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丽斯.默多克是当代英国最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哲学教学的研究者,她高超的思辨能力使其能站在比普通人更高的位置上,深入思考世界表象背后的本质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她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关系,呈现出她对文学作品中现实世界的认识;她独特的创作角度使其作品充满智性与经验。 相似文献
2.
论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影响力--语言哲学与日常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点发生了重大转变,他对哲学的重新理解可以说是哲学史上和哲学观点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其核心思想就是“语言游戏”。语言在使用中才有意义,词语的意义就是它的用法。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分析,从语言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来加以论述,对语言哲学,尤其是日常语言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日常语言哲学,而且对语言学也有很深的影响。他后期的语言观直接导致了日常语言学派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求是学刊》2019,(3):53-59
俄罗斯精神哲学的思考路径始终依托于精神的形而上追问的理论视域与现实路径,将精神作为哲学的时代主题进行探讨成为重建形而上学的新的突破口,其在对精神世界进行重构的过程中,改变了传统形而上学还原式的思维方式,在如何是的探索中赋予了哲学以实践改造功能,使形而上学与现实之间产生了新的勾连;立足于人的本性所具有的自然性与神性的二重化特征来厘清形上与形下界限的同时,不断为形上维度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并加以切身实际的捍卫;通过精神体验的内在感悟来唤起人的感知神圣的能力,从而发起永恒的精神性追问,来达到克服虚无和信仰上帝的最终归宿,异质性要素在其中得以真正显现并开启了自由的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4.
可以将形而上学理解为从理念、主体出发来统摄社会历史生活的哲学思考,这是主体理性霸权的表现。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核心在于,通过哲学与社会历史生活之间的互文性关系,实现了哲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批判性互读,走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问题域。这是我们从马克思哲学出发,走向当代社会历史批判的理论起点。 相似文献
5.
<哲学研究>(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是后期维特根斯坦的代表作.其写作和出版过程均颇为曲折.维特根斯坦电子版手稿全集及其与其他人的通信为这个过程的梳理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6.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负盛名、最具创造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生涯关注的主题和重心是语言问题.他的元伦理学思想可明显地划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以《逻辑哲学论》为标志,关注的主要是道德语言的逻辑分析,认为伦理学是超验的,不是一门科学,无法进行“正确的逻辑分析”,无法用语言加以表达.前期思想主要影响了维也纳学派、艾耶尔、史蒂文森等人,促使他们全面反思伦理学与科学的关系,从而否定伦理学的科学地位,视伦理概念为假概念,伦理判断为既不真也不假的伪判断,并将其作为“没有意义”的东西排除出去.后期则以《哲学研究》为标志,提倡日常语言分析,主要影响了日常语言学派,特别是图尔敏、赫尔、麦凯等元伦理学家,促使他们从描述主义的指称论意义观转向非描述主义的使用论语义观,重新关注日常道德语言,从其具体的历史的实际用法出发,对道德语言的意义和功能进行逻辑分析. 相似文献
7.
"心"的"形而上学"--论心理学哲学的理论根基、内容与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学哲学"涉及关于心理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各自心理学体系或研究取向具有学术生长力的前提预设和理论逻辑。在此意义上,"心理学哲学"的理论功能在于它能够帮助心理学完成真切的自我体察和自我反思,并依此发展和建构具体的心理学实践。 相似文献
8.
9.
逻辑与怀疑--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说的东西”和“不可说的东西”是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为思想的表达划的界限 ,逻辑与怀疑同构其中。实在论、遵从逻辑语法的语言记号、记号的指谓前提是构造《逻辑哲学论》的脚手架 ,但它们因对哲学与日常生活的非现实性而表达着《逻辑哲学论》的怀疑 ,《逻辑哲学论》所内涵的怀疑及对不可说的东西的承诺决定了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主题 ,从而成为维特根斯坦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团结"已经成为后形而上学时代的政治哲学主题.自由主义的团结、社群主义的团结和第三势力的团结是三种典型的团结方案,它们分别归属于"共识"和"共存"这两条道路. 相似文献
11.
