论视域中对比考察儒家、道家和墨家述“知”的句法及其基本理论特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尽管先秦时期不乏纯粹的认知旨趣和句法等形式逻辑上的追求,但关于知的论述都以伦理诉求为旨归,从而缺乏西方文化传统中相应的成熟的认知理论以及形式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在哲学史上,哲学家对知识三元定义结构基本上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葛梯尔却构造了两个反例对此进行反驳。葛梯尔反例的构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有很多反对葛梯尔反例的观点。葛梯尔反例是人为精心设计的,它不具有普遍性,同时最为重要的是葛梯尔反例在构造过程中存在很大技术等方面的缺陷,本文主要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6.
论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是什么?”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揭示知识概念的哲学认识论内涵、也即给“知识”一词以一个恰当的认识论定义的问题。因“知识”一词的本意是指主体(S)对一定对象(P)的知道,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S 知道 P”的充分必要条件的分析来使这一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根据本文的分析,S 知道 P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S 知道 P,当且仅当(1)P 是真的;(2)S 相信 P;并且(3)S 相信 P 被证明是台理的。从这一充分必要条件出发,本文把知识定义为“被证明的真信念”。本文对“知识是什么?”问题的回答是:知识是被证明的真信念。  相似文献   

17.
认识论最早是关于知识的研究,属于哲学研究范畴。心理学家从哲学中引用了"认识论"的概念,并定义为个体持有的关于知识和知识获得的认识和信念。虽然在一般认识论信念领域已有较多的测量工具,但在特殊学科领域的认识论信念在中国群体中的实用性未得到支持。基于认识论信念的定义,通过文献分析、问卷测量编制了高中生物理认识论信念问卷。对4...  相似文献   

18.
康德提出我们具有一类被称为“视之为真”的心理状态,其中包括主体对于判断的三个阶段的态度,即意见、相信和知道。康德说明他如此分类的理由是这些态度在主观和客观上的根据是否充分,然而康德事实上谈及三种意义的主观根据和两种意义的客观根据,并且三阶段的划分是依据认知现象性所作出的。一些研究者将视之为真划归“接受”这类命题态度,从而区别于当代的信念概念,这可能是一个误导性的观点,同时也会丢失康德主张中有益于当代信念论的内容,这些内容至少包括信念的实践性目标、信念的间接意志主义等。  相似文献   

19.
适切的信念,动物性的知识,比起不适切但成功达到目标的真信念还要来得好。适切地注意到的适切信念,反省性的知识,比起只是适切的信念或者动物性的知识还要来得好,尤其是当这个反省性的知识有助于引导第一层次的信念,而使它成为适切的。如此一来,这个信念便是完全适切的,并且这个主体具有完好的知识。  相似文献   

20.
言语行为博弈是一类信息交互博弈,博弈的基础是人的认知世界。人的认知世界由信念世界(WB)、怀疑世界(WD)和.君知世界(WU)三个世界构成。这三个世界中的元素是认知命题。对认知世界的划分以人的信念为根据,依照个体主义方法论,可以将三分认知世界的标准界定为信念真,较之于逻辑真和事实真。信念真标准强度稍弱。根据信念真标准,言语行为博弈的结果是认知主体的认知世界可能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