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释读、缀合英藏黑水城文献编号为Or.12380-0260(K.K,Ⅱ.0284.pp)与Or.12380-0534(K.K,Ⅱ.0231.h)的两件西夏文残片,指出其内容为《佛说百喻经》中的一则故事。此为西夏文《佛说百喻经》的首次发现,丰富了西夏文佛教文献目录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根据文献中关于《三国演义》的记录,朝鲜对《三国演义》的态度,经历了否定和广泛接受的过程;《三国演义》之所以能在朝鲜广为流传,是因为它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表达了时代的声音,而且与“民间化”的儒家精神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寓意草》作为一部医书,它在医学界的价值自不待言。本文则从文学的角度对该书进行审视,对此书的文学特点和表现手法作了评析。  相似文献   

4.
《百喻经》中若干语法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百喻经》,全名《百句譬喻经》,是印度大乘法师僧加斯那抄集小乘《修多罗藏》十二部经书里的寓言编纂而成的。目的是以故事为喻,向初学的佛教徒说法。《百喻经》原为梵文,齐武帝永明十年(492)僧加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客居南朝京都建康时将它译成汉语。《百喻经》译文的语言朴素简洁,接近口语;采用偶音节拍,一般四字一句,结构风格极为整齐;是研究中古初期汉语发展的一份有价值的资料。本文拟对《百喻经》中的几个语法问题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徐建委 《云梦学刊》2006,27(3):52-55
从刘向校书与古籍流传之间关系来看,应以"类"的观念对待刘向校书前的诸子文献.将新出土的汉代中期以 前的简帛文献比附<汉书·艺文志>相关篇目、以线性的逻辑模式处理刘向之前或其同时代的互见文献,是目前古籍流传和学术史研究中两个比较常见的方法论误区.因此在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非<黄帝四经>问题上没有讨论余地,这种思路本身就不可取.  相似文献   

6.
音乐之喻是中国古典诗学批评中一类特别的譬喻,有着动态演进的历史过程,就取象而言,以乐器为主,后来也关涉乐曲、乐谱、音律等,呈现出丰富的形态;从功能上讲,多用于品诗和作诗的讨论,历经元明清人的踵事增华,拓展至学诗、诗歌史、诗学概念、诗歌接受等议题的诠释,积淀了深厚的意蕴。以音乐喻诗的学理依据与乐诗相似性以及审美文化密切相关。由批评眼光视之,借音乐说诗的实践形成了富有张力的话语,不仅开拓了诗学的阐释空间,也为中西诗学的对话搭建了桥梁。最后,这种实践虽有模糊不清的缺陷,但显示出清新有味、深切著明的表达效果,为读者带来了“响浃肌髓”的美感体验。  相似文献   

7.
陈冀 《理论界》2015,(2):99-102
在柏拉图《理想国》著名的"洞穴喻"中,苏格拉底一方面肯定了洞穴外的生活优于洞穴内的处境,一方面又要求走出"洞穴"的哲学家返回洞穴中从事统治。这一要求使苏格拉底受到"行不义"的非难。如何化解苏格拉底面对的这一窘境?本文力图从城邦-灵魂类比的角度对苏格拉底进行辩护。  相似文献   

8.
《圣经》中的所罗门断案故事以不同变体出现在东西方作者笔下。与原著最接近的文本见于《古兰经先知故事集》。佛教的《贤愚经》中也有类似情节。元杂剧作家李行道根据佛经故事写出《包待制智赚灰栏记》。德国现代戏剧家布莱希特进而写成著名的史诗剧《高加索灰栏记》。当代犹太作家亦借此题材揭示出某些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9.
譬喻是佛典中富含文学意趣的部分,或以生动的形象,或以曲折的故事表现深邃幽奥之佛理,故对汉魏以来的中国文士影响甚深。佛典譬喻以其天然质素,成为佛理与诗情融合的桥梁。苏轼一生喜好佛禅,对大乘经典接触尤多,此种佛典譬喻遂成为其文学创作时左抽右取、融裁点化的资源。苏轼名作《日喻》正是在改造佛经譬喻基础上的重要创获。  相似文献   

10.
11.
《学记》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第一部较系统严谨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的理论著作。它论述了教育的实施、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其中“喻”的教育艺术为最。不仅继承了孔子的启发诱导教学指导思想 ,更进一步论证了启发诱导的目的与方法 ,隐含着目的论与方法论统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1999年 7月 ,人民文学出版社终于出版了《鲁迅辑录古籍丛编》,这是学术界的一件大好事 ,我们应当为它的出版表示祝贺。该书辑录齐全 ,有些内容还是第一次印行 ,它将有功于后世。但我觉得 ,该书收录的《百喻经》,在版本上有些欠妥处 ,今撰此短文 ,与“丛编”的编者讨论 ,并愿向学术界请教 !《百喻经》为印度僧人伽斯那撰。他从《经藏》1 2部经中要切譬喻 ,集为一部 ,用以教授新学者。该书最后一句是 :“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花竟。”知道此经原名为《痴花》。伽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在南北朝时代来华传经 ,在南齐永明十年 (公元 493年 )将该…  相似文献   

