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君子"一词在《论语》全书中总共出现107次,其中有84处"君子"乃为孔子所言,孔子的"君子"作何解直接关系到解读《论语》全文,而孔子的"君子"作为贯穿于《论语》全文之中的线索,是深刻反映儒家思想和厘清文本脉络的核心所在。通过分析《论语》中84处"君子"在该篇章中的释义,可以归纳概括出《论语》中"君子"一词的多种内涵,有助于把握儒家经典文本《论语》中所反映的儒家思想,揭示出孔子"君子"学说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在孔子之前,"孝"就是一个重要的德目。但是《论语》作为儒家伦理的经典,开创了儒家孝道作为家庭伦理重要德性的源流。历经两千多年,《论语》论述的儒家孝道,依然是现代孝道生活的主流。其中蕴含的最为稳定和核心的儒家孝道的伦理本质包括四个方面:儒家孝道的善端来源、儒家孝道的回报理论、儒家孝道中敬的主线、儒家孝道中礼的展现方式。  相似文献   

3.
《东岳论丛》2017,(3):187-192
王弼的《论语释疑》是其带着调和儒道的魏晋"先见"对儒家经典文本《论语》做出的一种玄学化的理解和诠释。这种玄学《论语》诠释主要不是着眼于对《论语》文本本身的释读和理解,而是假借诠释《论语》来注解和说明其为调和儒道而"发明"的举本统末的玄学观念和方法。从其《论语》诠释中确立的举本统末的基本观念和方法来看,王弼玄学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儒道两家的"和解"。不仅如此,在诠释《论语》的过程中,王弼以"无"释"道"、以"自然"为礼乐孝悌之本所实现的本体论建构和运用,也使其玄学《论语》诠释本身具有了本体诠释的重要意蕴。其中体现的"六经注我"的诠释特点及其本体诠释意蕴,对宋明理学诠释学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从孔子提出"辞达"说之后,两千多年来,人们对这一命题的关注就始终没有停止过.在对"辞达"说纷然的阐释中,苏轼的观点全面而又深刻,显得非常突出.堪称整个"辞迭"说解读历程上的里程碑.苏轼所标举的"辞迭"说.包括标准、内容、基础、形态等几个方面,其地位和作用是历史性的、承前启后的.  相似文献   

5.
社会变革引起的思想大震荡 正当于丹在"百家讲坛"上把《论语》熬成一锅心灵鸡汤时,北大学者李零的新书《丧家狗:我读论语》出版了.李零以训诂的刀片对《论语》进行了条分缕剖,把孔子"还原"为一个"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孔子,这位被誉为至圣先师的儒家学派创始人,真的就像是一个堂吉诃德?真的就像一条四处颠沛流离、惶惶然找不到自己家园的丧家狗?  相似文献   

6.
《琼州学院学报》2015,(6):25-32
《论语》在东晋时已经基本成为一部儒家经典,陶渊明对《论语》更是十分熟悉,并且在其诗文中屡屡化用。通过对《论语》和陶渊明诗文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论语》质朴、隽永的语言,对陶渊明"语淡情深"的语体风格有着直接的影响;陶渊明积极入仕和自甘归隐的人生向往,是对《论语》中仕与隐思想的一脉承袭,他对自然的爱恋,他所具有的仁者情怀也都受到《论语》和谐理念,仁爱主张等或多或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自《论语》讲"无为而治",历代儒家学者对此做出了不同的诠释。汉唐儒家以"任官得其人"言"无为而治",又讲"德者无为"。与此不同,朱熹以"恭己""德盛而民化"言"无为而治",同时又与《论语》"为政以德"结合起来,讲"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并将孔子讲"无为"与老子讲"无为"区别开来,从而对《论语》讲"无为"做了系统的论述。清儒更多地汲取朱熹的解读,同时又结合汉唐儒家的"任官得其人"。因此,今人对于孔子"无为而治"的解读,不能只是以汉唐儒家的解读为圭臬,而应当对前人的各种解读做出综合的考察,尤其要研究朱熹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传统学术对《论语》的研究主要从哲学、伦理学等角度入手,如果从社会心理学这一新的角度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论语》中丰富的社会角色期待的思想,比如,道德期待优先是孔子角色期待思想的一个特点,仁是其道德期待的核心,仁的具体展开就呈现为各种具体的角色期待。各种具体角色的行为是儒家的“外王”一面,儒家对“内圣”方面的期待,则体现在成就理想的君子人格上。  相似文献   

9.
"《春秋》无达辞"和"《诗》无达诂"都源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精华第五》。从董氏提出"《诗》无达诂"的思想和《春秋繁露》27处征引《诗经》说事的实际来看,其核心思想却是由《春秋》"微言大义"衍生的,并与其有着十分密切的通约性。"断章取义"是"《春秋》无通义"和"《诗》无达诂"的思想渊源;"从变从义"是"《春秋》无达辞"与"《诗》无达诂"的阐释准则;而"察外见内"与"以意逆志"则在释义方式上使"《春秋》无达辞"与"《诗》无达诂"相互融通。  相似文献   

10.
秦儒家十分注重言论和著述的文辞表达.从"文"的视角看,强调文采对文学传播的价值、文采要符合礼乐的标准、文质关系与传播的效果;而从"辞"的视角看,强调辞能达意方为传播目的、巧言奇辞为言辞之忌讳、辞论之目的需要成文理.  相似文献   

