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巧运 《民族学刊》2016,7(1):54-60, 110-113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是民族主义研究的经典之作,该书从文化和情感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民族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历史条件和具体过程,民族和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的人造物,是一个被想象成享有主权且边界有限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兴起给当代社会造成了很多问题,通过对《想象的共同体》的研读和分析本文针对民族主义的边界与排他性的特征,尝试从王权政治的中心与包容性来探索消解民族主义困境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传统中国民族思想的主流是以文化辨民族,并形成了“大一统”的国家观.民族主义思想是伴随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建构而出现的,其核心理念是国家由民族决定.鸦片战争后,在列强殖民入侵和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出现分裂主义思想和运动的倾向.作为对列强殖民入侵下民族分裂危机的回应,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趋向于通过同化政策进行“国族”建构,但这种国家政治建构的努力难收其效,根本原因还在于它始终未能摆脱“民族——国家”的束缚.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早期成立的民族国家,还是二战以来获得独立的民族国家,只要国内存在多民族、多族群,都不得不面对国家整合的难题。英国、印度、马来西亚的案例表明,近代以来的国家整合形成了三种模式:公民民族主义整合模式、文化民族主义整合模式与族群民族主义整合模式。这三种国家整合模式在效果上有以下差异:就国家认同度来看,族群民族主义整合模式与文化民族主义整合模式的效果优于公民民族主义整合模式;就社会包容度来看,公民民族主义整合模式的效果优于其他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4.
尽管对民族国家形成时间存在诸多看法,学术界一致认为民族主义运动之后民族国家便得以建立,似乎民族国家是民族主义运动的必然结果,并常用西方民族国家产生的逻辑来代替对后发民族国家建构过程的具体分析.实际上仅从民族结构的角度界定民族国家是不准确的,也缺乏基本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从民族主义运动的发轫到成熟的民族国家的建构需要一个漫长过程,民族国家包含丰富的内容,其特征的获得过程极其复杂而曲折,要依靠现代经济和政治发展的积极建构.如何在当代语境中确定民族国家的理论内涵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民族国家的命运及其民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造成了对民族国家的冲击和诘难 ,但民族国家将依然是国际体系中的主要行为者 ,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不和谐只有通过民族国家的不断构建和完善才能解决 ,民族诉求的最大目标仍然是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面临着错综复杂的民族问题 ,但民族融合、民族文化、民族主义是所有民族国家的共同性问题 ,促进民族融合、鼓励民族文化创新和适应、正确引导民族主义将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有效途径 ;中国同样面临着民族问题 ,民族人口数量规模上相对人口和绝对人口的增加以及民族分布的广泛性说明了民族问题在中国社会问题中的权重有可能加大 ,另外 ,民族的区域性和区域的民族性既是合理的历史继承 ,但同样对社会流动和整合带来现实的阻碍 ,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增强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6.
王室民族主义是泰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来源,泰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进程始终与王权政治影响下王室民族主义的兴衰紧密相关。泰国王室对泰北山地少数民族的整合大致分为五个主要阶段,由此反映出王室民族主义“重构—复兴—巩固—衰落”的发展脉络。建立以王权为国家政治核心的现代民族国家体系是泰国王室民族主义的重要特征,但也因此引发了相应的族群身份政治问题,对泰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叶江 《世界民族》2006,2(5):1-8
本文重点介绍和解读安东尼·D·史密斯相关著述中的几个关键性术语,以便于国内读者和研究者更好地把握当代西方民族与民族主义理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首先,史密斯认为“民族”和“族群”都是某种人们共同体,但后者通常没有政治目标,在很多情况下没有公共文化,甚至没有疆域空间。在史密斯以及目前西方学界的研究中,一般是从“民族”和“族群”两个层面来剖析人类共同体的演进及其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其次,针对民族与国家很少完全重合的实际情况,史密斯用“民族的国家”(nationalstate)取代“民族-国家”(nation-state)。第三,史密斯提出民族主义是一种“政治的宗教”,而民族主义的“神圣事物”就是“民族”(nation)本身,其“神圣性”表现为四个方面共同体、领土、历史和命运。即使在全球化的作用下,民族主义也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欧洲自由主义者的民族观点是当代"自由民族主义"的重要理论源泉。以约翰·密尔为代表的英国自由主义者将民族情感视为政治共同体的凝聚力。在民族自决、何谓"大国"等问题上,则持一种"文明"标准,认为文明程度高的民族可以独立,可以同化文明程度低的民族;民族国家的伟大在于文化与精神的高贵。欧洲的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经历了从19世纪初结盟反对封建专制,到20世纪逐渐分离。当代学者重新接续它们,既正视了政治共同体的民族国家前提,承认忠诚的重要性;又把个人权利与选择自由注入民族主义,防范其极端化。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和地区民族主义:双向运动的内在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的角度分析和探讨了地区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表现与特征、地区民族主义的历史渊源、地区民族主义与全球化进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及地区民族主义和国家政治变革的关系。文章指出 ,全球化和一体化带来的进入世界市场的新机遇以及对传统民族国家主权的侵蚀 ,为地区民族主义的复兴提供了新的空间。诉求在一个新的全球化世界的认同和地位的地区民族主义 ,不仅在事实上促进了国家内部政治体制的变革 ,并且说明随着全球化的深入 ,民族主义运动的内容、形式和空间范围都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已经并且还将对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发生深刻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发轫于20世纪末的网络民族主义在国内政治领域风起云涌,喧嚣一时.对网络民族主义的多种解读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其实质,网络民族主义应是新时期国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与民族精神、民族感情、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密切相关.民族精神是支撑网络民族主义的思想内核;网络民族主义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如何引导网络舆论导向,防止网络舆论滑向极端民族主义的深渊是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日学界所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大都是以汉族政治社会思想和活动为主,忽视了西藏等边疆民族主义.清末,英国侵略西藏地方产生了西藏激进民族主义.这是中华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民国时期,五族共和的中华民族主义理论成为应对西藏激进民族主义的较佳选择,展现了民族主义建构民族国家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外关于民族主义定义众说纷纭。在分析研究已有民族主义概念的基础上,本文试图重新定义民族主义,即民族主义是指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建立于民族共同体基础之上的维护和扩大本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权益的思想观念、理论思潮和实践活动,以促进本民族的生存、独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荫棠筹藏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政治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在政治上,张荫棠主张构建多民族国家,维护中国在西藏主权.张荫棠的经济民族主义突出表现在"商战"方面.尤其是在西藏地方茶叶市场与英属印度的争夺上;提出西藏地方经济自给论.张荫棠的文化民族主义表现为:加强藏汉民族认同、文化认同,重视教育,主张改良西藏地方风俗.张荫棠的民族主义思想形成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应该给以"了解之同情",不能简单指责为大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4.