形而上学的遗产与实践哲学的发展路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践哲学的复兴不仅是上个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最可注意的事件,而且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几十年来最为重要的发展趋向。自从上个世纪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以来,“实践”一词已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为重要、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但在赞同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哲学或哲学的实践转向这一口号的名义下,人们所使用的“实践”一词在实际上却可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东西。而且就大多数情况而言,人们似乎并未摆脱理论哲学的思维方式,试图以理论哲学的方式构建实践哲学的体系。其结果是,尽管关于实践哲学的谈论越来越多,但研究本身却陷入了徘徊不前的状态之中。这种情况表明,实践哲学的研究正面临着一种抉择,即对于我们以往实践哲学的研究,必须进行一种反思,以便能够深化这一研究。这里发表的这一组文章,正是试图对我们的实践哲学研究进行一种反思或深化。赵家祥教授的文章《准确把握实践界限,克服泛实践论倾向》,对实践哲学研究中的一种“泛实践论”倾向进行了批评,认为这种“泛实践论”无限扩大实践的范围,把本来不属于实践范围的活动也归入实践活动,从而把实践泛化。王振林教授的文章《当代实践哲学与生活世界理论》,在对当代西方实践哲学复兴的意义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对其理论上的缺陷给予 相似文献
12.
13.
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精神的根基,它作为一条主线始终贯穿于从毕达哥拉斯一直到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中,构成了西方哲学的主流。即使在现代哲学中,“摈弃形而上学”的口号也并没有使形而上学真正消除,它只是在表现形式上发生了一些变化而已。 相似文献
14.
从“拒斥形而上学”到后现代文化的发生,其间经历了一个多世纪。这个时期的哲学史派别林立。这些哲学流派没有共同的旨趣,但是它们都是从背叛形而上学出发。通过对一些主要流派的梳理,揭示从拒斥形而上学到后现代主义这一历史阶段的逻辑演进的若干关键之点。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批评,对启蒙和现代性的解构,是现代西方哲学各国流派发展的共同结果。前者是对现代西方哲学各个流派思想旨趣的彻底化。 相似文献
15.
"家族相似性"是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概念,通过这个概念,维特根斯坦认为自己成功地批评了传统哲学中的"本质"概念。通过仔细解读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中的文本,本文对"家族相似性"这个概念做出了自己的解答。 相似文献
16.
语词意义理论问题是维特根斯坦毕生关心的问题。因为前期遇到了许多理论上无法解决的难题 ,后期他转向了盛极一时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以求摆脱理论上的困难 ,经过丰富和发展 ,形成了日常语言哲学这个新的流派。维特根斯坦及其追随者们认为“当语言休息的时候 ,哲学问题就产生了” ,于是将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 ,语词意义理论是语言学的哲学表述 ,是从语言学角度得出的哲学结论 ,所以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语言学味道。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的延革和哲学的演进角度把握形而上学的逻辑有助于深刻理解形而上学的本质.形而上学的内在逻辑表明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的一体性联系,形而上学乃是对人的本性的理论形态和价值形态的表达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形而上学的理论样式尽管有阶段性的差异,但形而上学始终持守着自身的本真规定.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由实践观变革实现了哲学观的变革,他认为实践是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类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活动,同任何形而上学的存在无关。从这种实践观出发,马克思创立的哲学是实践的人类学,它不同于实践的形而上学,也不同于先验的人类学,包括社会批判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两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历史的巨变中 ,西方哲学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的发展经历了重大的转型。近代哲学因其固有的神学—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论性质 ,不仅与当代社会发生了严重冲突 ,更是陷入逻各斯中心主义、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困境而难以自拔 ,这在现代哲学的视界中便被冠以“传统形而上学”而遭到严厉的批判、解构。西方哲学的发展由意识哲学、认识型哲学转向语言哲学、实践型哲学 ,从而使得哲学由抽象的逻辑概念的阴影王国、思辨的精神世界朝向事物本身 ,返回到生活世界。对西方哲学的转型问题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不仅是我们深入研究西方哲学的重要前提 ,还可为西方哲学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20.
康德基于理性和自由的立场赋予哲学高于法学的地位。出于对法学道德化和简化理解,康德没有认真面对法学的复杂性。他只关心作为义务学说的法权论的形而上学的建立,而忽视了一般法哲学的构建。康德的立场导致其法律思想对法学的直接影响非常有限。但其基于义务的结构特性对今天法哲学的构建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