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泗信仰作为环洞庭湖流域民众的主要民间信仰形态,有其悠久的历史。笔者尝试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分析了传统时代和现代环境下杨泗信仰的身份合法性问题的流变历程。运用有关权威理论分析不同时代下影响权威建构的主要构成要件。最后对"民间信仰聚散"模式提出反思和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生态问题是一种跨学科领域的人类与自然的命运考辨.从生态文化的视角观照民俗文化,传承于我国民间数千年的信仰民俗最能体现人类与大自然之间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精神关联.民间信仰习俗中涵载的大量具有原始思维特点的观念及信仰形式,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种种生存体悟,烙刻着鲜明的自然崇拜、图腾与敬畏的足迹,至今仍不同程度地左右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其对整个生态文化系统的形成、演进、发展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建构和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
民间信仰的升华与超越——冼夫人信仰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冼夫人信仰在广东茂名地区及海南一带广为流行,她已成为百姓心目中的一位神明。本文旨在论述这种信仰的成因及其特点,认为它已从一般的祖先崇拜、宗族神灵扩展为村落、社区的偶像,从先贤升格为神明,糅合了民间鬼神、巫术信仰的内容。在新的时期里,经过党和政府的疏导,它已超越了一般民间信仰的范围,成为爱国爱乡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增进社区凝聚力的一种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信仰的密切关系。在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刘锡诚的论文阐释了民间信仰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民间信仰不是"烫手的山药",而是属于文化的范畴。民间信仰弥散于民众的生活之中,是民众生活中的精神布帛,这种状况是历史的必然存在。他主张以民间信仰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的观念而置换"迷信"的背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基因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何敦培 《民族论坛》2008,(10):38-39
民间信仰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关系也相当复杂。湖南民间信仰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一部分,它历史悠久、根基深厚、特点鲜明、影响广泛。湖南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互动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借鉴、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6.
甘青两省民族走廊地区的民间信仰种类繁多。处于不同族群文化边界的民间信仰在保持文化差异基础上实现了信仰共建。这种"族际性"民间信仰的研究为我们分析跨族群社会整合、宗教共生等问题提供了资源。民间信仰"族际研究模式"强调在以往分析模式的基础上增加族群间互化互动的分析视角,注重其所处的族群边缘时空局域与文化涵化场域,注重分析民间信仰在族群边界建构与跨越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圩是明清时期广西四大圩镇之一,其商民祭祀活动主要集中在关帝庙、汉高祖庙等寺庙,并且由于这些信仰的普遍认同性,进而在大圩及其周边村落形成了一个共有的祭祀圈。外省商人及本地坐贾在大圩开展商业活动,更多的是依赖中国传统社会的熟人网络,而民间信仰在这种网络的构建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且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地方商业活动的秩序。桂北商业圩镇的民间信仰发展,主要由商人、地方士绅与移民等三种主要力量来推动。  相似文献   

8.
借助历史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从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角度,从国家、地方政府、乡村基层组织和"洞经会"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圣谕坛"产生的原因,展示了权力控制过程中,各方利益与策略的交汇,探讨了民间宗教组织确立自身合法性,寻求、构建生存空间,与国家维持平衡关系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1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经过历史的沉淀和长期的生活实践,各个民族都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每一个民族的创造力都为我们这个56个民族的大国注入了 新的活力,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孔子将乐舞当作完善人格的自修教育,认为舞蹈可以使人的心情和道德都得到升华.但是如今中小学生们对民族民间舞蹈的了解却少之又少.中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民族荣誉感的最佳时期,因此要利用中小学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民间民族舞蹈的文化蕴含.本文主要就如何在中小学课堂中传承民间民族舞蹈,使民族民间舞蹈一辈辈地传承下去做了简要探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自然崇拜、始祖崇拜、师公教、娅汪女神四个研究专题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壮族民间信仰研究的已有成果,探讨了壮族民间信仰研究的独特价值,对比了壮族民间信仰研究与全国民间信仰研究在研究动态和研究取向上的差异,并将其视为今后研究的突破口,认为壮族民间信仰研究有以下发展趋向:继续深化对民间信仰"壮族模式"的研究、加强对壮族民间信仰复兴和再造的研究力度、注重对民间信仰仪式实践的考察;并认为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将会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2.
"客家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1月23日至26日在赣南师范学院黄金校区举行.来自韩国、日本,美国、巴西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山东等地的海内外专家学者近百人出席了会议,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81篇.会议就客家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客家神明信仰的实证研究、客家风水文化、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域社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达成了许多共识,也提出了不少新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在甘肃省文县、四川省九寨沟县和平武县的白马藏区进行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对白马藏人民间山神信仰及三个村寨的傩舞祭神仪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述。研究发现,白马藏人的民间信仰是其内部认同和外部边界的重要标志。但是这种族群边界是群体的一种主观建构,其策略是强化与其他族群的文化差异,消弭族群内部的文化差异。这种主观建构的事例说明,群体边界是变动的,族群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汉藏边界地区乐都县中坝藏族乡为个案,对当地汉族民间信仰中的主要神衹及其相关仪式进行了初步调查,期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私了"作为民间社会的解纷实践理性,源于民间对正义的自我解读以及作为解纷资源的可及性。在西部民族地区,"私了"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私了"被视作无可争议的民间理性而被交往共同体或利益共同体支持,"私了"的结果契合民间正义且与国家法无根本冲突而为官方容忍;另一种是因"私了"的程序与结果规避国家法,稽越了民间社会对正义应有的自治底线,而对国家法造成颠覆的情形。对"私了"问题的研究志趣在于肯定其价值合理性的同时,使其理性层面的价值不纠缠于理论争论与描述中,而是通过规范法学的技术,使"私了"这类民间规则从"经验合法性"上升至"规范合法性",为国家法与民间法的软性融通提供智识贡献。  相似文献   

