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西夏蕃官     
西夏蕃、汉并存官制,是研究西夏政治史的一个重大课题。今人的研究,各持己见,众说纷纭,结论颇多不一。概而言之,有:<1>主张是二套官制者。持此种意见的人在解释其出现的背景时又有二种不同的说法:一是认为蕃、汉并存官制乃是受西夏  相似文献   

2.
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会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本文从民族学的角度,论证了梁太后是汉人党项化的典型,西夏存在着大批的党项化汉人.  相似文献   

3.
北宋西北蕃官制度是汉唐羁縻制度在蕃部地区的应用。宋初,西北地区就有蕃官出现,蕃官的分布呈现出随宋夏斗争区域的转移而变迁的时空分布特点。伴随着宋夏关系的发展,蕃官制度逐渐完善。北宋西北蕃官制度是宋夏矛盾的产物,是北宋“以夷制夷”政策的组成部分,又是北宋西北地区民族融合的产物,北宋社会淡化处理蕃部民族特征的态度也是蕃官队伍不断扩大及蕃官制度不断完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会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本文从民族学的角度,论证了梁太后是汉人党项化的典型,西夏存在着大批的党项化汉人。  相似文献   

5.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陈武强在《宋代蕃官管理法》来稿中指出:蕃官是宋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任命的地方长官,对于维护边区社会稳定和实施国家军政方略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蕃官与内地行政长官和少数民族地区汉族职官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具有较大的自治性。但同时,政府又制定和颁布了许多管理和约束蕃官的条令,对其在授职名、品位、承袭和与汉官地位等方面严格管理,一方面为了将蕃官机制纳入统一的封建国家统治机制之下,便于监控和管理,使之为朝廷效力,而另一方面则是保持汉蕃有别,所谓“尊中国别异类”。这种“既利用又约束”的严重…  相似文献   

6.
由党项拓跋氏建立的西夏王朝,在其190年的历史中,传位10帝,其中却有9位夏帝先后向辽、北宋和金称臣请封,从而构成了西夏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它对于西夏王朝的历史起有极重要的作用,但又影响和制约着西夏政权的发展,也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个政权的性质.一西夏所据之地,原为唐朝的疆域.唐末,拓跋首领受封节度使衔后,开始占有银、夏、绥、宥等州,成为西北地区的一个藩镇.这一局面历经五代,一直维持到北宋初年.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夏州留后继捧因嗣节度使职与族人不合,遂入朝北宋.其族弟继迁则认为“我李氏子孙,当复兴宗绪”,拒绝内徙,而叛离北宋.但此时党项内部,因继捧的入朝和宋廷的招抚,已是“亲离众散,殆不可支”,加之宋军的追剿,继迁屡遭挫败,处境窘迫.这迫使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我国西夏史研究领域中,吴天墀先生的《西夏史稿》堪称集大成之作。该书搜集资料之宏富、图表目录之翔实、研讨考证之精深,无不令人折服;对于西夏史的后学者,该书已经成为一部案头必备的重要工具书。但是,我在摩挲细读吴先生这一著作时,发现书中所列《西夏蕃官名号表》还有缺误之处,今特撰文补正,望吴先生不吝指教。  相似文献   

8.
"任得敬分国"是贯穿西夏历史进程的"蕃礼"与"汉礼"矛盾不可调和后的集中表现,而藩、汉礼之争的最深层次社会经济本质是:实现层级臣僚统治(以儒治国,加强皇权)与有限经济能力(半农半牧)之间的固有矛盾。  相似文献   

