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令狐安 《中华魂》2013,(5):53-53
几天前,我和家人为昏迷中的父亲李东冶轮流按摩肿胀的四肢时,往事不觉一一浮上心头。在战争岁月,父亲和他的战友们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建国后又以无比的热情投入到复兴中华的伟大建设事业中。他平日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和孩子交流。我们对他职务变动原因的了解,竟是来自“文革”街头的大字报。由于要求严格,小的时候我还怨恨过他。  相似文献   

2.
杨火根 《老友》2021,(4):14-14
时间的流逝总能冲淡脑海中的许多记忆,但有些事却历久弥新,永远不能忘怀,我的入党故事就是这样的。我出生在普通工人家庭,父亲是一个搬运工,新中国成立前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被人轻蔑地称作"挑脚子"。父亲不是党员,但对共产党、对新社会有着深厚的感情。我童年时,经常听到父亲哼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等歌曲,那情真意切的哼唱声。  相似文献   

3.
1.瓜伙计 据说那次英子挽着小周的胳膊在离我家500米远的地方,问了小周一句话:你觉得阿简怎么样?小周回答:挺好的,就是懒了点,冰箱上的灰那么厚也不擦擦。英子闻听此言,大怒,甩掉了小周的胳膊:我比她还懒,怎样?  相似文献   

4.
60年前,我曾是云南省个旧市人民路第二派出所居委会副主任,如今80岁了,我还常为居委会的同事们出谋划策,被选为居委会党总支支委和居民小组长,担任"人民调解员",大伙儿都叫我"小巷高参"。二十多年里,我究竟调解了多少件矛盾冲突和邻里纠纷,自己也记不清了。记得有个刚出狱的小周为了钱和父亲吵翻了,抓起刀来要和父亲同归于尽。我得到消息,赶去制止了他。经过多次苦口婆  相似文献   

5.
杨静 《社区》2013,(13):44-44
近日,笔者参加社区工作座谈会,有些年轻的社区工作者感慨当前社区工作难开展,谈到了诸如年轻的居民不听招呼、退休的居民难请动,居民大会难集中,集中起来又难管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说话之前,有三个筛子:真实、善意和价值。真实和善意比较容易理解,而"价值"却总是被很多人忽略。那么,怎样才能说出有价值的话呢?说出有价值的话,要经过三关。在脱口而出之前,你需要仔细考量。第一关你说的一定对吗?记得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我放弃了会计专业,不打算去银行工作。父母很担心,他们认为银行是个铁饭碗,说:"女孩子,还是要找一个稳定的工作。"后来,我辗转奋斗了10年,成了一名职业经理人。在  相似文献   

7.
刘丽聪 《社区》2013,(12):53-53
潘大爷虽然独居,却从不孤单。这次突然发病,他马上想到了社区小周。小周接到老人的求救电话后,立即拨打120求助,并与自己的爱人迅速赶到潘大爷家中,同时打电话通知老人的孙子。  相似文献   

8.
正连着几个周末都在外地工作,转眼就到了27号,想着之前对外婆承诺的"我一定每个月都回来看你一次"即将失效,心里满是愧疚。给外婆拨电话,照例很快接起来,仍是大嗓门在话筒里问:"哪位?"我十分抱歉地对外婆说:"外婆,最近周末都比较忙,这个月不能去看你了。"外婆说:"没关系,那你打算什么时候回来呢?""下个月一定回去看你。""今天几号啊?""27号了。""那你是1号还是2号回来啊?"外婆问得特别自然。  相似文献   

9.
晨春 《社区》2012,(24):55-55
Stella的父亲今年78岁,平时身康体健,前几天夜里突发腹痛。Stella很紧张,一大早就带着父亲去看病。  相似文献   

10.
一 连着几个周末都在外地工作,一晃眼就到月底的27日,想着之前对外婆承诺的“我一定每个月都回来看你一次”即将失效,心里满是愧疚感。 给外婆拨了一通电话,照例很快接起来,仍是大嗓门在话筒里问:“哪位?”  相似文献   

11.
有人曾对木木说过,要想真正学好英语就一定得熟悉俚语。可那时木木不信,因为从小到大的英文课本里压根就没这么一块.所有的语言都非常formal(正式的)。所以,就给读的人一种错觉英语国家的人平时说话也就是那样的。事实上是,俚语在英美人士的日常生活中占了及其重要的位置,如果不懂俚语就不可能和他们无障碍地进行交流,说白了,就是你听不懂他们的话。  相似文献   

