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是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健康的价值在于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义与境界。文中主要阐述生命教育的意义,并着重探讨了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德育的智慧在于:把对人的生活秩序和生命意义的关注融为一体,关怀整全的人生。一方面它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进行调理并确立规范,引导人们合理地生活,营造生活家园;另一方面它从更高的层次关注生命的意义,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调理并勾画秩序,开启人生的意义,构建精神家园。当代德育建设应当吸取传统德育的智慧,关怀现代人的生活秩序和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命与生命之间,其存在的地位、生存资格、行动权利,是绝对平等的,这是一切生命走向生存实践的共同规范.然而,不同的文化、利益群体间仍然存在严重的冲突和暴力,根本原因在于对生命意义和价值认识的不同.外语教学的重要意义是实现跨文化交际,故而有对生命伦理的诉求.阐述了生命伦理的普世价值,比较分析了中西方生命伦理差异及其产生的背景.认为应构建跨文化的生命伦理对话平台,增进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相似文献   

4.
人学意义上的生命观是对人的生命最根本、最一般的认识,是关于人的生命本质、生命过程、生命意义、生命归宿及其关系等系列问题的总的思考和概括。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认为,人的生命表现为自然现象基础上的社会性本质,生命价值体现为奉献社会和完善自我的有机统一,在生命过程中,它主张乐观奋斗的人生态度。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不仅重视生命本身及过程的意义,而且关注生命结束、死亡以后的价值。马克思主义的生命观与西方其他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生命思想有本质的区别。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从而构建现阶段科学的生命观,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审视,当代教育的功利主义,使生命的意义被消解;教育与生活的分离,使生命失去了根基;教育者角色的强化,使生命的灵动与创造被泯灭。生命解放之路在于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是自由地栖居、创造性地栖居、精神相遇地栖居。  相似文献   

6.
生态旅游之能生成就在于它的生态性,在于其内蕴丰厚的生命信息。因此,表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护其内蕴的生命信息,这是其环境保护的真谛。贺州市生态旅游不仅蕴含丰厚的生命信息,而且实施了有效的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7.
人文科学有其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人文科学之可能性和意义就在于它立足于人的丰富的、真切的经验,立足于生活世界。人文科学的经验区别于实证的自然科学经验概念,是人文科学研究的本体论前提,与生命意义、传统文化、人文创造力等人文要素具有内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生命叙事把对人类肉身生存境况的关怀逐步推进到类似宗教境界的精神追求;它描述生命从物质到精神的孕育、产生、冲突、升腾的变化过程,是在对生命现实反思基础上的想像和升华。生命叙事的起点及归宿都是对蓬勃的生命状态的渴望和追求,它把叩问人类心灵的意义、建构理想的生命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9.
从儒年到道家共同建构了中国古代最初形态的生命哲学和生命美学,儒家完成了以现实生活为中心的建功立业这一永恒生命意义价值展示方式,道家完成了以精神自由为内容的以人合道这一永恒生命意义价值展示方式。进而进及“气.象”这一生命的艺术形式,其永恒性在于“象”的“自然性”与象”的”空灵性”的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10.
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审视,当代教育的功利主义,使生命的意义被消解;教育与生活的分离,使生命失去了根基;教育者角色的强化,使生命的灵动与创造被泯灭。生命解放之路在于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是自由地栖居、创造性地栖居、精神相遇地栖居。  相似文献   

