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洲作物南瓜是"哥伦布大交换"中的急先锋,最早进入中国且推广速度最快,作为救荒作物影响日广.个中要义在于南瓜是典型的环境亲和型作物,高产速收、抗逆性强、耐贮耐运、无碍农忙、不与争地、适口性佳、营养丰富等.在环境史视野下观之,南瓜衍生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在"三才"理论体系下,南瓜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整体史观的角度考察南瓜的生命史,贯穿了地宜、物宜的生态思想,南瓜就是自然与社会二重属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由于航海科技的不断发展,1492年,哥伦布成功远航美洲,发现了新大陆,它使海外贸易的路线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美洲与世界开始发生联系,美洲作物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始传播,南瓜即是其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作物之一。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狭义的南瓜指中国南瓜(Cucurbita moschata).南瓜起源于美洲墨西哥地区,9000年前已开始被驯化.到地理大发现前夕,印第安人的南瓜栽培和利用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南瓜种子可能于1494年传入欧洲,16世纪伊始在园圃、温室里栽培.大概在16世纪初,罗马一座别墅里的壁画就逼真地画出了南瓜.1542年起,欧洲文献始有对南瓜的明确记载.16世纪中叶以后,南瓜在欧洲逐渐从园圃、温室走向农田,从观赏、研究走向餐桌.南瓜于16世纪初由欧人传入亚洲后,16世纪中叶经东南亚传入中国东南沿海,然后传遍中国内地.在中国的文献中,<本草纲目>始有明确的较详细的关于南瓜的记载,入清后<红楼梦>也曾提及南瓜,<本草纲目拾遗>又补充了其药用功能,吴其浚则较早画出了逼真的南瓜图.中国人对南瓜的栽培、开发、利用(包括药用)等都有贡献,由于从乾隆时代起中国人口剧增,南瓜在用作蔬菜的同时,有时也成为粮食的代用品.  相似文献   

4.
结球甘蓝是我国在明清时期引进的蔬菜作物。由于引入渠道和品种形态多种多样,造成了结球甘蓝称谓较多较杂且存在同名异物的现象。通过结合地方史志和已有的研究对结球甘蓝繁杂的名称进行考释,发现了一些引进作物的命名规律:以来源地命名、以植物形态特征命名和同名异物。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通称的"无罪推定原则"名不副实,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和实践中的困惑.为消除混乱和困惑,应尽快彻底摘除其假面具,还之以"无罪假定原则"的真面目,以更好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聚焦”作为叙事学领域中的一个常用的概念,基于种种原因,其使用缺乏一致性,表现为名称繁多,成分混乱,并带来了一些弊病,如引发学术术语的论争,削弱文学批评的准确性等.因此,叙事学“聚焦”概念需要基于中西不同视域进行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7.
苹果源流     
苹果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果树,迄今已有2 000多年的栽培史,但是人们很少注意在不同的时期,苹果有不同的品种和名称.早期栽培的苹果品种主要是原产我国新疆西部的种类,古人称之为柰和林檎,其中林檎是比较受欢迎的种类.唐以后又增加了楸子、频婆果、海红等种类.频婆果可能是原产新疆的红肉苹果,其名称来源于佛经,它是元代以后人们喜爱的种类,并被简称为“苹果”.19世纪下半叶以来,我国栽培的主要是从西方引进的品种,虽然仍叫苹果,但与历史上的苹果差别很大.与此同时,柰、林檎等名称也逐渐为人们所遗忘.由此案例研究可看出,轻易地以今天的名称推断古代同名栽培植物是非常靠不住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法的名称结构形式多种多样,极不规范,这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及完善,在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造成一定的混乱。法的名称要规范化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法的制定主体或效力范围、调整对象、效力等级。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及规章的名称使用的规范化提出了一些立法设想,建议修改《立法法》,增加法的名称规范化内容的设置。  相似文献   

9.
工伤事故责任具有双重性质:工伤保险和侵权损害赔偿.世界上认可工伤事故责任双重性质的国家处理工伤事故有四种不同的司法救济模式.就我国处理工伤事故的司法救济现状看,工伤损害救济模式的立法选择目前是不清晰和不统一的,也造成了司法实践中的适用混乱.我国在处理工伤事故的司法救济模式上,应采用补充救济模式.  相似文献   

10.
还摩梭称谓的本来含义·杨启昌摩梭是汉族、白族等对纳西族的称呼,也是晋代以来汉文献对纳西族的指称。但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在部分资料和论著中,仅把摩梭指作纳西族东部方言区内的纳恒、纳、纳日等支系名称。这对正确表述纳西族历史极为不利,且已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相似文献   

