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以生命体验性与诗意性为特质的文化,生命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质,艺术则被视为对宇宙生命精神的诗性呈现,倡导从生命精神的维度去弘扬艺术精神。而建基于艺术活动之上的中国古代诗学范畴就必然折射着古人对宇宙生命和自身生命精神的诗意性及多维度的认知、体验、表达和升华,具有泛生命化的特征。研究中国古代诗学范畴的生命精神,能够深刻阐明古代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如何以生命体验作为自身活动的出发点,以理性的提升和审美境界性升华凸显文艺的精神价值与天地之生命精神的深切契合。  相似文献   

2.
中国心理学史的自觉研究走过了30年的历程,很有必要总结经验,展望未来。首先是历史回顾,可分为初步创建、开拓探索与深入研究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有其基本特点。其次是总结主要成就,主要成就有:规范了中国心理学史的基本问题,开拓了研究的新领域,丰富了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填补了世界心理学史的内容空白。第三是对未来的思考。思考的主要方面是:加强中国心理学史是世界心理学史组成部分的观念,加强中国心理学史人文取向的研究.加强中外心理学思想的比较研究.加强中国心理学史研究与实际的联系,加强对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组织管理。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散文概念的变迁及散文范畴的界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中国古代散文”的界定历来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将“散文”这一术语置于古代、现代、西方三维视角来加以观照,散文范畴的界定只能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界定,而这种界定是基于对散文文体作历史流变考察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散文无论是骈散之争还是韵散之争,都属于“文”内部的矛盾。无论用什么术语来指称它,它就是这样一种存在。  相似文献   

4.
蒋维乔在中国近代心理学发展初期出版了<心理学>和<心理学讲义>两部著作,并将心理学知识应用到中国新式教科书的编写之中,这是心理学在中国第一次成功的、有价值的、意义深远的实践应用,为中国近代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蒋维乔和汪炳台就心理学体系以及术语展开了中国近代心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学术争论.中国近代心理学史研究的深化有赖于原始文献的挖掘和积累,以及从中国近代心理学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展开多元视角的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心理学史与中国的本土心理学研究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本土心理学和中国心理学史研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中国的本土心理学以内发性本土化原则为指导,以中国人的心理行为和本土的传统心理学为研究对象,在研究方法上采取多元化的态度。中国心理学史以外在逻辑原则为主导原则,以中国心理学思想为研究对象,形成了系统的研究方法。中国的本土心理学和中国心理学史研究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和研究价值,这构成了二者契合的前提。中国的本土心理学和中国心理学史可以相互借鉴,共同建构科学的中国心理学。  相似文献   

6.
古代文论范畴研究是古代文论研究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自80年代以来,文论范畴研究成为古代文论研究的热点,但由于研究者对方法论的忽视,古代文论范畴研究尽管成果不少,却未取得实质性突破.本文从目前范畴研究中归纳出五种方法论,就这五种方法论的优长及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文气"说的分析,谈到了五种方法论的综合运用的效果,最后,笔者强调除综合上述五种方法论之外,古代文论范畴的研究还应紧密结合文学实际.  相似文献   

7.
对古代范畴的阐释与研究,历来是学界的一个难题,也是研究古代理论批评的关键。文章回顾了近现代传统理论研究的得失,从困惑中得到启示:深感必须考察和了解华夏民族情感、心理、思维方式和语言媒介的特异性。认为从古人的范畴学意识和相应规范入手,讨论其生成机制、特点形成和演进历程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它对于了解传统文学观念、艺术追求、理论思维的演进和独特价值大有助益。同时,它也有助于先进的理论整合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气、象、味是中国古代文论最基本的三个元范畴:气范畴表征了文学本源、本体和创作主体的性质特征;象范畴表征了文学的对象与创作客体的性质特征;味范畴表征了欣赏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创作客体的美感特性。三个元范畴的交融衍生,生发出众多子范畴和范畴群,共同建构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梯级范畴网络格局,体现了古代文论家对文学特征、规律与本质联系的系统而全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翻译学是在近千年间佛经翻译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翻译文本(译本、译文)的识别与评价方面形成了五对范畴,即胡本/梵本全本/抄本异本/合本旧译/新译失本/得本;在翻译行为的经验论、实践论与操作论方面,形成了分条论列的四种条式,即道安五失本、三不易、彦琮十条与八备、玄奘五不翻和赞宁六例.以五对范畴和四种条式为支点,形成了独特的内在构造与理论体系.它将静态的译本形态论与动态的翻译行为论结合起来,兼具学术翻译的性质和文学翻译的品格,具有普遍和恒久的理论价值,在世界译学中堪称独步.但迄今学界对此估价过低,这是需要反思和矫正的.  相似文献   

