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妇薄命 词苑奇葩──贺双卿其人其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双卿曾享有“清朝第一女词人”之美誉。她虽为田家妇,但颇擅诗词。她的词多反映自身的劳苦、病痛、孤愁和哀怨之情;多以自然实景作比兴材料,善用白描,故其词别具语朴、情真、象实、境哀的审美特征和“田家本色”与“当行本色”交融浑成的幽渺神韵。双卿词,在题材的拓展、艺术的创新上,对中国词学都做出了难能可贵的突出贡献,不失为清朝词苑中的一株独领风骚的奇葩。  相似文献   

2.
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时的作品。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值得注意的是,本词上阕里的“愁”是指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阕的愁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相似文献   

3.
“双飞翼,悔煞到瀛洲。词是易安人道韫,那堪伤逝又工愁。肠断塞垣秋。”(《忆江南(徐灿)》) 我们读了朱孝臧这首“论徐灿”词,也就略知清初苏州女词家徐灿之生平了。徐灿字湘苹,其词集名《拙政园诗余》。她是明末清初苏州名门闺秀,由于家学渊源,天资聪慧,诗、文、书画,兼擅并美,尤精于倚声填词。她喜爱古人之作:“南唐则后主,宋则永叔、子瞻、少游、易安……若大晟乐正辈以为靡靡无足取……”①大词家陈维崧对于她的词极为称赞,说她“才锋遒丽、南宋以来,闺房之秀一人而已!”②徐灿词所以卓绝一代,除了师承之外,更重要的是生逢季世,其志高尚。明亡后,她拟与夫避世闺隐,无奈所适非偶,事与愿违。自从其夫降清后,她的内心日益抑郁苦痛,家国之恨,难言之隐,皆寄托于倚声填词。徐灿之夫陈之遴别号素庵,浙江海宁人,明崇祯十年进士,授编修。明亡,曾  相似文献   

4.
浅谈李煜词中的“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李煜词(被确认的有三十七首),绝大多数是小令,总字数不超过二千,而写忧愁别恨的占了三分之二还多。这个比例,无疑形成了李煜词独特的倾向和风格。即使身为皇帝或江南国主的前期词中也频频出现“愁”字。其间,不仅有明的“愁”,而且还有大量暗的“愁”(不用“愁”字而表达愁思愁绪)。  相似文献   

5.
李清照的词中抒发愁情的占绝大部分,用到"愁"字的有十五处之多。她所抒发的愁情浓烈、自然、真挚、细腻、深婉、感人至深,是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是对自己心爱丈夫别后的真挚感情的抒发,是对故国家园的怀念和热爱,具有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通过她的愁情,我们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妇女特别是知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她们在精神上所承受的痛苦与折磨,亦有很大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典诗词纷繁的意象群中,让人涵咏不尽的是多姿多彩的“雨”意象,既有让人欢欣的喜雨,更有让人哀怨的愁雨。在讨论传统诗词中缤纷多彩的“雨”意象基础上,发现纳兰词“愁雨”意象呈现出纤细疏柔的形神美,连绵凄迷的时空美和清寒冷寂的意境美,充实了“愁雨”意象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忆云 ,是清后期词人项鸿祚的字号 ,著有《忆云词甲乙丙丁稿》4卷 ,其主要内容是抒写词人内心之“愁” ,但各卷“愁”之内涵并不完全相同 ,大抵甲稿以青年男女的相思愁为主 ,乙稿以抒羁旅之愁为主 ,丙稿则有身世之感 ,家难之悲 ,尤多光阴易逝之忧 ,丁稿是词人在经历了诸多变故及两试进士不第后所作 ,其内心更为悲凉 ,或抒离愁或写别恨 ,或叹身世如浮萍或感华年已逝、青春不再 ,或悲功名之难博或伤人事之不可测等。其词“幽艳哀断” ,很有特色。项鸿祚以“凄苦”之音奠定了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并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李清照的《词论》历来毁誉不一。从《词论》文本来看 ,她强调词“别是一家”,也就是说 ,她认为词与诗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的音乐性。她的词正是其理论指导的产物 ,尤其是后期词在折射深广社会内涵的同时 ,更注重音乐性 ,与《词论》相印证 ,努力实践着她的词的创作宗旨。  相似文献   