民族与民族主义研究:从实体论迈向关系实在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民族和民族主义研究中,实体论具有重要地位,它包括客观实体论与主观实体论。前者长于民族的客观属性分析与内生分析,但忽略了民族的主观属性,忽略了他者和关系对民族自我的塑造作用;后者最为看重民族的主观属性,强调民族主义对民族的塑造作用,但放大了民族的主观属性,且落入从民族主义与民族两者的关系来界定民族的窠臼。文章引入关系实在论来阐释民族和民族主义,旨在消解民族的实体本体论地位,并将民族"自我"视为过程性、动态性与稳定性的关系化实体。在此基础上,文章区分了两个层次的流动的、关系化的民族自我和不同类型的民族主义:(1)国家民族(主义),公民民族(主义)和族群民族(主义)之间的竞争共生关系;(2)在第一个层次之上的民族自我与其他内部他者、外部他者之间的竞争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5.
周超  刘虹 《民族学刊》2021,12(1):19-25, 85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基本逻辑是一个从"求同存异"到"聚同化异"的过程,旨在构建一个多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共生关系与共生状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效建构必须赋予"共生"的理念,以责任、族际、文化、利益、命运为共生单元的建构逻辑,进而推动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全面建构。  相似文献   

16.
传统祭祀是社会道德生活的整合器,是赋予社会成员公共意识、公共理性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祭祀作为社会记忆贮存器,承载了许多原型要素、生命母题和价值隐喻,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文化心理和精神支撑,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机制,并成为卓有成效的文化认同实践形式。祭祀的整合功能是传统国家建构自身的需要,中国传统祭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整合形式,它通过剧场政治语境下公共仪式空间的建构和持续重建,规范社会行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Much of the discussion surrounding nationalism still revolves around the ethnic versus civic nation divide. For purposes of this paper it is more useful to view the United States from the tri-modal perspective offered by Anderson, in which the United States is a creole (or settler) nation. All of Anderson's types can be seen as variants of ethnic nationalism. Kaufmann argues that the US evolved from ethnic to civic nationalism by the 1960s. This argument overlooks the importance of phenotype-based racism in the evolution of creole, or white settler colonial nationalism. We want to argue that US nationalism evolved from ethnic, to white racial nationalism in the interwar years. Since the 1920s, the political establishment has opted for civic nationalism that is based upon ‘white assimilationism’. This civic nationalism has been challenged by multiculturalism since the 1960s. In the context of a democratic political culture, the content of American nationalism has become ‘populist’ in the sense that it has come under popular contestation from the assimilationist right and the multiculturalist left. This populist nationalism includes aspects of ethnic and civic nationalism. Racial formation theory will be used to show that national identity may remain under ‘relatively permanent political contestation’ with racial cleavage as a major fault line in that contest. The issues of immigration and the treatment of Muslims since 9/11 will be addressed in order to make the case.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与国家的民族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提出了国家具有民族属性的命题 ,然后指出 ,国家的民族属性是在民族国家形成阶段明晰起来的 ,而它的基本动因是全球化。文章认为 ,在全球化迅猛推进的当今世界 ,国家的民族属性仍有着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和经济基础 ;民族国家仍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但在全球化时代的未来 ,国家民族属性的消解将不可避免 ;这种消解将使人类彻底摆脱民族主义政治的困扰 ,同时也将开启民族消亡的行程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民族主义浪潮再度兴起。在民族主义的催生下,多民族国家内的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得以强化,相应地可能弱化国家认同,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受到严重威胁。显然,当代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危机的症候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紧张关系。何以消解这一紧张关系?一些民族国家曾经采用过或仍在继续所谓的同化和多元化等策略,前者已经被人民强烈地抵制,后者也凸显出诸多问题。为此,本文尝试基于对民族国家实质的分析,结合考察已有的理论范式的不足,并探究一体化的路径,即通过构建国家民族来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