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对目前一些古汉语教材将“衣”字带宾语或受副词修饰作谓语中心的用法视为“词类活用”的问题,文章引用了大量例证来说明“衣” 字这种用法在古汉语中绝不是临时的、个别的现象,因此,“衣” 字在古汉语中应当是一个兼有名词和动词语法特点的兼类词。文章还分析了“衣” 字活用说产生的原因,提出严格界定活用与兼美的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词类活用论在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中的科学价值究竟如何?本文想就此发表一点意见,以就正于同行诸君。一“词类活用”这种提法最早出现于陈承泽在一九二二年写的《国文法草创》一书中。该书在“活用之实例”一章中当谈到“非本用的活用”时说:“此种活用,说明之时,大抵须补他字,其所补之字即为表示其性的变动所必须之字。”接着列举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所谓词类活用的例子。单就名词来说,就有“名字象用”、“名字副用”、“名  相似文献   

3.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法概念。但这一概念的外延仍然模湖不清 ,不少语法著作把一些不属于词类活用的问题看成“词类活用” ,如词类的兼用、动词形容词的代用、谓语宾语之间特殊的语义关系等等。本文对这三方面的语法特征进行分析 ,指出它们不属于“词类活用”。  相似文献   

4.
一 词类活用作为一个学说提出,始于清末民初的马建忠。他之前,虽有唐代陆德明、宋人黄震、清人王夫之等的论说,但都零碎,不成系统。《马氏文通》则有系统的分析,并以“字类假借”的术语命名。1922年,陈承泽《国文法草创》取消马氏属于“六书”假借的实字借为虚字类别,修正术语而命以“字类活用”,确定原则,为以后关于词类活用的研究,起到指导作用。陈氏以后,王力先生在《中国文法学初探》及《古代汉语》中,三次缩小词类活用的范围。到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类别减少为八条,直至1985年唐启运先生《古汉语词类活用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将词类活用的条例由马建忠的十四条缩小为:“一、  相似文献   

5.
在辨认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问题上,语法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看法;其中,把“兼类”说成“活用”最为多见。“衣”,《说文解字》:“上曰衣,下为裳。”“衣”的本义“上衣、衣服”,属名词。见诸有关书刊读物,“衣”是论家们用来说明各词活用引证最多的例词之一。如;“清旦,衣冠而之市。”(《列子·说符》)“乃使其从者衣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皆衣缯单衣。”(褚少  相似文献   

6.
关于古汉语词类活用定义的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关于古汉语词类活用的定义在称呼此种语法现象时所用术语不同,尤其是“词类活用”的“词类”内涵模糊,所指不一;不能区分开活用与本用、兼类,常用的词频统计法有着很大的局限性;所谓的词类活用的条件,只不过是拿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作比较的产物,犯了先入为主的毛病;未涉及词类活用的范围问题,致使在其范围的确定上意见不一;把词类...  相似文献   

7.
从王力先生主编的中国第一部《古代汉语》教材,一直到近年来出版的各种古代汉语教材,都是把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问题列入语法章节中来讨论介绍的。这就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仿佛词类活用果真是语法范围内的问题。近来细续有关语法和修辞方面的著作,深感将词类活用视为古汉语语法范围内的语言现象的做法很值得商榷。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来讨论,希望能得到有关专家及同行的指教。  相似文献   

8.
“词类活用”(有人称之为“实词活用”)是古汉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不只是语法方面的问题,也同词义的发展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正确地分析和把握词汇在发展演变中构成的词义系列及其语法属性,才能正确判定“词类活用”,才不至于把词的一个固有义项或兼类词的一个固有词性误作“词类活用”。  相似文献   

9.
关于文言实词的活用,语文刊物上发表过不少文章。这里,笔者再就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谈几点个人体会。一、“词性活用”或“词类活用”不等于“词的活用”.众所周知,文言实词的活用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词性(或词类)的活用,一种是语法功能的活用。古汉语的词性虽然较活,但是,一个词总有它比较固定的最基本的词性。不用它本来的比较固定的最基本的词性,而临时用如另一类词,这就是词性的活用,或叫做词类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转换生成语法的方法,对古代汉语中所谓“特殊的动宾关系”或“为动用法”一类句式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这类句式的表层结构即书面形式,虽然类似动宾结构,但其深层结构则是动补关系,是特殊动补谓语句。这类句式共分三类,即及物动词加名词(代词),不及物动词加名词(代词),名词活用为动词加名词(代词)。各类之间表层结构相似,而深层结构有异。  相似文献   