11.
"内圣外王"的流行提法并不符合《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孔子在《论语》中的君子是内外合一、知行合一、有智仁勇三达德的;仁人则是要有巨大社会造福与利民的功利的成就;圣人则要博施济众、安天下的普世的功利成就的。新儒家"内圣外王"中的"圣"与功利剥离开来,和孔子在《论语》中的"圣"是很不相同的。孔子从功利到实践到言语的评价人的价值标准的顺序,和新儒家"内圣外王"的从德行到实践到功利的价值标准的顺序是完全相反的。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经历了三期演变,在此过程中,儒家通过分化而发展,孔子在分化中被圣化,分化的儒家各派殊途同归而回到孔子,走孔子路线,兴起儒门造圣运动,推动儒学意识形态化。与此相应的《论语》结集过程,也反映了儒家从分化到合流的某些特征,《论语》与秦汉时代精神的内在统一性,昭示着孔子圣化的历程;《论语》中的“霸王道杂之”的孔子形象,是其圣化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即儒家兼刑名、合黄老实现儒学意识形态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歌辞是朝鲜朝时期用朝鲜文创作的诗歌体裁,具备表达屈原文学中复杂情感的客观条件.曹伟的《万愤歌》集中体现了屈原的文学特点.之后郑澈的前后"美人曲"进一步把"恋君歌辞"的文学性提升到一个新层次,尤其是作者郑澈既将屈原文学的影响内化于作品之中,又凸显了自己的艺术特点.屈原的诗歌文学是歌辞文学中失意文人倾吐愤慨的代名词,对于士大夫歌辞中"恋君"歌辞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茂泽 《人文杂志》2006,(4):104-109
先秦"名"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以孔子、老子、邓析,惠施、公孙龙、尹文和《墨经》,荀子和韩非为其代表,"正名"是先秦"名"学各个发展阶段的中心线索.就"名"论而言,先秦"名"学有"名之必可言"(孔子)、"无言"(老子)和"名"抽象而与现实世界无关(邓析)三派;对名与实的关系的看法,则有名实无关(以邓析、惠施、公孙龙为代表)、名实有关(包括孔子以"名"正实;墨子及《墨经》以实正名;《尹文子》名实互正)这两大派;就"辞"论而言,也有"辞达"(孔子)、"不言"(老子)、正面"辞"论(《墨经》)三派;就"辩"论而言,则有"不得已"派(孟子)、"不辩"或"大辩"派(庄子)、"察辩"派(《墨经》)三派.先秦"名"学派别众多,即使在纯粹"名"学内部,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体系,制约了它们对社会和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珺平 《社会科学》2007,(10):96-104
在《论语》形成过程中,孔子不同弟子及后学发挥了不同作用,围绕儒家领导权和《论语》阐释权,孔子弟子及后学在战国末期发生过激烈斗争。美国学者Bruce Brooks和Teako Btooks认为《论语》不是一次性短期成书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是层累地形成的。在《论语》中,有孔子弟子及后学的篡改和删削的痕迹,也有弟子之间相互倾轧的某些信息。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孔门四科十哲与曾参和儒家八派的关系做了清理,对荀卿敌视子思孟轲派和子张子夏子游三派的原因做了分析。最后批评了对待《论语》的三种不负责任的看法,提倡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启之 《社会科学论坛》2007,(17):144-151
一、《论语》心得:回到内心 于丹从《论语》中悟出了许多道理--天地人之道是"神于天、圣于地";心灵之道是"三省吾身":处世之道是"不抱怨社会不公,不抱怨处世艰难";  相似文献   

17.
《论语》学发展至魏晋时期出现了《论语集解》、《论语释疑》、《论语体略》、《论语义疏》等一系列重要成果,并逐渐地建构出得意忘言、辨名析理等独特的解释学方法范式。在援三玄解经的过程中,儒道合同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论语》学言说走向。而开启以本体论视域解释儒家经典,以人生哲学替代宇宙哲学的解释学致思,触发中国早期语言哲学向纵深的发展,则是魏晋《论语》学的又一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8.
姜智 《理论界》2012,(8):108-110
皇侃《论语义疏》是目前能够确定的,南北朝时期完整保存至今的一部儒家经学著作,也是唯一一部义疏体著作,因而具有"存汉晋经学之一线"的重要地位。皇侃在《论语义疏》中广泛吸收玄、佛、道的思想来疏解《论语》,这不仅有利于儒家经学的发展,而且彰显了南北朝时期融合儒释道三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部内容庞杂、包容量极大的哲学著作,我们并没有期待孔子的《论语》会成为一部诗歌理论专论,但要认识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我们却不得不以《论语》为奠基之作。一般认为,《论语》对中国文学艺术的理论有十分重要的论述,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辞达而已”说和“文质彬彬”说等。但如果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实际上,孔子主要是对诗歌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孔子的文学艺术思想,主要是以诗歌理论为其核心。霍松林先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一书中就认为:“《论语》里多处提到‘文’、‘文章’…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的传承来说,《论语》《孟子》这样儒家经典著作正日益受到重视;从高考来说,《论语》《孟子》早被列入考纲内容;从道德教育来说,圣贤学说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也有裨益。本文探讨如何将《论语》和《孟子》的讲习贯穿在中学教学中。一、循循善诱高一入学后,就可以开始为学生讲解《论语》了。先结合语文课本必修一(人教版)后名著阅读部分对《论语》的解读,使学生对孔子生平及其思想有一个大致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