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方“流动女性”发达史叙事及其形象的系统建构长期被忽略.梳理这一形象的发展变化,可以窥见现代女性叙事仍然存在自我意识的局限,以及现代性命题下人性的异化;而作为其中叙事的空间和背景,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国际化规划及诉求则影响且限制了文本中女性形象的整体性构建.因此,当下流动女性发达史叙事应在出离完全由资本催生的城市文化中,去寻求现代城市经济网络的有限视角与传统地域延伸无限想象的结合,才能建构起中国南方城市的文化身份和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2.
Ⅰ莱辛的一个著名论断,曾有效地影响着文学艺术创作。他说过:“绘画用空间中的形体和颜色,而诗却用在时间中发出的声音。”又指出:“时间上的先后承续属于诗人的领域,而空间则属于画家的领域。”莱辛是作为“结论”和“规律”提出上述观点的。应当承认,莱辛从诗画比较的特定视角,从“语言的存在方式是时间性”的立场去看诗,又从画面应是视觉和弦的存在去论画,有其合理性。但这种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以来,“城市病”成为文学重要表现内容,其通过隐喻的方式映射城市发展现实问题,体现作家的批判立场。在文学作品中,“城市病”与人的病症在生态层面呈现出交互性,在人文层面存在同构性,而且作家对“城市病”的批判常常与乡村乌托邦建构相对应,体现了城乡价值对立的思维。在“城市病”文学书写中,作家通过时空维度建立城与人病症的联系,挖掘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现代性问题,但在主题表达、写作姿态、介入视角等方面也存在种种问题和不足。随着城市生态和人文环境的发展以及城市文学的不断成熟,文学对“城市病”的书写将走过自觉阶段,在现实性和文学性两方面形成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城裔"为新时期城裔城籍作家提供了城市文化视角,使他们在乡村小说创作的文化建构中具有农裔农籍作家不具备的文化优势,但同时也给他们的文化建构制造了障碍.城裔城籍作家在乡村小说创作的文化建构中的优势与劣势主要体现在知青作家的创作中."新生代"城裔作家在乡村小说创作队伍中是一个相当特殊的群体.  相似文献   

5.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在空间转向的时代浪潮影响下,表现出对空间主题的格外关注,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她对都市背景的青睐上.在<他们>中,作家以底特律的城市空间为背景,巧妙地将主人公内心兼具的两种情愫--暴力与浪漫融合于"火"的意象之中,从而表现出现代人在压抑空间中突破层级约束、实现非理性救赎的渴望.论文借鉴列菲伏尔和哈维的空间理论,揭示出欧茨小说中的"暴力"同"空间的生产"的同质性以及作家希望通过张扬非理性从而摆脱现代社会空间束缚的创作意旨.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城市社区空间生产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载体和治理现代化方向。然而,部分社区的治理并未形成社区空间、公共资产和生活权力相互促进的良性结构,导致治理失败。通过建构“资产-空间-权力”三维“空间结构化”的理论框架,解释社区治理中空间生产从“结构性二元”到“结构化二重”的逻辑演变,可以看出其失败原因。成都市Q社区作为社区治理空间生产的成功案例,其空间从生产到再生产的演变体现出资产增殖对空间表象的符号性生产,空间再生对空间实践的赋权性表达和权力共享对表征性空间的能动性反思的“结构化”逻辑。这要求社区治理中的空间生产需要实现资产建设为基础的社区治理,进行以社区服务为核心的空间实践,建构以空间正义为导向的人民权力。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4,(11):77-81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文坛的优秀作家,她以不断开拓和创新的作品成为英国当代最丰产的作家的代表,也可以说是英国战后最具有独创精神的女作家。西方妇女的命运一直是莱辛创作的重要主题,这类作品深入描写了西方女性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困境,通过对女性问题的反映,寄寓了莱辛对女性乃至人类命运和前途的深刻思考。蕴含在其作品中的女性生存观可以归纳如下:女性面对生存困境首先要争取经济上的独立,克服困难,提高生存竞争力;其次要积极进取,思想进步,争取自身的自由和解放;面对男女关系的生存困境,女性不能单纯采取同男性斗争的途径来获得,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和睦共处的男女关系。  相似文献   

8.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现代主义女性文学先驱,多丽丝.莱辛是后现代主义时期女性文学主要书写者,被公认为继弗吉尼亚.伍尔夫之后英国最杰出的女性作家。两者在文学创作理念和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本文试图从作家的主体性、女性人物自主性及女性文学审美视角等方面分析伍尔夫和莱辛文学创作的相似性,从而揭示出不同时代女性作家之间的延续性以及女性文学影响的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9.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是一部形式与内容之间存在着高度统一性的作品。这种统一性具体表现在“混乱”文本结构形式和“四分五裂”现实世界以及“精神崩溃”的人物内心世界间的关系上。为了体现这种统一性,莱辛通过切割文本的手法突破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使作品的情节和意义丧失连贯性和确定性;同时,她还采用拼贴、蒙太奇、时间和时态混用法造成作品叙事的短路,时间、空间的跳跃和无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董丽敏 《社会科学》2007,1(3):174-183
近年来的文学期刊研究常常和“公共空间”理论结合在一起。在这样的思路下,像《现代》杂志这样的文学期刊其倾向总是被简单归结为“去政治化”,从而被视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空间”。但是,通过对刊物宗旨、编辑方针、作家群落、批评实践等方面的研究可知,在左翼与右翼之外建构文化场域是《现代》的现实生存策略,在“去政治化”的表层之下隐藏着的“文化政治”才是《现代》杂志基本立场所在,从而认为《现代》杂志摸索出了政治与文学潜在的曲折的结合这一不发达国家特有的文学范型。  相似文献   

