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在我国古典小说中,书名最多的当推《红楼梦》。在第一回的开卷时,便把《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和《金陵十二钗》都提了出来。 作者曹雪芹假托女娲氏炼石补天故事,说当年剩下一块顽石未用,弃在青埂峰下。后来被一个和尚刻上了些字。空空道人看到时,已经是“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而且“上面叙着堕落之乡,投贻之处,以及家庭琐事,闺阁闲情,诗词谜语,倒也全备”。所以称作《石头记》。这一书名根据甲戍本卷首《凡例》:  相似文献   

2.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风月之事却不用风月笔墨 ,这既是曹雪芹有志“补天”的创作理想和高雅脱俗的审美旨趣使然 ,又与清代高压统治有关 ,还与“受监督”的创作状态和他傲岸不屈的个性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3.
傅波  钟长山 《理论界》2006,(5):159-161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本文通过对署名曹雪芹的作者的生卒年代,《红楼梦》与《秣陵春》的渊源,严绳孙的出身历史和他与吴梅村的关系等方面的考证,得出严绳孙托名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曹金钟 《江汉论坛》2006,(5):119-122
《红楼梦》中时序“矛盾”产生的原因,除作者创作思想及艺术手法的体现外,另一个大的方面就是因作者重写意而产生的结果。写意美学思想和曹雪芹的创作思想在这里是合拍的,正是由于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一直贯穿着写意美学思想,才有意无意地造成了一些时序的“矛盾”,甚至地点的“矛盾”、人物年龄的“矛盾”以及其他一些“矛盾”等。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的成书走了一个异常复杂的悲剧历程,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思想的质变和升华。曹雪芹在写《风月宝鉴》的时代是一个破落的纨绔子弟。他借助小说的外壳,通过贾宝玉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现实和历史的异端见解。其主要表现为从风月之情到违圣真情;从风月之悔到意建之悔;从齐家到出家;从补天到空。高鹤的续写是败笔之作。《红楼梦》成书的演变是一个由平庸到颖脱,又复为平庸;从正统中挣脱又复归于正统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红楼解梦》的出版标志着一个“红学”新学派──“解梦”派的诞生。它的基本理论是成:《红楼梦》如“风月宝鉴”那样有正反两面─—正面是以“假语村言”写成的小说,背面则隐写着一部真实的历史。为了能看到这部历史,创立了六大理论支柱:关于中国古典文学有自己特殊的创作规律的理论;关于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即曹著之全璧的理论;关于脂砚斋即曹雪芹和他妻子合用的批书笔名的理论;关于曹雪芹写作奇法、秘法的理论;关于《红楼梦》中存在雍正帝和曹雪芹两套纪年的理论;关于把唯物主义和辨证法运用到《红楼梦》研究的理论,由此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红学”理论体系。按照这种理论,不仅可以在脂批引导下看到《红楼梦》背后所隐写的被乾隆删削的真实历史,而且还可以解决一系列“红学”难题。  相似文献   

7.
木斋 《云梦学刊》2020,(1):105-114
本回仍在曹頫旧稿风月宝鉴故事情节之中,写宝玉与秦钟少年时代的往事。秦钟原型人物为原两江总督赫寿之子英保。就《红楼梦》全书的总体结构来说,这段故事是游离于主线索之外的故事,经过脂砚斋妙手剪裁,与全书的主线索基本上实现了对接,从而成为了一部伟大作品的有机组成。  相似文献   

8.
有些人总是不顾与曹雪芹大体同时的人留下的诗文、评语所反映的事实 ,千方百计剥夺曹雪芹的著作权。实际上以曹家为蓝本是曹雪芹创作之初就定下的基本构思。《红楼梦》中的“贾”字 ,是由“曹”字改装而成 ;而由“贾”衍生出一个“甄” ,却是借着谐音和反义加以仿拟 ,这便形成了《红楼梦》构思上虚实相成的格局。与之相关 ,书中的金陵与京城是北京、南京 ,南方、北方 ,实境、幻境互为补充。《石头记》之名与作品的题材来源和人物的本事关系密切 ,是此书的本名。  相似文献   

9.
1979年第3期《北方论丛》上发表的《石兄和曹雪芹》(作者戴不凡)一文,极力为其关于《红楼梦》是“曹雪芹在石兄旧稿《风月宝鉴》基础上巧手新裁改写成书的”观点辩护,竟把甲戍本首回开始介绍甄士隐(即“真事隐”)时的朱眉,主观武断地断读为: 能解者方有酸辛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然后加以发挥,说什么:“‘哭成此书’缺乏主语”,“‘哭成此书’的主语明是石兄,如非抄胥所漏,必  相似文献   

10.
<正>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的这场笔墨官司,据说是由胡适开头的,六十多年来一直在红学界聚讼不休.近年来,不少红学家认定后四十回并非高鹗所续,乃是无名氏的续作;也有红学家认为就是曹雪芹的原著,胡适早年提出的曹雪芹作前八十回,高鹗续后四十回的论断缺乏科学根据;有的人还认为后四十回中包含有曹雪芹的某些手笔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新近据新华社上海1987年9月18日电文称:复旦大学统计学系副教授李贤平采用计算机科学中的模式识别法和统计学中的探索性数据分析法,并结合过去红学家发掘的资料对《红楼梦》进行研究,认为它的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据《石头记》增删而成(前此另有人作《石头记》,成书于1732年前后,约三十万字),其中插入他早年著的《全瓶梅》式小说《风月宝  相似文献   