12.
正案例:小周和小王最近都在试用期内被辞退了,这让他俩觉得既委屈又无奈。小周是一位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事专员,前不久她应聘了一家外资企业的人事经理,双方约定试用期月薪3000元,转正后月薪为8000元。入职伊始,经理就坦言公司人事管理紊乱,希望小周作为人事经理能重新制定公司  相似文献   

13.
杨悦 《成才与就业》2009,(11):16-17
每逢周日,来自江苏的小周总是特别忙,上午在永盛公寓绿地英语角学会话,下午学跳舞及排练文艺节目。她说:“唱唱跳跳、学学英语,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一周的疲劳也消除了。”像小周这样“忙碌”的外来务工者,在上海的马陆镇还有很多。  相似文献   

14.
吴石增 《新天地》2016,(4):20-21
我的父亲吴振铎1907年出生,1969年去世.他是个地地道道的文盲农民,在旧社会的农村没有上过一天学,但父亲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常常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贫穷困难的乡亲们. 帮帮乡亲们心里踏实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际,我这个1943年出生的人已经有了记性,记住了我们伟大人民共和国诞生的盛况,同时也记住了我们家生产和生活状况与乡亲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刘心武 《社区》2009,(5):29-29
“最疼我”的是母亲 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那时父亲在北京的一个国家机关工作,除了星期天和节假日,他都是早出晚归。家里就我和母亲两人。  相似文献   

16.
张翼飞 《社区》2010,(2):60-61
电影已经悄然浸入我们的生活,并在不知不觉中以它强大的影响力覆盖我们。你可能不是一个电影发烧友,但却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它的影响。不信你看,谁说的话,被我们时常挂在嘴边,成了自己的口头禅。  相似文献   

17.
晨春 《社区》2012,(16):55
Stella的父亲今年78岁,平时身康体健,前几天夜里突发腹痛。Stella很紧张,一大早就带着父亲去看病。老人家10多年前移民澳大利亚时,已经过了退休年龄,也从没上过商业医疗保险;平时有点头痛脑热,直接去家附近的诊所找相熟的全科医生看看,必  相似文献   

18.
叶匡政 《21世纪》2010,(7):50-50
季承新书《我和父亲季羡林》出版,引来很多热议。这本书未出版前,我就看了书稿,出版方让我写一句评论印在封底。当时看到季承书中透露的一些细节,很是惊讶。没想到季羡林在儿子笔下,竟是“一个人生失败者,一个孤独、寂寞、吝啬、无情的文人”。这本书无疑颠覆了季羡林曾经完美的“大师”形象,比如季承写道:“记得父亲在摸了我的头之后,立刻去水缸里掏了一瓢水去冲手,使我感到很新奇。但他从来没有亲过我或拉过我的手。”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的话     
我们在第一期专栏里发表的两篇文章,纯粹是抛砖引玉的意思,希望通过对90年代文学的文学史定位的争辩,唤起学术界朋友对文学史分期问题的关注。果然,令人高兴的是当《文汇报》的“学林”版介绍和摘录了专栏内容以后,引起了许多朋友参加讨论的兴趣,本期有丁帆教授的文章,对于近二十年的文学发展状况和90年代文学的定位发表了深入而独到的看法,这是我们要表示深切感谢的。其实,就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分期讨论而言,这个问题之所以能够引起学术界重新讨论的兴趣,并不是因为它的新鲜,而恰恰相反,因为它是一个延续了十多年的学者们集体…  相似文献   

20.
不容忽视的是,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并不太好,疾病缠身,英年早逝者大有人在。原因既与经济收入偏低、营养摄取不足有关,也与保健条件较差、卫生照顾不够有关,还与环境恶化、有毒的理化物质刺激有关,当然也与知识分子本身在现代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人保健意识差、自我保健知识陈旧有关。 今天影响人们健康的疾病,大多数是非传染性疾病,即心脑血管疾病、神经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我国知识分子所患疾病大多数也是这些。这些疾病没有明确病因(最起码现在如此),或者病因呈复合状态,而且这些病都不具有传染性,甚至遗传性也不是太大。正因如此,给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