11.
作为“人的存在之家园”的民族语言是战时中国作家苦苦构筑的精神原乡。尤其在日占区,中国作家坚持用汉语创作,不仅有着维系民族文化血脉的操守,还有着作家身份认同的寻求。而在20世纪语言哲学的背景下,战时中国文学的语言层面有了更丰富更深刻的人生意味,不仅语言直接构成着人们的生存方式、生存形态,而且“言说”本身展开着交锋,语言原乡由此让人们在战争环境中寻求到民族、祖国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旅美作家严歌苓热衷于书写中国大陆的"文革经验"。这些小说在历史记忆与文学想象之间建构了其独特的"文革"叙事空间,并塑造了此一空间下生存着的女性群体。这样的写作姿态彰显了离散作家严歌苓的文化身份追寻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空间理论的浮现引发了一股空间研究的热潮。在农民工研究中,社区作为城市一种重要的空间被用作分析农民工与市民社会交往和融合的载体。然而研究表明无论是在“单体同质型”社区还是在“多体异质型”混合社区,农民工与市民都未实现充分的交往和融合。对此,我们提出社会空间的概念,主张政府、组织与农民工和市民个人要积极建构城市社会公共空间,扩大社会交往,以破解社区空间的限定性和狭隘性,促进农民工与城市融合。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与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多丽斯·莱辛都以个人生命体验为前提,以同作品人物相似的感受为情感诉求,执着于女性的生存处境、精神残损和所承受的压力这一中心问题的思考,她们的作品书写了所处时代女性命运的多种形态和生命欲望,对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进行了深刻自省,体现了中西方女性主义作家的批判立场,两位作家对女性寻求两性关系的出路,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将农民工从"进城"直至"出城"视为一个时间过程,探寻他们在底线生存逻辑——"保证生存,努力赚钱"——指导下,面对工资收入、权益维权、消费及未来归属等问题时理性如何运作。同时,城市社会是一个空间权力场,在建立社会空间的过程中,农民工需要处理与市民、老乡、家庭等的关系,农民工通过有选择地建立各种人际关系建构了一个生存的社会空间。  相似文献   

16.
贾平凹作品《极花》是一个具有空间向度的叙事文本.作家在妇女被拐的表层叙事下面绘制了当下农村生态破坏、民生凋敝、文化失范等现实图景,构建起经济结构和政治文化相互交织的乡村社会空间形态.《极花》以胡蝶身体作为叙事话语,将其身心的摧残、撕裂、修复叙述成传统权力和现代法则对女性身体的深入干预和深度观照,以此实现精神哲学的理性反思.同时通过交织、分割、反复等方式,将极花、血葱、石头、星象等叙事意象与故事演绎混合推进,营构出“水墨”与“现实”兼具的“水墨空间”,扩大了传统意象的内涵和容量,将小说推向了形而上层面,也让《极花》的空间建构成为作家艺术探索的新标识.  相似文献   

17.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是一位重要的都市老年女性的书写者。在她的都市地理书写中,她着重描写了四个都市老年女性的生存地理即:流动音乐地理、日常消费地理、住宅景观地理和记忆杂糅地理。本文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入手,分别对作品中所描绘的四个都市地理空间和场所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了作品中文学与地理相互塑造和影响的互动关系对老年女性身份的确认和影响。这种探讨不仅提供了理解人类都市生活的多样性、差异性和丰富性的不同方式,而且加深了对都市老年女性问题的关注和讨论,进而彰显了莱辛都市老年女性书写的独特视角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在缩短空间距离的同时,也给全球各个地方带来了冲击。于是,地方再次引起理论界的高度关注,由此产生了不同背景下对地方的理论建构与价值阐释。当代西方理论界对地方的不同背景下的理论建构,使人们能更好地认识空间与地方、全球与本土、环境与生存等诸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文学主题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以城市为代表的文化形态是新世纪上海中青年女作家的重要表现内容。新世纪上海中青年女作家将她们的生命体验融入对都市的理解,为上海文学注入了新的力量。她们以多重视角拓展城市地理空间,以现实关怀聚焦城市发展变迁,以日常精神构建城市审美体验。新世纪上海中青年女作家通过对浦东新区、上海周边县镇、工人新村、老旧社区等的书写建构出真实且立体的城市空间,突破了“怀旧上海”和“欲望都市”的城市书写模式,立足社会现实,考察个体生存境遇,展望城市的未来和出路。她们关注日常生活场景再现细微真实的城市生活经验,使新世纪上海景观的独特风貌得以呈现,丰富了文学中的上海形象。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城市外来人口的身份认同问题成为公共政策和学术研究的重要问题.主流的“制度建构”研究范式在城市外来人口身份认同问题上渐现偏颇与不足.实现城市外来人口“身份-认同”的前提并不是“制度建构”研究范式所诉求的政府相关政策、制度的变革,关键在于通过强化既有内群体身份或创生新的“共享内群体身份”,实现其自我及社会的现实认同.相关研究应由“制度建构”范式向“文化实践场域”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