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王燕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2-63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世界日益成为了一个“地球村”。麦克卢汉的预言在互联网崛起的今天,终于变成了现实。他奇特的媒介理论如:“冷、热媒介”、“媒介即是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等都给人以震撼。但也因此使他成为学术界最具有争议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李中华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6):66-69
在生态问题才引人关注的20世纪70年代,麦克卢汉即围绕生态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看法,可以概括为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1)作为"文化"的生态,即生态并不是自然,而是人类的一种生活、生存方式;(2)作为"听觉"的生态,即生态意味着人与世界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并与世界始终处于互动、参与之中;(3)作为"艺术"的生态,即生态时代的到来,将引发人们新的对于自然的感知。麦克卢汉关于生态问题的论述,已经经受了生态文明发展实践的检验,显示了麦克卢汉超前的预见性;同时,对我们今天进行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实践也不无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20世纪著名文化思想家,麦克卢汉十分重视技术给社会历史带来的深刻影响.在麦克卢汉看来,(1)技术的实质乃是媒介,是人的延伸;(2)技术的变革带来文化的变迁;(3)技术变迁最重要的影响还包括:导致人们感知的变化和创造“环境”.和雅斯贝斯一样,他们都十分关注技术的社会文化意义,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麦克卢汉的深刻之处在于,他将技术视为社会的存在方式,超越了雅斯贝斯单纯的技术“工具论”范畴. 相似文献
4.
我们生活在虚实共生的知识和感觉时代,感官的平衡、互动和延伸在麦克卢汉的指引下与数字化生存共舞,听觉或者听觉文化成为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维度。听觉的延伸、声音的同步性和整体场等特征,不仅演绎着麦克卢汉的传播观,而且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不断被印证和实践,成为跨时空的指引和对未来的想象。 相似文献
5.
陈海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91-96
康德启蒙的延宕不仅因为启蒙自身的复杂性,其根源在于作为印刷时代的意识形态,它具有视觉性局限、世俗性悖论和技术性困难。通过对麦克卢汉所述电子时代文化的听觉性、神圣性和技艺性的分析,它们或可成为电子时代启蒙的希望。这样,媒介学家麦克卢汉将进入启蒙问题,实现对康德启蒙的麦克卢汉延伸。 相似文献
6.
郭淑娟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
从传播技术的视角对马克思和麦克卢汉的技术思想进行梳理,将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观点结合起来加以探讨。具体而言,从马克思和麦克卢汉所处不同时代的不同技术媒介背景着手,比较了二者对技术、媒介的不同考察角度,分析了二者对"技术或媒介是什么"这一问题的不同探讨,从而发现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微妙的一致之处,也对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进行了另一种阐释。 相似文献
7.
媒介理论是新修辞学的一块瑰宝。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是讯息、任何媒介都是人体的延伸。同时,从媒介角度出发,重视受众与感知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重要特点。本文主要从媒介影响受众感知、媒介促使受众参与和冷热媒介与受众三个方面来探究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与受众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黄丹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3):55-55
麦克卢汉曾经说过,如果没有研究诗歌和艺术的训练,他就不会研究媒介。作为一位文学学者,麦克卢汉对于媒介研究的灵感、成果都得益于他对诗歌、艺术的研究。在对诗歌、艺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麦克卢汉发现,诗歌这种艺术形式与诗歌的内容对人们的认知效果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从古至今,诗歌的内容主要都集中于抒发情感、表达希望、寄托理想等方面,变化不大;但是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他艺术种类,如音乐、建筑、雕塑等也都有形式和内容的效果相分离的特点。麦克卢汉诗歌、艺术的研究成果为理 相似文献
9.
李彬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
在传播学的众多学说中,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1980)的媒介观无疑是最奇特、最深刻、也是最难解的。自传播学问世以来,还从未有哪一位传播学家象他那样引人注目,也从未有哪一种传播学理论象他的媒介观那样轰动于世。这种情形非常类似于爱德华·汉斯立 相似文献
10.
文学新批评派对麦克卢汉传播研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伟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6(5)
麦克卢汉的传播研究深受文学特别是新批评派的影响:新批评派为麦克卢汉植入了形式主义的思想种子,让他迷上了文艺思维的模式,塑造了麦克卢汉式的表达风格,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1.
