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了近二十多年的小学作文,听了几百堂作文指导课、评改课,使我思考了很多。作文教学到底是什么?作文教学缺了什么?思考来思考去,萌发我写这篇不成熟文章。其实,不少老师在作文这个领域里创造了许多奇迹。我也想归纳为:“注重童心重习惯,返朴归真才是实。”是否合理,只供同行参考而已。  相似文献   

2.
经过两三年的“作文个性化”教学实验.我们的学生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作文“假、大、空”的状况,学生的习作已有多篇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而且可喜的是,学生经过“作文个性化”教学的引领。大都爱上了作文。达到了自能作文不待老师讲的程度。几年来,我在思索中探究,现将具体的做法总结如下,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3.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在高考中至少占60分,是高中语文老师工作的重中之重。可是,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不作为”,导致了学生写作水平的严重下滑,以至进人大学后写不出一篇文从字顺的像样文章。其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一个星期六,朋友带着他10岁的儿子来我家,气呼呼地给我看一篇作文。作文上赫然打的是“95”分,老师还写了一大通的评语。正在疑惑之时,没等我开口,朋友便发话了:“你看看,现在小孩子真是的。说写《我的妈妈》,可那写的是我吗?有些情节在我的生活中根本没有。他倒好。还乐颠颠地说自己能干。哎……”“这个……”我刚想说,又被朋友的话语打断。“简直是胡编乱造。这样下去,我真担心他的作文。你说说,能这样虚构作文吗?”  相似文献   

5.
正叶圣陶指出:“语文教学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点乃教学之成功。”又说:“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自改能力。”“养成了自改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可见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作文教学中,我为追求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境界,进行了互批互改的有益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2004年《作文教学研究》第6期刊载了江毛生、喻咏槐老师撰写的《“小作文”与“大作文”的配套练习》一文,在读者中引起了反响,不少老师给江、喻老师来函来电询问其练习的具体课堂操作。为了答复大家的咨询,我们就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一单元的《三味书屋》看图学文这篇课文,以“小作文”与“大作文”的配套练习形式,从模仿《三味书屋》的写法入手,以《我们的教室》为话题,进行写作指导。其课堂教学设计如下。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7.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课标颁布后我认真研究了课标内容。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经过二年多的课改实践,我感受到久旱逢甘霖!以前作文批改大多是越俎代庖,老师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对学生的习作字斟句酌、精批细改;然而,真正的“主角”学生呢?一般只是“听众”、“看客”。他们对老师批改的作文似乎比较冷漠,很少有动于衷。自从新课标实施以来,我对作文  相似文献   

8.
如何能在不到60分钟的时间里写出一篇600字以上的优秀作文来?这是每个临考师生最为关切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全国十年来200多篇中考满分作文的分析,揭密一下这些满分作文是怎样“炼”成的,希望对临近中考的语文老师和同学有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9.
如何能在6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写出一篇800字以上的优秀作文来?这是每个临考师生最为关切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全国十年来200多篇高考满:分作文的分析,揭秘一下取得满分作文的高招,希望对临近高考的语文老师和同学有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10.
2004年《作文教学研究》第6期刊载了江毛生、喻咏槐老师撰写的《“小作文”与“大作文”的配套练习》一文,在读者中引起了反响,不少老师给江、喻老师来函来电询问其练习的具体课堂操作。为了答复大家的咨询,我们就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一单元的《三味书屋》看图学文这篇课文,以“小作文”与“大作文”的配套练习形式,从模仿《三味书屋》的写法入手,以《我们的教室》为话题,进行写作指导。其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11.
阳光好像在那天格外灿烂;空气好像在那天格外新鲜;我的心情也十分愉快。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原因就是我在朱老师Top作文上第一次得到“优 ”,被登在了《作文资料》上。哇,我当时心情处在比狂喜还要高兴的境界,一遍又一遍地读着十分熟悉的这篇“佳作”,真可谓是百看不厌哪!谁让这是第一次呢?课堂上,当朱老师请同学们读“优 ”范文时,我一看,第二篇就是我,心想:一定要好好准备准备,待会儿可不能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啊!终于到我读了,我心里虽因为“从未有过”而紧张,但还是流利、通顺地把这篇文章朗读完了。接着到了点评时间,朱老师先点…  相似文献   