11.
风险生存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生存论哲学正内在地走向生存美学的拯救思路。内在地走向生存美学的广义生存论学说却彰显"风险"社会环境对当代个体意味着更丰富的生存选择。生存美学对生存论哲学的学术拓展在于生存美之意义建构,这种生存美学是立足生活实践的意义建构,审美对象追求只有对具有审美意识的生活实践主体来说才呈现出意义。而其意义建构深层是一种生存美学境界,体现了品味生存、应然生存、终极生存等方面的和谐生存境界。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文化生活中,水是一个重要的原型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中女性、生命和道是三种基本的象征义。从共时的角度看,三种原型意义实际上是三位一体的关系,通过“混沌”这一中介统一于水原型,形成一个牢固的意义实体。从历时的角度看,水的原型意义植根于史前宗教的大母神崇拜,女性意义居推原性的地位,生命意义和道的意义不过是它的置换变形。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和现实看,人们普遍憧憬“美好生活”,没有例外。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是“过上好日子”的应然状态,这种状态由人民来“定义”,并通过人民的社会实践来体验。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实然行动实际上就是不断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过程。应然状态与实然行动之自然契合,架构了“美好生活”的内在意蕴,即什么是美好生活与美好生活实现条件——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人类美好生活的真正本质在于社会实践——过程性与结果性的统一;实现什么样的美好生活与怎样评判美好生活——目标性与价值性的统一;谁的美好生活与谁来创造美好生活——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从对《老子》版本的辨析入手,认为“无为而无不为”是具有审美意义的人生境界而非单纯的功利思想。这个人生境界的审美性质就在于它超越了条件限制而符合人生最高理想的绝对自由,其审美特点就在于无目的的合乎审美目的。“无为而无不为”表面上看是一个逻辑悖论,但实质上却展示了人生境界经由修养途径达到审美境界的必由之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美学思想在庄子“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人生境界中得到了发扬光大,对今天仍具有启迪和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诗化小说"构建了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符号系统,其内在的价值规约在于诗性的人生意义,形态上则表现为歌唱性的语言节奏、意象性的空间想象、超越性的隐喻意义等多元旨向。一定程度上,这形成了小说语言向深层意义运动和达成诗学机制,而探讨、辨识这一问题,对于认清"诗化小说"乃至现代小说语言的维度,深化、丰富现代小说形式研究的人文深广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名词加量词角度分析,汉语中“生命义”名词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生命义”名词一般能带个体量词,但绝对不能带度量词,另外所搭配动词是“自主”动词的典型形式,它的所指是强“个体性”、有较高生命意志的事物。倾向于加个体量词与绝对不能加度量词,已初步成为“生命义”名词的形式“标签”;事物生命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强“个体性”,名词的“生命义”与名词在“空间义”方面的强“个体性”特征相对应,以及与强“自主”的行为性特征相对应;“生命义”、强“个体”义、强“自主”义,是一种跨越了词类层级的、而在语法的释义世界中自成系统的、具有相随性的一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创作动力论是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层面,并自成系统。古代创作动力论的真正根源, 是作家的生命需求。“发愤著书”说,“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说和“著文自娱”说是古代文学创作最重要的动力形式。这三种动力形式都与作家生命密切相关:“发愤著书”是作家生命压抑之宣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作家生命本质之实现;“著文自娱”是作家生命节律之需要。  相似文献   

18.
齐美尔的美学思想在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对死亡的洞见、对生命个性的倡扬、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中包蕴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命意识。正是由于这种生命意识的自觉和张扬,齐美尔把生命高扬到世界终极本体的高度,以生命作为其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进行现代性思考和批判的美学维度,并以此来建构其哲学与美学理论体系。齐美尔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生命,生命的本质在于超越,死亡是生命的创造者,主张包括艺术在内的文化根源于生命,是生命的形式。只有根据个体生命内部的精神需求来建设文化,美和艺术才能成为生命的意义依靠。面对现代性的困境,齐美尔提出了审美化生存的救赎方式,并认为根源于生命的艺术的完成也是生命意义的完成和实现,生命性的艺术是走出现代性困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言说体验之境并显示其中蕴涵的人生意义,既是文学言说的追求所在,也是文学言说的困境所在。不过言意矛盾并非仅仅体现为欲说之“意”难以转化为传达之“言”,其间的矛盾至少包括三种形态:“意”的丰饶与“言”的贫乏;语言本身固有的含义遮蔽了意义的表达;以及先于个体存在的语言对思维的限制。因此,言意矛盾实际上存在于两个过程之中:“意”向“言”的转化和“言”对“思”的禁锢,后者乃是更深刻也更根本的言意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