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藏传佛教在元代政治中的作用与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蒙藏关系的开创12 2 7年 7月 ,成吉思汗去世。此后 ,由掌管着蒙古大军军权的幼子拖雷监国二年。 12 2 9年蒙古贵族召开忽里勒台 ,遵照成吉思汗遗命推举窝阔台① 为大汗 ,从此进入了窝阔台统治时期。即位后 ,窝阔台遵父遗命 ,② 于 12 34年灭金。在他的治下 ,真正开创了与西藏的直接关系的人 ,③ 就是窝阔台汗幼子阔端 ,而不是某些藏文史籍中所说的成吉思汗。④阔端 ,系窝阔台幼子 (即第三子 )。在蒙古灭西夏(12 2 7年 )和金朝 (12 34年 )之后 ,窝阔台于12 35年在和林召开忽里勒台 ,决议发动“长子西征”(亦称第二次西征 ) ,贵由等随即远…  相似文献   

2.
1240年用回纥蒙古文撰写的蒙古族历史文献、文学巨著《蒙古秘史》,不仅记载了元太祖成吉思汗及元太宗窝阔台汗的伟大业迹,而且还记述了蒙古民族的起源传说及8—13世纪蒙古社会政治、经济民俗状况。苏联蒙古学家符拉基米尔佐夫说“任何一个游牧民族都未能留存下如《蒙古秘史》那样生动而详细的记述自己历史生活的伟大作品。”的确,《蒙古  相似文献   

3.
元宪宗朝的察合台兀鲁思刘迎胜元定宗统治末期,蒙古朝廷与割据钦察草原的宗王拔都矛盾尖锐。贵由出动大军西征钦察,但他本人在西征途中于1248年春去世。拖雷家族诸王在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后裔的支持下,与元太宗窝阔台家族请王和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家族诸王的同盟进行...  相似文献   

4.
知识荟萃     
《蒙古秘史》是蒙古族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历史、文学巨著,其地位堪与汉族的《史记》相比。这部作者不明的珍贵文献能够保存下来,与明太祖朱元璋的重视有相当大的关系。《蒙古秘史》写作于蒙古立国之初,蒙文原名为《忙豁仑·纽察·脱卜赤颜》。它记载了自成吉思汗第22代祖先至成吉思汗儿子窝阔台统治时期的蒙古族历史,着重叙述的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征伐四方的业绩。由于元朝统治者把《蒙古秘史》做为重大机密文件藏于翰林国史院,故而连参予修史的朝廷重臣也无缘得见。元亡后,《蒙古秘史》被明朝官员从深宫库房中发现,遂引起明太祖朱元璋的高度重视。他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命侍讲火原洁、  相似文献   

5.
关于成吉思汗大札撒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吉思汗大札撒不仅是研究13世纪蒙古社会结构的重要资料,而且也是研究整个内陆亚洲游牧民社会结构的重要资料。但是由于大札撒没有保存下来,因此给后世留下诸多的问题。本文将要说明的是: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特别是其中“成吉思汗兴起后制定的律今及其颁布的札撒”一章是现存关于成吉思汗大札撒文献中唯一原始的资料;大札撒的编录不是在窝阔台即位的1229年,而应在该年以后至忽必烈在位的某个时期;大札撒不是一部法典,而是一部由成右思汗后人编录的成吉思汗经世治国的经验总结;成吉思汗大札撒得以在中亚、西亚突厥、蒙古王朝流传,一方面是成吉思汗个人威信的作用,另一方面起主要作用的是14至16世纪中亚、西亚突厥、蒙古人的社会较成吉思汗时期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成吉思汗(1162-1227)是蒙古族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他也是蒙古文学史上的特殊人物形象———永生不朽的传统人物形象。从文学史研究角度看,可以说成吉思汗形象是蒙古文学史上的一种文学现象。蒙古文学史上的成吉思汗从原型性艺术形象发展成为神化的成吉思汗形象和理想化的成吉思汗形象。成吉思汗形象植根于蒙古民族的成吉思汗崇拜文化,形成于蒙古人的成吉思汗崇拜心理,并具有时代性。  相似文献   