16.
民间信仰的多重表述,是在特定情境下进行的.这个过程是在地方、精英、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参与和影响下动态产生的.本文以文献为主、结合田野调查.考察了四川省贵琼藏族地区羊年会文本的多样形态,分析了为何被表述为"这样"的原因,讨论了多样性的羊年会与贵琼人的关系.本文认为,多样化的羊年会文本里,都有共同的、不变的信仰核心贯穿其中.羊年会成了贵琼人内部文化认同的重要内容.而不同的考察者在特定情境下.受多种因素影响,将民俗事件存在的羊年会,一次性地文本化为民俗事象.而形成了多样形态的羊年会.考察这种文本化的民间信仰时,我们要详加考辨文本背后的情境性因素,方能体会到民间信仰在书写过程中,被遮蔽了的即时的和鲜活的因素.在田野考察中,我们应该将民间信仰详细全面地记录下来.而不是将文化事件虚脱成一张文化之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方神灵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联系紧密,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课题.地方神灵民间信仰所奉祀的地方神,几乎都是由当地的历史人物神化而成.他们生前都有某一方面的好名声,神化后,成为具有某种功能的神主.本文以浙江温州市永嘉县蓬溪村石压娘娘、上海鸟泥泾黄道婆和浙江鄞州区鄞江镇王元(日韦)等民间地方神灵信仰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分析了中国民间地方神灵信仰与西方宗教的差异,论述了民间地方神灵信仰作为民众生活需求的产物所具有的独特时代性,强调了地方神灵民间信仰中的道德观念所具有的社会伦理价值,对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凝聚民族性具有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原藏族在数千年的生态环境适应过程中,形成独特的环境—文化适应模式,由于自然环境的特殊严酷和脆弱,在高原藏区形成广泛的自然禁忌和神山圣水的集体表象,作为一种观念体系,它是高原藏族在适应特殊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整体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反映出高原藏族对脆弱生态环境的谨慎适应。  相似文献   

19.
桂北村落以"天地国亲师"为崇拜对象的传统民间信仰把集体仪式嵌入到村庄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在人们情绪高昂的时刻唤醒内心深处的亲情,人们在子孙绵延的情感之链中寻找安身立命的基础,祖先与子嗣在阴阳两界之间互相支持,而兄弟与村友成为在同一块土地上延续永恒的同道者。通过以丧礼为代表的情感宣泄机制,人们直觉到村庄共同体的存在,并产生出宗教般的神圣感。这种信仰型塑了全体村民对于村庄的深切认同与情感依恋,使得他们在村庄公共生活中甘心付出,并主动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20.
张萍 《民族研究》2006,(6):63-71
陕北榆林是晚近成长起来的边疆城市.明初那里还只是一个小村庄,蒙古和明王朝之间的军事战争为其提供了发展契机.榆林由军事驻所到三边雄镇,进而成长为地方行政中心,并由此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最终形成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在中国北边民族交错地带城镇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