12.
“作文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所以,大家都很重视作文教学。但寒窗十余载的学生,能够象样地作文的寥寥无几,绝大部分仍是张口结舌,笔端滞涩。对此不景气状况,已有许多人进行了评析,却都未能从作文教学的真正组织者、实施者——语文教师方面落笔。总结自己读书时的心得、执教六年的体会,我认为,学生的不能作文,是因为老师未能导之以理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近一二年来,我先后在《初中生优秀作文》、《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新民晚报》等报刊发表作文数十篇,同学们既羡慕,又感到奇怪,便问我:“你何时写了这么多的作文?”我说:“我没写,也没时间写这么多的作文,这都是我的日记呀!”我们这里的学校,自小学四年级便开始要求记日记,并作为一门作业来检查。上初中后,  相似文献   

14.
中考作文以分数论英雄。不少考生求分心切,在考场作文时,试图通过一些小伎俩换取满意的分数,结果弄巧成拙,使自己的作文走入了死胡同。有人将这种考生易患的毛病,戏称为“媚分病”。笔者多年参加中考作文评卷工作,对该“病”颇为熟悉,现将其症状会诊如下,为即将参加2006年中考的考生提供一面可以借鉴的“镜子”,以使其作文免入误区,赢取属于自己的高分。病症一:套近乎,与阅卷者对话将不相干的评卷老师“拉”入作文中,展开与评卷者的对话,要么献媚奉承,要么乞讨索要。如作文开头:“亲爱的阅卷老师,在这炎热的夏季,汗流浃背的你为我批阅作文,…  相似文献   

15.
星期五放学的时候,谷老师布置了两篇作文,一篇写人,一篇记事。谷老师还说:“这次留的是小作文,写四百字就行了。”谷老师习惯按照篇幅的长短,把作文划分为大作文和小作文,四百字的作文在谷老师眼里算不上长,当然得划分到小作文的行列里去了。可是这个所谓的“小作文”在王小天的眼里就长得要命了,因为王小天向来痛恨写作文这件事。有多痛恨呢?反正是痛恨到骨头里的那种痛恨,一翻开作文本,王小天就像生了病似的,浑身都不舒服。可是谷老师留的作业不能不完成,王小天只得硬着头皮去写。写人的那篇,王小天决定写金豆豆。金豆豆不仅仅是四年六班…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目前作文教学的效率普遍不高,存在学生“怕写”与老师“怕教”这两种弊端。学生在作文时经常出现“一看题目就摇头,摊开稿纸咬笔头,苦思冥想皱眉头,三个小时没开头”的现象,究其根源,恐怕与作文教学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模式,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咱家慧楠的作文在《都市家庭报》上发表啦!”姥姥在电话里喜滋滋地向亲朋好友夸耀。经她这么一宣传,喜讯一下子就传开了。很多人都对我说:“了不起,那可是一份影响很大的报纸啊!”“你那篇作文我读了,写得真好!”老师在班里把我发表的作文朗读了一遍,还让同学们向我学习呢!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表扬,我简直像掉进了蜜罐,真想躺在那里不起来了。  相似文献   

18.
【教学设计的背景】今年2月.我到北京参加了中央教科所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课题第三届年会。会上,我校六(5)班的陈艳美老师获了三项奖:课题实验先进个人、课题成果二等奖、个性化作文优秀辅导奖。回校后不久.适逢“蓝焰杯”2005年河南十大教育新闻人物评选揭晓,从媒体得知:组委会对这次颁奖会上的嘉宾有特意的安排.为李瑞玲颁奖的是她在开封教书时资助的学生岑莲,为赵俊方颁奖的是他资助的河南大学的学生张艳明,为丁桂恒颁奖的是她用生命挽救的男孩李兆洋。对这一富有创意的安排,我顿感绝妙。受此启发,想到对陈艳美老师的颁奖不能草草了事,更不能沿袭旧习.于是.一次“我为老师颁奖”的作文教学活动设计在我心里开始酝酿。  相似文献   

19.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包写,教师包改的现象司空见惯。不少学生写作文常常是“挤牙膏”式的,想一句,写一句,东拼西凑,凑成一篇交了完事。至于质量如何,怎样去修改润色,从不考虑,没有修改作文的习惯。对老师精批细改的作文,学生又只作过眼烟云,看了一下了事,甚至不看,很少有人用心去体会、揣摩老师的批改,获得收益。教师出力不少,收效甚微。教学实践告诉我,教师包改弊大于利。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呢?从课堂写作来说,我以为必须教会学生修改作文,养成自我修改作文的习惯,理由如次: 教师包改违反写作常规。写作过程包括三个阶段:构思、草稿、修改。修改是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20.
林平 《源流》2006,(10)
我姑小儿孙立读小学四年级,成绩很好,是三好学生,尤其是语文,测验、考试每次都在90分以上,作文方面更是老师经常表扬的对象。正因为这样,孙立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一篇获奖作文,竟惹来了一场官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