10.
心理学的过去与现在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直接联系,这是心理学家重视历史研究的主要原因。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全貌,将各种似乎毫无关联的心理学领域联系在一起。同时,在学习心理学史的时候,通过对心理学史上形形色色的理论体系的分析和考察,必然有助于理论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范畴和范畴体系是科学理论形成的基本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不同于毛泽东思想的独特范畴体系,无论是从其发展历程还是从其逻辑关联来看,这些范畴都以一个具有整体性、联系性的范畴体系而层次分明地分布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展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理路。在这一范畴体系中,又存在着10对基本范畴,它们不专属于某一特定理论形态,而是共同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性质的范畴,这些基本范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科技哲学"的涵义就是"中国古代的自然辩证法观念或思想",它的本体范畴是阴阳五行说.阴阳五行说的产生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哲学的起源,并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语用原则在商务英语应用中的度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语用原则应用于商务英语写作中,鉴于语用原则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商务英语写作原则提法的不足,提出语用原则在商务英语应用中的度范畴。只有很好地把握语用原则应用的度范畴,才能更大限度发挥其指导作用,使商务英语写作原则更趋合理与完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二十六种教学原则、方法进行常数统计和对数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在先秦秦汉、宋元和隋唐、明清时期,古代教育明显呈现出两起两落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对于审美范畴的讨论,过去我们一般都局限在西方文化的范畴之内,诸如优美与崇高、丑与荒诞等等,可以说,西方文学中的范畴体系较为完备系统,因为范畴本身就是西语译词,是针对其所说明的事物或事物的某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日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情"与"人情"在字源与语义上相通相连,但同时在各自的思想史与文论史上的作用地位也有很大差异。日本对"情"采取了顺其自然的态度,具有"人情主义"倾向;中国对"情"的抑制时松时紧,但总体上具有"抑情主义"倾向。日本的"人情"一直保持着汉语"人情"的原初本义,专指人的自然感情,而没有汉语"人情"概念所含有的人际往来、人情世故的复杂含义。以江户时代本居宣长为代表的日本文论家,极力抽掉"情"或"人情"的社会性、俗世性、道德性的内涵,使其作为超越世俗道德的含义单纯的审美概念。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古代人口增殖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定的社会环境、优裕的经济生活及严密的户籍管理无疑是封建时代人口增殖的基本条件。但另一方面,封建政府制订的某些政策,诸如古代放奴为良,增加编户;婚嫁以时,鼓励生育;抚育幼稚,养赡老弱;发展医药,疗治贫民;赈济灾歉,制止流亡等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乃至刺激了社会人口的增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酒禁是中国古代国家权力机制对社会酒事行为或酒营活动进行强制干预的一种行政控制手段,其禁令内容既包括取缔社会酒类消费、中断一切酿酒、酤酒、饮酒等社会酒事行为,同时也包括国家实施榷酒政策垄断酒业经营,专禁民间私酿私酤的酒政限制。中国古代酒禁政策代有变迁,禁酒原因各有差异,不尽相同,但对犯禁行为实施重刑惩罚,却是历代酒禁立法的共性现象。作为国家权力干预酒文化或酒业经济的一项专制政策,酒禁的结果,使中国古代酒文化或酒业经济的发展,被打上了十分强烈的专制政治印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数学在许多方面不同于西方数学 ,与科学思维特征相背离 ,无法成为近代科学的思维和表达工具 ,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没能走出工匠传统而致终结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受中国上古宗教特殊性的影响,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具有不同于西方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倾向,由此形成全性合生、流观合化、节文合序和明德合圣四种美的形态,亦可称为身象、物象、事象和性象。与此四象相对应,中国古代艺术逐渐发展出形神、意境、文质和兴象四大范畴,以统领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个范畴体系。形神与意境为虚象,具有超脱空灵的审美品味;文质和兴象为实象,包含较多的社会功利内容。由四象生成的四大艺术范畴是一个整体,它们相互关联和渗透,研究者可有所偏重但不能偏废;偏废不仅弃置其所欲舍,同时也将断送其所欲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