何道宽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7(5):99-106
麦克卢汉的媒介定义包括人体和人脑的一切延伸.他的媒介定律四位一体,不可分割.它们是新媒介提升和强化人的官能,新媒介使用或取代旧媒介,媒介能推陈出新,媒介能够逆转.人类历史上爆发过3次伟大的媒介革命拼音文字、机器印刷和电子媒介.他暗示了第四次媒介革命的来临. 相似文献
12.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或任何技术都将改变人类活动的规模、进度或形态①Marshall McLuhan, Understanding Media, Die magischen Kanäle, 1968, pp.22.。在此意义上,麦克卢汉强调的是媒介本身的文化意义,而非媒介传达的内容。这为传统上认为媒介非中立的媒介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事实上,媒介是对应于特定社会的文化模式的,因此此社会中的媒介的形成与分布也就不是偶然的。文章将首先具体探讨麦克卢汉此观点在当今世界的现实意义:面对跨越国家及社会制度的数字媒介全球化传播及应用,以及由此带来的媒介化进程,媒介生态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接下来,作者尝试联系文化和公民来对当代数字媒介传递的信息作出解读。 相似文献
13.
李中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3):72-76
在学术史上,马歇尔.麦克卢汉以其独特的媒介理论而横空出世,卓然成一大家。实际上,他对于文学和艺术的论述,同样值得人们关注。总观他对于文艺的论述,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技术创造环境、文艺是对环境的感知以及旧环境成为艺术,可以说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可称之为环境主义的文艺思想。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麦克卢汉的环境主义文艺思想,呼应了当时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的诞生,在被称为技术时代的今天,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刘玲华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6):101-108
麦克卢汉的媒介论述奉行"马赛克"式的随意、拼贴文风,而实质上却以"语言"和"延伸"为理论主线,并未脱离"媒介技术论"的理论实质。在探讨媒介与技术的关系建构、揭示媒介技术的效果过程中,麦克卢汉对于媒介技术的决定性作用抱有极其坚定的态度,并认为唯有艺术才能与媒介技术发展带来的刺激和沦陷相对抗。艺术的挑战带来各种界限的消弭,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去"化审美效果,这正是文艺美学致力于揭示和反思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人类已全面进入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已介入人类生活,人类几乎为大众传媒所控制。而属于象牙塔的文艺也不能例外,当代社会的文化艺术在整体上已经与传媒紧密相关。传媒直接地或间接地介入文艺的制作、传播、倡导、普及和推广。谁也无法不考虑文艺的传播接受,而做藏之名山的创作了。大众传媒改变了文艺的价值观,改变了文艺的创作方式、表现形式和接受方式。当代文学走向了与传统文学背离的路,经典文学转型为时尚文学,审美性的精神文学转型为娱乐性的消费文学。当下的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开始呈现出这样三个明显特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从深度模式到平面化;文学作品表现的内容从教化到娱乐化;文学作品的表现方式表现为好看与类型化。 相似文献
16.
朱丹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486-488
作为生存发展环境的一部分,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教育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丰富了青少年的课余文化生活,有利于增长知识,扩大视野和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和矛盾,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同时传媒中的不健康内容不利于青少年树立崇高理想和养成良好道德,甚至给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这就要求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尽量减少传媒的负面影响,为青少年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7.
李曦珍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3):48-56
媒介技术是教育模式最具影响力的变革动因。在现代社会诞生前,与媒介技术演变史上先后出现的口语、手稿、印刷三种媒介技术相对应,产生了口耳相传教育模式、手稿文本教育模式、印刷文本教育模式,所有这些模式都是语言媒介技术革新的结果。这就是麦克卢汉主义媒介即讯息的教育变革论。 相似文献
18.
郑志林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6,(4)
文章主要以马克思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为阅读文本,对马克思有关资本主义中的商业文明思想进行评述。相比封建制度,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商业文明是认同的。但是,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商业文明最终却持批判态度,在《手稿》中处处体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商业文明批判的思想。资本主义商业文明造成人的异化是马克思在《手稿》中分析问题的角度。在对马克思关于异化的原因、异化的现实和异化的消除等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参考了前人对马克思这一思想的看法,结合社会现实,给出自己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广告是人的意识的延伸--对麦克卢汉广告观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尚彬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57(1):91-96
广告是人的意识的延伸,这是麦克卢汉论述广告的一条基本线索.作为意识的延伸,广告依据受众的"共同经验"创造形象,传播生活方式信息;开发人的注意力资源,呈现出图像化趋势;直接作用于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心理世界. 相似文献
20.
段鹏飞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6):15-19
新中国农业政策总体上经历了三大时期和若干个阶段。即1949-1978年艰难曲折时期:主要实行以“工农产品剪刀差”为主要特征、对农业“多取少予”的“扭曲性”政策,从而导致城乡二元经济与体制结构形成;1978-1986年改革开放初期: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使农民成为经营主体的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并继续巩固与完善相应的农业政策;1997-2008年改革开放深化时期:主要推行“粮食保护价”制度,实行农村税费改革,颁布《农村土地承包法》,逐步取消农业税,提出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等政策。综观建国以来农业政策目标与措施的嬗变,农业政策涵盖面比较广泛,所制定的政策方向日趋科学合理,增加农业产出和提高农民收入始终是农业政策的两大主题,但对农业非经济品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对非经济与经济品之间的联系缺乏必要的认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