9.
《青玉案》是北宋词家贺铸的代表作,词中体现了愁之广、愁之密。其所写之愁包括仕优而不能仕之愁、望美人不至之愁、悼亡妻之愁、暮春之愁。这四愁是作者心境的表达,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10.
“恙”这个词只有二义,一是病,二是忧,都没有美好的意味。如与老友久别重逢,在敬致问候时说:“分手后没害过病吧?”或:“您这阵子发过愁吗?”对方听了,很可能不大开心,甚至会想:这位老兄莫非神经上有啥问题? 古人却是把“无恙”当成很大幸福,并用来做问候词、祝贺  相似文献   

11.
在《红楼梦》第七十回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各有一首以“柳絮”为题的词,抒发了她们各自不同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感情。黛玉在词中写道:“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她借填词抒怀,以柳絮自喻,表达了对黑暗的封建社会和杀人的封建礼教的不满和愤慨,这是叛逆者的反抗呼声。而  相似文献   

12.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性最高的女性作家。在她的词中除了抒发寂寞深闺、国破家亡的愁情外,还抒发了离别痛苦之愁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深眷恋,歌颂了自己美好的爱情生活,给人以极大的美的满足。  相似文献   

13.
愁,是黑暗的封建社会中失意文人的常见情绪,其中也不乏有识之士在那种专制制度下横遭压抑、无所作为的愤懑。我国古典诗词中写愁的极多,其中往往用很生动形象的比喻。 这类诗词中喻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用一种东西即一个词来作比,如秦观《千秋岁》:“落红万点愁如海”,以海喻愁,有的是用一种现象即一个词组作比,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忧端  相似文献   

14.
北宋词人秦观的词风格柔婉感伤,而在诸词中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他那些带有"愁"字的词,这些"愁"词按主题大致可分为三类:一般意义之愁、恋情之愁和迁谪之愁。总体上看,这些词风格接近,大都低迷感伤、凄婉柔弱,但感情强度和艺术影响力却大有不同。  相似文献   

15.
清初,当浙西派和阳羡派在词坛上纵横驰骋的时候,纳兰性德的词以其凄苦冷艳的幽姿开放词坛。时人以其“哀感顽艳”、“婉丽凄清”而感动得“哀乐不知所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今人文学史著作大多认为其词多写个人感慨,离愁别恨,流于感伤,意义不大,主要肯定其清新婉丽流动自然的艺术造诣。的确,打开容若的词集,不难发现他笔端源源涌出的是“愁”是“泪”是“恨”,是“伤心”“惆怅”“憔悴”  相似文献   

16.
王夫之是清初著名的遗民词人,更是抒写愁情的高手,其笔下的"愁"词堪称抒发愁情的经典。其词除了抒发悼念亡妻之相思悲愁、隐居荒山的孤独闲愁,还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怀国浓愁。无论是哪种愁,都深深地打动人心。  相似文献   

17.
北宋经济繁荣 ,词“别是一家”。靖康之难使山河破碎 ,南渡诗人在国破家亡之时 ,于诗中屡写国难 ,词也不可避免地染上了时代的色彩。至姜夔 ,既固守“缘情”传统 ,又融“志”入词 ,因而诗词之思想多有相通。其主要表现 :忧国之嗟、羁旅之愁、不遇之叹等。其相通之因主要是 :文学自身的特征、整合融会的思想及诗词同源的因素等  相似文献   

18.
李清照在凄凉的晚境中 ,在痛苦不堪的心境中 ,以手中的笔来诉“愁” ,遣“愁”。一首《声声慢》诉说出词人受尽磨难与内心煎熬的凄惨心情 ,倾吐着词人哀愁凄苦、孤寂悲愤的内心感受。全篇除了结句之“愁”点明题旨外 ,满纸绕“愁” ,写“愁”而不言“愁” ,其中蕴涵着的是“悲” ,是“怨” ,是“愤” ,是“恨” ,谁又能解其中味 ?意境不仅富于意味 ,而且让人咀嚼不尽 ,意蕴尤深 ,在更深层意义上表现了“弦泉幽咽”的意境之美 ,可称得上是苦难时代悲苦心境的绝唱  相似文献   

19.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是她颠沛飘零、寄人篱下种种经历和心情的写照。浓郁的愁意弥漫在整首词中,在女词人笔下化为悲剧之美,心灵绝唱《声声慢》应情而生。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瘦”之空灵美与“愁”之充实美涵概了李清照词的美学意蕴,展现了封建时代重压下,一个妇女感时伤怀,浅吟低唱的悲凉境况,也表现出一个妇女在厄运和严酷的现实面前奋力抗争的勇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