13.
在科学哲学著作《真科学——它是什么,它指什么》中,作者约翰·齐曼探讨了生活世界知识及其基本特征,并以地图比喻为主线,深入阐释了生活世界知识与科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运用约翰·齐曼的科学哲学理论来重新解读一线教师的科学研究,能为他们的科学研究内容和语言表达的多样性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即一线教师要"面向中国教育事实本身",关注自身教育实践的工作需要,关注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生活世界,加强教育研究与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的有机联系,并通过教育"生活世界"来揭示教育活动的意义;直面教育现场中的生活世界,谋求使用适合自身特点和地域实际状况的言说方式,忠实地记录自己周边的教育世界的本来面貌,反映个人对教育生活的切身体验。  相似文献   

14.
骆礼刚 《学术研究》2003,(12):144-147
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其中把汉魏迄于盛唐之诗喻为临济宗,是最上乘的诗,而把盛唐以后之诗喻为曹洞宗,是次一等的诗。这个比喻在后世不断遭到攻讦,认为严羽根本不懂禅学而胡乱设喻。因为临济宗和曹洞宗均出自南宗禅,后世认为两者之间并无高下优劣之分。但通过考察南禅各宗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自从南宋以来临济宗确乎是禅家各宗中最为兴盛的一宗,甚至处于一枝独秀的局面,这是连禅门弟子也公认的不争的事实。严羽的临济、曹洞之喻,是援自他当时所看到的禅门实际状况,而后世对他的攻讦,反倒是不明禅宗发展历史情况的错误批评。  相似文献   

15.
人的认识的来源和正确性保证问题历来是哲学学者关注的问题。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分别提出了从观念到物和从物到观念的两种认识路径来确保人们获得真知的可能性。马克思完成了对两者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森林之喻”表述了康德的自然政治秩序观 ,其寓意与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天才比喻异曲同工。这种自然政治秩序的本质特征是“宪政”框架下的法治秩序 ,实现这种秩序的主要方式是理性“启蒙”。由于“森林之喻”构成了“看不见的手”运行的最基本的制度环境 ,因此 ,它对于我国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17.
约瑟夫·康拉德的短篇小说《进步前哨》中两个白人男性主人公被派到了西非殖民地,负责与当地土著进行贸易.二人价值观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最终造成卡利尔被凯亦兹误杀,凯亦兹自杀的悲剧.从后殖民的角度来看,"文明"与"野蛮"发生在两位主人公身上的碰撞,与柏拉图的洞穴喻有异曲同工之妙,且二者均包含了三段认知过程.本篇论文将用后殖民理论中的欧洲中心主义、身份认同、他者化这三个概念分别对三段认知过程进行解读与类比,挖掘康拉德对文明与野蛮超前的解构理解与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学批评中,存在着以色彩论文学的现象。首先,人们借助器物色彩的礼制规定,说明了文学作品的礼制内涵,引申出了雅与俗、真与假的趣味之别。其次,人们通过器物色彩的铺排顺序和修饰功能,说明修辞有助于作品的流通和经典化,其中,以文采传达作者情志是关键,但过分注重文采容易忽视文学的讽谏和社会功能。再者,人们以色彩喻文学,揭示了文学成像的原理。这是因为汉字起源、文章载体和文学目的,往往以器物色彩的图像和视觉形态为重要参照。色彩之喻这一表述方式具有与西方诗学的文本—织物说展开对话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汉语字词的内涵依其本质含义,按照对象的同构性、相似性,向不同层面不断延伸,此过程体现了古人的类比思维。天人合一的观念扩展了同构思维的维度,其中,以人为中心的理念、重实用、重主观经验成为古人思维和话语方式的主要特征。作为同构思维的重要类型,生命之喻在古代文论中有集中的体现,从文章形态的外在结构和完整性到内在气韵的连贯统一,展示出一个由内而外的生命结构。此外,在同构、类比的思维背景下,诸多传统概念显示出既形象又抽象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江立中 《云梦学刊》2006,27(5):79-83
<诗经>被尊为"经",当代学人多认为是<诗>的不幸.其实,<诗经>之被尊为"经",凭借其崇高的政治地位,影响社会,影响文学,对<诗经>的传播与影响来说,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好处提高了它的诗学价值和地位;把"中国诗学"融入我们的民族精神,形成民族传统,铸造了中华民族勤劳、朴实、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格;抒情诗歌成为我国文学的主要样式;奠定了民间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