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红楼梦》诗词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的诗词表现出人物的个性,成为小说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红楼梦》诗词在表现艺术上着重于写实,与小说中散文描写的曲折隐晦的虚笔相交映,在诗歌写实的艺术上,小说吸取了前人的大量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的人物,都是真的人,活灵活现,具有"原生态"意义。破解《红楼梦》中诗词的意义既贵心细尤贵眼明,需要耐心更需悟性。《红楼梦》宴饮活动中的这种文化意蕴不仅仅是为了"烘托"气象。正是饮宴活动才凸显了小说人物性格中的"另一面",让人感到更可爱可亲。《红楼梦》的文化研究使我们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它在小说中的巨大作用。没有丰富的文化内蕴,就没有《红楼梦》的永恒魅力,《红楼梦》就不会经久不衰,屹立世界文学之林!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得益于我国古老文化、尤其是古典诗词的滋润,成就了为世人所瞩目的独有的艺术特色。曹雪芹把古诗的艺术技巧融进小说中,用诗歌的艺术韵味构筑了整篇小说,用诗的意境渲染和深化了人物性格,用诗的语言寄托了美的理想。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红楼梦》看成是一部诗化意境的小说。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巨著《红楼梦》和英国著名小说《爱玛》,都是在世界范围内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名著.她们身份黯淡,是小说中的喜剧亮点.两部作品中,刘姥姥和贝茨小姐具有相似性.人物性格上的外愚内智、知足感恩,以及两个小人物在各自社会环境中所处地位上的劣势,却凸显出道德的优势.她们虽然是小说中穿针引线的小人物,但对烘托主要人物和推进情节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其中所呈现诗词歌赋,更是锦上添花,集古典诗艺之大成,一向为人们所称道.《红楼梦》中的诗词本身既是完整的作品,同时又是小说内容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对人物塑造、情节推进、环境渲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红楼梦诗词对人物性格、命运结局出发,着力解读诗词以阐述它对人物形象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红楼梦》中爱情描写的梳理,归纳出小说中的情爱传达方式,并分别加以分析阐释,点明其在体现人物性格、推进情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从其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发展层面探讨了这种情爱传达方式所展现的思想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的服饰描写丰富多彩,曹雪芹将自己对服饰方面的独特感受倾注在小说描写的方方面面,通过服饰来展现人物性格,同时也展示了包罗万象、美轮美奂和多姿多彩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作为一座艺术美的丰碑,永远散发着芬芳。人们只要投足其中,涉美览胜,含英咀华,都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这里,且采撷一束它的诗苑里独具异彩的花枝。在古典小说中借用诗词曲赋表达的现象并非自《红楼梦》始,浏览一下唐传奇、宋话本比比皆是,但往往流离于情节和人物性格之外,多属陈言套语,平庸有加。只有到了《红楼梦》,诗词曲赋才展现了新的面貌,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人物性格的模拟之作,有人称之为“一张有韵的说明书”,“一曲无声的主题歌”。这无疑是我国古典小说艺术上臻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诗词大多是出自女儿之手,这些诗词呈现出一种香软的美学格调。它对烘托小说气氛,刻划人物性格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的成语丰富多样,共有1 429条,文章从《红楼梦》中成语的雅俗色彩的文化透视、感情色彩的文化透视、最早使用的新成语的文化透视、与佛教有关的成语的文化透视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理解《红楼梦》人物性格特点,了解当时丰富的口语、书面语成语,窥见佛教在当时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红楼梦》的多重意义源自其意义构成的二重性,即一种寓言式的意义构成.这种寓言式的意义构成在《红楼梦》中具体表现为真实与虚幻的并存,而《红楼梦》中人物性格的定型化、人物活动环境的封闭性、人物活动的受动性正好与这种寓言式的意义构成相吻合.但是,《红楼梦》的意义构成方式又不同于一般的寓言,其特征在于表层具象故事与抽象省悟既相互确证又相互制约.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家族自叙传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个人经历为隐线,以家族生活为背景,从而拓展出人生与社会的画面,是《红楼梦》“自叙传”写作模式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为现代作家所继承与发展。巴金的《家》是典型的以大家庭为题材的“自叙小说”;曹禺写《雷雨》,不仅受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影响,也深受《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作品的影响;张爱玲是《红楼梦》迷,《金锁记》折射出《红楼梦》对张爱玲的影响是在心灵深处,而不在简单的笔法描摹。巴金、曹禺、张爱玲等一批现代作家,凭借“第二自我”披露出自我情感的隐秘,并以多元的人物性格折射出家族衰败的必然命运,从而带有《红楼梦》影响的自叙家族史话痕迹。  相似文献   

13.