11.
目前关于人类学所使用的学科名称有多种,在各国不尽相同,引起认识上的混乱。本文从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阐释不同名称的含义以及使用不同名称的历史背景,说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讨论了人类学上的文化概念,展望当代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菠萝,又被称作凤梨.一种作物、一种水果(树)最好只有一个正式的通用的名称(不排斥它有别称俗称等).菠萝一名的形成虽晚于凤梨,但它的历史渊源更深远,蕴涵的文化因子更丰富,具有的生活积淀更厚重.菠萝称谓更被广大消费者喜欢和接受.今天由于交通运输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菠萝的消费已普及于全国南北各地.为该水果统一规范名称正其时也.  相似文献   

13.
名称刍议     
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都要有一个名称。事物的形态和属性不同,如果没有确定的名称,人们表达时,势必纠缠含糊,混乱不清。  相似文献   

14.
茅山是江苏省的一座道教名山,过去它叫句曲山,而现在人们通称其茅山。据古籍资料记载,茅山除了旧名句曲山外,亦有记载为衡山、苗山等。句曲山因山形近似"弓"状而得名,"勾曲山"是句曲山之外茅山的又一个异名,长期以来茅山的这两种不同旧名造成了不少误解。根据史料分析,茅山的名称主要有重名、异名等现象,针对这种异读和茅山异名的现象,文章对"茅山""句曲山"名称的由来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地理特征以及历史文化对茅山异名的衍生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苹果源流考     
苹果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果树,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但是人们很少注意在不同的时期,苹果有不同的品种和名称。早期栽培的苹果品种主要是原产我国新疆西部的种类,古人称之为柰和林檎,其中林檎是比较受欢迎的种类。唐以后又增加了楸子、频婆果、海红等种类。频婆果可能是原产新疆的红肉苹果,其名称来源于佛经,它是元代以后人们喜爱的种类,并被简称为"苹果"。19世纪下半叶以来,我国栽培的主要是从西方引进的品种,虽然仍叫苹果,但与历史上的苹果差别很大。与此同时,柰、林檎等名称也逐渐为人们所遗忘。由此案例研究可看出,轻易地以今天的名称推断古代同名栽培植物是非常靠不住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通过明清时期的方志、游记、奏折等历史文献中的相关记载,结合今日石漠化的表象特征和敏感性因子进行分析,初步复原这一历史时期云南地区石漠化的分布状况,并梳理了明清云南石漠化的成因。石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清两代,人口的增长、土地的无序开垦、美洲作物的传入与种植、自然植被的破坏构成循环,造成了人地矛盾的加剧与生态系统的恶化,从而使石漠化程度趋于加重。  相似文献   

17.
大量外来语尤其是英语不断进入现代汉字系统,丰富了我国的语言,但又给其翻译造成了困难.指出其翻译方法及原则是纯音译、意译、附加说明即加字译法、半音半意译、意义兼译等,了解外来词的翻译有助于不断提高汉语中外来语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中国曾有六个地方使用过"桂阳"的名称,这使得人们对历史上出现的一些与桂阳有关的人和事常常有迷离困惑之感——不知这些人和事究竟是在哪个地方发生的,这种情况给地方志的编定和地方文化建设造成了混乱和纷争。本文在详细考察与历史桂阳有关的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对历史桂阳的沿革变迁情况进行一番梳理,基本理清了在这一问题上的混乱状况。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立法关于行政诉讼时效制度的规定存在不少问题和缺陷,这不仅增加了当事人复议和诉讼的难度,亦给人们的认识和审判实践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乱。行政诉讼时效制度的混乱与其在立法上的漏洞以及与行政复议关系的复杂性有关,我国行政诉讼时效的概念应与起诉期限或期间趋于统一。完善这一制度首先应在立法上确立保护相对人诉权等适用原则,要将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上升为法律以统一行政诉讼时效制度。  相似文献   

20.
《说文》贝部字共59个,重文3个,这些字与我国古代的经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说文解字》贝部字根据其意义可分为部首字、相关物品名称、人物特征描述、经济活动名称四类.经济活动名称又可再细分为贸易施求、贺赠赐予、赋税责罚几类.部首字勾勒出上古货币演变史,相关物品的名称反映了古人的经济观念,人物特征描述显示出经济生活的延伸,而经济活动名称则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经济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