9.
10.
西夏虽崇尚武力、“以武立国”,但由于得到西夏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和受当时社会历史发展诸多因素的决定和影响,西夏的文化教育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兴“蕃学”,办“汉学“,培养了一大批“蕃汉兼备”的统治人才,并形成了自身的文化教育的特点,为中国古代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论西夏诗     
西夏诗歌主要有诗集五种,除拜寺沟方塔出土的无名氏诗集外,还见于俄藏和英藏黑水城文献,总数近千首,由藏文、汉文、回鹘文、女真文、叙利亚文和西夏文写成,三至七言为主,有自己的章法和规范,其整体建构方式参照《诗经》和汉语格律诗形式.拜寺沟诗集是以西夏学士为主的朝臣写作.《新修太学歌》是政教合一的礼乐作品,可以配乐演唱.大学士梁德养整理的谚语集是我国第一部谚语集,既体现了西周以来谚的古训精神,也发挥了语的成对、说唱、比兴的形式特质.西夏文字的制造得力于佛教的传播,因此关于佛教、民族本源和生存感受记录成为西夏诗歌的主要信息内容.《解释歌义》用牙齿喉舌四音区来考量诗歌合乐规范,明显地继承体现了西周的礼乐制度,也是西夏现存的唯一的以语言为规则的诗学理论著作.  相似文献   

12.
人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必要因素,没有一定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创造出社会物质生活,特别是在封建时代,生产的基础是个体劳动,人口的增减更是极其灵敏地在社会生产中反映出来。从西夏丁壮人数、宋人关于西夏人口的估计与部分州的户口数三方面,均推测出西夏人口在30万帐(户)以上、160万口左右。上线不超过180万或200万,下线不低于100万或120万。西夏疆土约66万平方公里,若以总人口160万计,则每平方公里2.42人,这个密度远远低于同时代北宋各路,也低于唐代各道的平均数,但高于唐代的陇右道。广袤的沙漠是西夏人口密度偏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如何设计一个合理的、有效的官员选拔机制,是任何一个社会都要面临的问题。清代翰林官是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但由于科举考试时间的固定化,导致清代翰林官日益壅滞,出路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通过扩大升迁之途等办法,加以廓清。但晚清的捐纳与军功,对包括翰林官在内的整个科甲正途官员造成更大的冲击,使翰林官的出路面临着更大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中古时期李元昊建立的内陆政权加速改变了中原王朝的历史发展轨迹,西夏将河西走廊纳入版图控制了联系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结束了自汉唐以来中原王朝依托三河、面向西北的对外发展格局,从而开启了外族王朝有效控制河西地区的时代,陆上丝绸之路逐渐淡化了其政治、经济作用,渐变为一种历史记忆符号。中原王朝也因此转变面向西北的发展道路,自宋伊始中原王朝奠定了立足东南、朝向大海的发展模式,海上丝绸之路逐渐繁盛。文章以李元昊依托河西地区建立党项政权的过程为考察对象,探求河西地区历史发展的转变轨迹以及陆上丝绸之路的变化给中原王朝发展带来的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西夏立国二百年中 ,以党项民族为主体的政权 ,集聚了一批汉人 ,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官僚群体。他们在多方面参与了西夏内政外交 ,对推进西夏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唐人使蕃行记为研究对象,按照地域与内容侧重点的不同,依次考述其撰述概况、内容特色、实用价值、著述特征、文学渊源和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论西夏人的尚武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项是活动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之一,于1038年至1227年间以银川为中心建立了雄强一时的西夏王朝。在西夏国家形成过程中以及西夏立国期间,西夏人剽悍粗犷、尚武善战的民族个性得到了充分展现。后来,随着统治阶级的腐化,经济生活的农业化,尤其是儒学与佛教思想的输入,尚武精神逐渐弱化,最终亡于蒙古。  相似文献   

19.
吴广成论西夏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广成论西夏 ,主要集中于《西夏书事》的“论赞”和“按语”之中。本文通过对其“论赞”和“按语”的剖析 ,揭示出吴氏论西夏的主要内容、立场观点和方法 ,从而使西夏史学工作者和读者了解吴氏论西夏的概况及其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10世纪至13世纪70年代,中国再次陷入南、北对峙的局面,先后出现北宋、辽、西夏三国对峙以及其后的南宋、西夏、金三国鼎立状态。此外,周边尚有大理、吐蕃等民族政权,这一时期,西部地区的行政区划变动较为复杂。立足于今天中国的西部概念,结合前人已有研究成果,对各有关政权的西部开发政策进行论述,以益今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