7.
陕西凤翔屈家山古墓曾出土纪事砖一方,镌刻于1231年,书419字,保存完好,记录了蒙古军分别在木华黎、成吉思汗和窝阔台率领下三征金朝重镇凤翔的史实.前二次均遭败绩,直到1231年才由窝阔台汗攻陷.窝阔台占领凤翔后,将第四子合刺察儿分封于这里,实行屯田,发展经济,命塔塔统阿和耶律楚材二人之子合力辅佐之,考诸史册,可推定此二人当为塔塔统阿长子玉笏迷失和耶律楚材长子耶律铉.  相似文献   

8.
成吉思汗陵     
看,这张图片上的宫殿式建筑物,多么雄伟壮观,它就是成吉思汗长眠的地方——成吉思汗陵。元太祖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是十三世纪时统一蒙古民族的英雄人物,至今在蒙古族人民心目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他生于1162年,1227年在进军途中卒于今宁夏境内,享年65岁。根据当时蒙古族贵族卒后实行秘葬的习惯,把成吉思汗的灵柩抬回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1224年蒙古使臣著古与之死是导致蒙古可汗窝阔台1231年发兵攻击高丽的直接原因。但仔细梳理材料,蒙古发兵另有原因。著古与只是蒙古东道宗王斡赤斤的使臣。而以斡赤斤为代表的东道诸王一度与蒙古可汗平行与高丽进行交涉。1231年后,东道诸王的势力开始逐渐退出蒙古—高丽互动,直到忽必烈时代,蒙古可汗完全收归蒙古—高丽关系的主导权。  相似文献   

10.
牛颂 《中国民族》2014,(2):70-70
正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的重点项目,中美日合作拍摄的3D巨幕电影《成吉思汗宝藏》,于1月23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举行了合作签约和启动仪式。对整个世界而言,成吉思汗是成功的代名词,又如学者们所评价的,成吉思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大汗则这样评价他伟大的父亲:"既然一个人不可能从墓葬中重返人间,那么统治者关心的就不应该是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少,而应该是以自己  相似文献   

11.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12.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3.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8年,费孝通先生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时至今日已20年了.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尽管在讨论过程中呈现出的是分歧与共识并行的局面,但是这些讨论都促使这一具有结构论特点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本文拟就学术界在近20年里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工作做一个述评.  相似文献   

15.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民族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其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繁荣兴旺的时期,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多民族的存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等等.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西藏地方之动乱最先在拉萨爆发,且此后该地一直为主要战场,故而这场以拉萨为主要战场的整个西藏地方的动乱局势被通称为"拉萨动乱".该乱事虽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发生,但其性质不同于内地各省响应革命的行为,难以归于"革命"范畴,更不属于辛亥革命起义的一部分.所谓辛亥"汉藏冲突"这一定性并不妥当,称其为清驻藏陆军与藏族民军间的混战更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8.
赵旭东 《民族学刊》2022,13(8):1-12, 153
基于共同性意识构建的铸牢要求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吸附力和统摄力,一多辩证的基本问题关怀容括了人群社会之中“一”和“多”问题的共同存在。费孝通所提多元一体格局有着范围上的伸缩性,从个人到民族,再到世界性的存在,这种伸缩范围所体现出来的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共同性意识的建构需要基于多元一体的理解来构造出一体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来世界将会朝向一种互惠共荣的文化自觉,这需要从中国文明立场上看世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多元价值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可能。从人之向善的共同性追求上寻求共同体价值的实现,这种文化自觉将会有助于以共同性意识构建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下的构造与铸牢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论近代中国海关缉私制度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海关行政管理权也落入代表外国侵略势力的外籍税务司手中,致使海关不能独立自主地行使缉私权.20世纪20年代,随着民族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趁机收回部分海关主权,整顿加强海关缉私工作,逐步确立了近代中国的海关缉私制度.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