11.
正确使用动词是语言学习中重要的一环,本文以中、日二种文字为对象,选择“穿”和“脱”两个动词,比较其表达方式和使用方式,以加深学习者对日语该类动词的理解,并达到能够正确使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予夺"类是最严格的中国手语予夺方向动词,包括"予"和"夺"两个小类."予"类和"夺"类语义方向刚好相反,语义方向中都包含着施事,施事在这两个小类中不是起点就是终点."予夺"类的方位确定形式为予夺方位,有词形变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语言的发展,一部分传统的不及物动词带上了宾语。这种格式从结构而言,以述宾式动词带宾语出现的频率最高;从配价角度来看,多是准二元动词中由介词引出的必有成分变换位置做宾语的结果;语用环境对其产生和流行也起着不可忽略的影响。这种现象正处于一种中间状态,是一种尚未定型的语言现象。目前而言,宜视人们接受程度的高低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被"字句的关键是要满足终结性,即谓语部分要求包含某种终结点。在考察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性地研究了"被"字句谓语动词终结义的表现形式及其限制条件。其中动结式结构是最适合于被动式的谓语形式,是被动句的原型。对于一些影响义内涵的动词,我们可以采用体标记来进行有界化。此外,谓语动词后带宾语和"所"字标记也是谓语动词有界化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被”字句的关键是要满足终结性,即谓语部分要求包含某种终结点。在考察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性地研究了“被”字句谓语动词终结义的表现形式及其限制条件。其中动结式结构是最适合于被动式的谓语形式,是被动句的原型。对于一些影响义内涵的动词,我们可以采用体标记来进行有界化。此外,谓语动词后带宾语和“所”字标记也是谓语动词有界化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路径"含义的词汇化模式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词汇是语言中变化最快的要素,不同语言具有不同的词汇系统.近年来兴起的认知语义学通过广泛调查各种语言词汇化的事实,研究了词汇化的类型、模式、机制和动因,极大地拓宽了词汇学研究的视野.在词汇化模式中,物像运动的路径是指一个事件得以完成的核心特征 .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考察英、汉运动事件中有关动词隐喻词汇化模式中的"路径"意义, 能够深入到抽象的认知、概念词化过程,揭示汉语在"路径"含义表达上的词汇化模式及其相关触发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介绍日语自动词和他动词的使用方法。并着重指出中国人在日语自动词和他动词的使用上容易犯的错误,同时总结归纳出相应的日语自动词和他动词的使用规律;对比和探讨在中日两国不同的语言环境下,自动词和他动词的使用差别。  相似文献   

18.
作格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但由于不同流派或者同一流派的不同学者对作格有不同的理解,导致了术语混乱。通过对类型学派和形式学派中的作格以及作格语言、作格性、作格动词、非宾格动词等概念的系统梳理和分析,明确其在各自学派中的内涵,进而对比了两个学派对这些概念的不同理解和研究侧重点。研究表明,类型学派和形式学派中的作格概念并无太多的相关性,惟一的共通之处是都使用S=P≠A这一原则确定作格性(非宾格性),但是适用的范围却不相同。中国国内学者对非宾格动词和作格动词的理解也不一致,相互间的讨论往往不在同一理论体系中。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助动词"会"一表有能力做某事或善于做某事,一表可能性.一般认为后者是从前者发展来的,但从语言的发展看二者有不同的来源前者是由表"理解"义的动词"会"演变来的,时间是在晚唐五代;后者是从中古助动词"会"功能扩展而成的.中古助动词"会"起源于表"会合"义的动词"会",形成时间约在汉魏之际.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共识是单音节动词无法发生名词化.从认知语法视角观察,名词化是作为一般认知能力的组聚和概念物化作用的结果,与单音节或双音节并无必然联系.同时,单音节动词无法名词化的观点也得不到语言事实的支持.在规模为800余万字的自建语料库中考察《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1 351个单音节动词发现,单音节动词能够在各种构式中发生名词化.在以认知语法为代表的广义构式语法框架中,这些名词化的形式和意义应归结于其所在的结构还是归结于其本身并不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