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社会结构及价值链条的还原嵌入模式,不仅抑制了政治关系、政治统治、政治形态的极端势态,也决定了中国的秩序构成和法规则构成的独特样态:四维法则的同构.它们分别是天道自然法则、社群伦理法则、政治统治法则、乡村自治法则.  相似文献   

2.
自宋元至明清,随着土司统治的确立及改土归流的实施,湘西地区的社会政治秩序发生了剧烈变化,并对该区域的社会生活变迁产生了多方面深刻的历史影响。改土归流是湘西地区社会政治秩序的重构,由分散割据的土司统治转化为封建王朝统一的国家统治,社会生活环境、社会生活主体、社会生活内容及质量、社会生活方式等均发生了历史性变迁,区域社会生活的开放性、主体性、结构性、社会性明显改善。改土归流对湘西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影响,折射了区域政治秩序变动与社会生活变迁的互动关系,包含着深刻的历史蕴义。  相似文献   

3.
化民成俗是中国古代统治者维护统治秩序、构建道德社会的重要手段,具体表现在官员职责、邻里关系、学校教育、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五个方面,这些方法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历史上,"绝地天通"的人神观把神和人分开,古代帝王籍此以"礼治"代替"神治"并使其统治权获得"合法性",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绝地天通"的人神观是古代帝王倡导和实行的祭天保佑的统治思想和统治模式的思想源头,也是其倡导和实行的"礼治"统治思想和统治模式合法性的思想根源。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过程中,"绝地天通"人神观产生了三个重大现实意义,即:德本思想被确立、"礼治"思想深入人心、统一的国家观初步形成。这其中,人们的共同话语开始形成,政治认同逐渐形成,政治整合有效开展,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关键要素。这个历史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古代的国家性质,国家依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中华衣冠文明从一开始就与道德、法权和政治联系在一起,社会各阶层从上到下必须在礼制与法权的严格规定下选择服饰.从某种意义上说,服从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就是服从了专制统治秩序和法权.尽管冠服制度历朝都有所更新,但其维护专制统治,稳固宗法礼制的宗旨却是一贯的.因此,"垂衣而治"作为传统社会历代统治者治理天下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6.
湘西开发历史悠久,土司统治时期既开启了新的开发进程,又产生了历史的不平衡性;改土归流时期,原土司区开发历史进程加快,广大苗区“屯政开疆”,也进入新的开发历史时期,湘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历史变迁,古代湘西社会的历史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7.
宋宏 《东方论坛》2014,(3):19-24
政治正当性意指对政治秩序的道德评价,关系到政治统治的稳定性。古代中国的政治正当性有着与西方不同的特点:大体上,首先经过殷周之变,西周的政治正当性奠定在了天命论的基础上,统治者有德才能受命于天;其次经由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剧变,儒家的心性论将政治正当性的基础进一步落实于个人内心的德性修养上,并以此与天内在相通。先秦时代的政治正当性大体奠定在天、君、民三者的相互关系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自汉代以降,儒家“孝治天下”的政治原则逐渐演化成为以孝选官、以孝施法、以孝求忠、以孝训民等一系列制度化的行政措施或施政行为。纵观中国古代“孝治天下”的施政历史,不难发现,以“孝”施政在巩固封建皇权、维护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统治秩序的同时,也给封建社会带来了政治上或道德上一系列不良的社会现象。这些涉及朝廷人事铨选、司法刑律、官德伦理以及孝教训民方面种种不良社会现象的产生,表明封建国家“孝治天下”施政原则有其严重的政治弊端与道德缺陷。  相似文献   

9.
政治合法性是任何一种社会秩序的先决条件。从历史上看,古代社会把政治合法性基础归于自上而下的天命以及与这种天命相应的内在德性。近代西方的政治合法性理论进一步提出了主权在民的“公意统治”和代议民主制的“法理型统治”。本文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民本思想和西方的“基于被统治者同意”的人本思想的理念以及由此导致的制度设计做了比较分析,指出中国传统的儒家民本思想能够为当代中国的政治统治合法性理论提供更丰富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如何将各种社会利益主要是阶级利益的冲突限制在“秩序”范围内,保持国家权力系统运行的平稳性和有效性,谋得长治久安的社会政治局面,即实现国家控制,是古今中外历代政治思想家和政治家思考的中心问题。在古代中国,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者,总结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经验,探讨了政治上兴衰治乱的原因,提出了为政以德的国家控制思想,这一思想在古代国家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汉代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将道德手段作为国家控制的主要手段,形成了德治的传统。认真总结和批判他继承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对当前我国加…  相似文献   