11.
陈劭平 《东南学术》2006,(2):152-160
以胡适先生为代表"新红学",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完全不是出自原作者曹雪芹之手,极力贬损后四十回的艺术价值,制造近百年来中国文坛的一段大冤案.<红楼梦>在曹雪芹生前是一部相对完整的作品,现有的全部脂批都没有证明,"新红学"家的一个个附会也不足以证明其后四十回是高鹗的伪作.<红楼梦>这部奇书的生命在于它的完整性,后四十回是<红楼梦>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毗陵驿贾宝玉"悬崖撒手"更是令人回肠荡气.  相似文献   

12.
<正> 一、《石头记》“缺中秋诗”辨析《石头记》庚辰本第七十五回前面有一扉页,上写:“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这一年脂砚斋根据《石头记》某个底本又一次过录对清,但第七十五回缺中秋诗,拟等曹雪芹来补作。可惜曹雪芹直到去世也未能补写中秋诗,留下了一个小小的谜:缺谁的中秋诗?诗的内容是什么?作者写这一回的意图何在?  相似文献   

13.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这是空空道人听说《石头记》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的后为该书题的一绝,脂砚斋认为这是《红楼梦》的“第一首标题诗》,我以为这也是理解曹雪芹小说创作思想的一把钥匙。这首短短的小诗,浓缩了曹雪芹对“情”与“梦”、“真”与“幻”,“味’与“新”辩证关系的认识,涉及小说创作发生论,艺术真实论,审美功能论等重要理论问题,我们的讨论可由此展开。  相似文献   

14.
《刘心武续红楼梦》无视曹雪芹未定稿后三十回留给我们的资讯,以所谓他对秦可卿案件的发现为主要艺术内容,在思路、思想、风格上都背离了曹雪芹。刘心武以秦可卿之死来影射康熙、雍正年间的继位之争,也误入了正反莫辨的歧途。刘心武不顾长篇小说的创作规律,不讲节奏,不问密度,在艺术上也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早期抄本均题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经过戚序本以来的“消灭脂砚斋”运动,到程甲本刻本出现,脂砚斋苦心孤诣的特意署名被删去。一直到了胡适之后,才将曹雪芹自传之说渐次说成是真事,而原本与此书作者关系最为紧密的脂砚斋反而渐不为人所识。  相似文献   

16.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于道释二宗常常流露出一种浑然不分的一体化倾向。例如,在第一回,他一开始就超越二者的种种具体区别,让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携手并肩,共同将一块顽石自青埂峰携入红尘,由此引出“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然后又特意让号为“空空”的道人将这段故事传抄回来,并因此“易名为情僧”。》红楼梦》的这第一个精心构思的审美意象,适足以证明那种武断地认定曹雪芹在佛道两家中只取其一的观点的片面。不过,我们因此就佛老庄禅地泛泛并提,丝毫不考究它们在《红楼梦》中表现出来的内在差异,同样会扭曲曹雪芹道释心态的真实面目,甚至还会把它笼统地  相似文献   

17.
向彪 《船山学刊》2002,(2):99-103
谶谣,是中国传统神秘文化的一种形式,是以阴阳五行为理论核心,用文字和图画等形式隐含未来信息,预言未来人事荣辱祸福、政治吉凶成败的符号。它无疑是一种迷信心理和活动,一种非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一些富于创造力的文学家,却能够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将谶谣作为一种表意手段创造性的运用于文学的创作之中。曹雪芹的伟大巨著《红楼梦》就在这方面树立起一块不朽的丰碑!一曹雪芹首先是将谶谣形式广泛地运用于《红楼梦》的创作之中。《红楼梦》运用的谶谣表现形式主要有:(一)图谶。即配有图画的谶谣。《红楼梦》第5回…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程高本、戚序本第五十二回,宝琴讲述她八岁时随父到西海沿上买洋货,遇一“真真国的女孩子”。并念了这女孩子作的一首诗。丁广惠《红楼梦诗词评注》收此诗,题为“真真国女儿所作诗”。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亦题“真真国女儿诗”,且注云:国名“真真”,就是“真真假假”的意思,即严格地讲它是不存在的,只是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是,我以为曹雪芹实际上本无所谓“真真国”的构思,仅将理由述之如下: 第一,《石头记》多次出现外国国名,都是确实存在的国家。如第二十六回之暹罗国(即今泰国),第五十二回之哦啰斯国(即俄罗斯国),第六十二回之波斯国(即今伊朗)。除“真真国”外,未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诗意美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诗意之美的追求,是《红楼梦》较之其他古典小说在审美理想上的一个独特之处。《红楼梦》的诗意之美是曹雪芹将追求“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传统诗歌的艺术精神创造性地融汇于小说创作实践中的成功尝试。主要体现在意境营造的虚实相生、人物刻划的复层面组合和情节结构的空白效果等小说全局的整体建构上。含蓄深永的诗意之美不仅构成了《红楼梦》独有的艺术风貌,而且大大提高了它的审美品位。  相似文献   

20.
曹雪芹的《红楼梦》在描写男女之间“情”与“性”的问题上,是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那就是曹雪芹反对“淫乱”。《红楼梦》中凡是与“淫乱”相关的人物,无论男女,均没有好下场。曹雪芹采用“用俗笔,写俗人”的手法,十分清晰地表明了他的性爱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