“梦”是《红楼梦》的核心意蕴,也是宏著的重要特色.曹雪芹在书中写了大小33个梦幻,都是为表现“情味”服务的.在《红楼梦》中情与梦浑然一体,梦是情的派生物,它在讲述故事内容、推动情节发展、塑造艺术形象、刻划人物性格、拓展思想内容、深化作品主题方面发挥了其他艺术表现方法难以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小说插图兴起于宋元,鼎盛于明代,在清末走向衰落。伴随着小说《红楼梦》而创作的清代《红楼梦》插图现存五十多种,独以改琦所绘的《红楼梦图咏》为《红楼梦》绣像插图中流传最广、艺术价值最高。从其艺术特点以及描绘的人物形象与景物环境等可以看出画家精妙的绘画技能,并有助于对小说人物风貌和命运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李云峰 《南都学坛》2005,25(5):47-51
《红楼梦》中重复现象很多,曹雪芹继承前人小说创作中运用重复手法的经验,并加以创新,在《红楼梦》创作中进行有益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张恨水小说雅俗共赏,不仅仅因其小说讲述一般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更在于他深深理解中国人的阅读心理和审美欣赏期待,特别是广大老百姓的欣赏水平。他的小说循着传统创作方法和叙述路径,适当加入一些新的技巧,为新旧读者所喜爱。张恨水小说创作中有很多的"红楼"模式,特别是在创作方法、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人生梦境描写等方面深受《红楼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艺术形象 ,她在小说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一形象不仅本身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 ,而且她对其他人物性格的成功刻画也起着极为突出的映衬作用。曹雪芹在精心塑造这一艺术形象的同时 ,还巧妙地借以揭示出诸如王熙凤、贾母、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等很多重要人物性格的一些不同侧面 ,从而使这些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更为鲜活 ,更为复杂 ,因而更富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关于《西厢记》和《红楼梦》这两部巨著相互的关系,我曾写《关于宝玉、黛玉所读的十六出本〈西厢记〉》一文,刊发于《红楼梦学刊》(1981年第3期)和《〈红楼梦〉对于〈西厢记〉的借鉴》,刊发于《艺谭》(1982年第3期)。这两篇文章均巳收入《明刊本〈西厢记〉研究》一书。后面一篇的标题曾有所改动。现在此书已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我感到有些问题还没有涉及,例如《西厢记》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还曾被曹雪芹用以作为刻划人物的一个主要道具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面返光镜,或者是一块试金石。对于人物性格的刻划,曹雪芹所用的手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作为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古代小说,表现出多种艺术风格.本文从其艺术风格中选取含蓄这一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分析《红楼梦》含蓄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着重从时代和作家的身世经历以及作者深受传统文化的哺育这两个方面入手,谈《红楼梦》含蓄风格形成的必然性.接着,本文阐述了《红楼梦》含蓄风格的具体表现.最后,本文指出了《红楼梦》含蓄风格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乃曹雪芹的"哭泣"之作,他在小说中确为"千芳一哭,万艳同悲"之女儿们的人生悲剧而哭,而且属于感情深、哭泣痛者.但曹雪芹深以为悲痛者,又远不止女儿们的人生悲剧.曹雪芹所悲者,有身世、有家国、有人类社会,其在《红楼梦》中所再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人身陷其中而又不能自拔的悲剧.曹雪芹并没有把再现如此的悲剧为小说的宗旨,而是在探寻悲剧之因和从悲剧中走出的路子.曹雪芹以女娲所炼的补天之石为小说的引子和线索,显然是有寓意的,这一寓意中更多的是积极意义的探寻.所以,曹雪芹有孔子"挽狂澜于既倒"的使命感,《红楼梦》寓有《春秋》大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