11.
我国素称礼仪之邦,古文明绵延不绝。这一特殊性的历史发展路径,可以从"礼"与"政"的关系来探讨:独特农耕文明孕育出的礼制,不仅有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同时也为集权政治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在这一演进的过程中,周公制礼和秦行郡县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制度设计,塑造了中国古代的基本国情:周公制礼的目的在于建构出一个礼乐文明,但也遗留了差等社会,经过战国变法,这一秩序的建构由以"人"为逻辑的礼制升级演进为以"事"为逻辑的法制,为秦统一提供了新的治理方案——郡县制。礼反映了以血缘团体为基础的成熟国家的社会关系,而法反映了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集权国家的政治关系,二者相同的一面又体现了中华文明演进的内在延续性。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表明,礼与政的关系不仅具有共时性的反映关系,也有历时性的因果关系,礼对于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和道路模式的选择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之沿革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古代政治法律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历代统治者为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维护良好统治秩序的一项根本设施。它萌芽于西周,确立于秦汉,成熟于隋唐,完备于明清。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颇具中国特点的机构、职能和监察法规,切  相似文献   

13.
合法性问题是一个政治体系存在、持续、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种政治统治和大规模的社会管理形态,都有意或无意在寻求合法性上做出了努力。从合法性的视角,对礼与中国古代政治合法性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认为:君主通过制礼论证自己的合法性,礼成为君主贯彻自己意志的隐喻系统和合法性建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意识初始便迈开了渗透社会理想的步履.春秋以降,初具雏形的历史意识,又走上了与政治相结合的道路,开始渗透进现实的政治生活.秦汉而后,走向文化反思,成为历史意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刘方玲 《南都学坛》2005,25(4):102-105
儒家思想代表了小农社会生存权利的现实秩序需求。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要求儒家与现实政治结合,儒家的政治理想要付诸实现,必须依赖一定的政治权威。儒家理想的实现并不以否定业已存在的君主的统治为前提,相反,儒家认为君主政治怀有维护民众生存与安宁的实质性目的。但是当儒学不断论证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时,它也因过分服务于现实政治而成为政治的附庸,同时也因为君主政治秩序的不稳定而引发了对儒学的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6.
世子制度是春秋时代统治权力继承的典型模式,周代宗法制从世子的确立及后天保障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规定。但西周晚期以来出现的自上而下破坏正常的统治权力传承秩序的现象,对世子制度带来严重冲击,使其解决统治权力继承问题的效能逐渐丧失,进而引发了春秋时代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动荡,并导致社会政治重心不断下移。  相似文献   

17.
关于利益秩序与政治控制的基本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利益秩序与政治控制是关乎现今中国治乱兴衰的大事。利益秩序是社会中各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规范化及其所呈现出的状态。政治控制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主体对因利益效用所产生的政治效应实施操纵从而保证利益秩序协调稳定发展的活动过程。在此认识基础上,本文研究了利益秩序的表现形式、时空性以利益秩序与其它秩序的关系,政治控制的范围、形式以政治控制与其他控制的关系,利益秩序与政治控制的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18.
清律律文承载着法传统中的核心价值和理念.与例文因时制宜地适应司法实践不同,解决司法问题不是律文的唯一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律文还具有某种符号意义.《大清律例》采取的律例合编体例,较好地兼顾了传统政治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与统一.律文从律典传统中承继了圣人治理哲学,道德化的天命来源和弼成教化的立法目的是这种圣人治理哲学在立法领域的表现,清律所包含的大量具文所具有的宣示“秩序的理想”意义进一步表明了圣人治理的立场.从而,依附于政治的律文为政治哲学所指导并从统治权威中获得正当性的同时,又反过来,通过标示社会传统和秩序理想,进一步地宣示了统治权威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9.
简述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观郭海云纵观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观,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能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唯心史观仍占统治地位,但是,这并不排除对一些社会现象认识上的合理成份,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劳动观、道德观和群众观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表现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缺少一个共同的最高权威。但是无政府的国际社会并不是无序的,而是逐步朝着有序方向演进的,其无政府状态的程度随着历史的进步而逐步减轻,有序性在不断增强。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国际社会秩序出现过均势秩序、霸权秩序和多极竞争秩序,但这些秩序模式均不是理想的国际秩序模式。中国提出了建构和谐世界秩序的主张,正确反映了国际社会演进的方向,符合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流,能最大程度地减轻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促进世界的繁荣与稳定,因而是理想的国际社会秩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