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台湾向来是一个由多元族群所共同组成的移民社会,在全球化语境和台湾本地特殊情境影响下,其自身所蕴含的多元文化特质而发展为多元族群的社会。但台湾的多元文化主义被高度意识形态化,对真正的宽容、民主和多元的造成伤害,导致台湾版的“多元文化主义”的异化和畸形,无益于台湾形成真正宽容多元的社会文化形态。在台湾文化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应怀抱平等、尊重、学习的方式,面对不同文化,达成相互理解;少数族裔的文化认同必须在自身的文化传统以及主流文化之间作抉择或取得平衡点;透过多元沟通,建立起台湾人民对新移民的同理认识,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2.
语言教育政策是美国多元社会结构中重要的教育政策。美国双语教育法在实施30 年后, 目前遭受严峻的挑 战。多元文化的社会规范将引领语言教育政策的发展,未来的美国语言教育政策,必须能反映了主流社会对少数族裔儿童的 宽容、宽厚和宽待、对公民权利的尊重以及慷慨满足社会不同群体的多种需求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政策产生于1973年,在1989年被确立为基本国策。此后,多元文化政策得到澳大利亚历届政府不断的坚持和改进,并在原则和措施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这些适时的变化促进了澳大利亚社会的宽容与和谐。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美国主流社会以同化理论作为消弭异于其语言(英语)和文化的思想武器,造成众多语言少数族裔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未能得到满足。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多元文化主义,呼吁每一种独特的语言和文化都应该受到认可和尊重,并获得公平的权利保障。多元文化理论为美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提供了文化透视的视角,厘清了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对制定美国语言教育政策产生的影响,以及美国语言教育政策中隐含着的"文化霸权"和忽视语言少数族裔儿童本有的文化价值的倾向,为所有儿童提供了让个人尊严受到社会尊重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末,台湾客家族群之文化意识逐渐苏醒。在21世纪全球化浪潮和台湾施行多元文化发展政策之下,台湾的客家文化,正面临一个新的发展局面。政府推动多元文化发展政策,逐渐重视客家文化之发展,改善过去客家文化式微的境况。台湾客家族群,正可顺应全球化与多元文化政策发展潮流,在台湾本土建构一套完整的客家文化发展政策,使客家文化成为台湾文化的一项重要内涵,进而建构台湾成为全球客家文化的重镇。  相似文献   

6.
多元化的社会结构要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就是文化的多元化。多元文化教育不仅是一种理念,同时是一个教育改革过程,它为推动世界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化自尊与文化尊重教育有助于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世界观。外语教学是学生实现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途径,也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注重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自尊与文化尊重教育,有助于更好地发展外语教学,以促进世界文化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化多元主义的宽容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多元主义是一种针对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的情境为克服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等偏见和歧视而强调不同文化独特性的事实或政策.文化多元主义分为描述性文化多元主义和规范性文化多元主义两个层次.文化多元主义阵营内部有薄的文化多元主义和厚的文化多元主义两种观念.虽然文化多元主义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它也遭遇了困境.宽容困境印是其一:文化多元主义以宽容为前提,但是却不能保证真正的宽容.宽容困境主要是源于文化多元主义所采纳的狭隘的宽容概念和宽容边界的误置.  相似文献   

8.
大学校园倡导学术自由和批判精神,需要多元文化的滋养;促进大学师生的人的全面发展,多元文化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要素。构建校园和谐关系,需要对校园多元文化的理性宽容。要承认和尊重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坚持“和而不同”的文化融和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主流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文化责任。积极引导,重在建设,促进校园多元文化的融合共生。  相似文献   

9.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课程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大大加速了全球化进程,全球化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多元性。多元文化主义坚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强调建构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培养所有学生进入多元文化世界的适应力与发展力,因而要求对一元文化课程予以改造,发展新型的多元文化课程,这种课程要求尊重和反映每个儿童的民族及性别文化传统及其相伴而生的文化体验,体现所有民族和性别群体的现实状况及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课程发展宜坚持多元视野、多样原则和个性指向,进行结构统整,将相互作用的各种文化内容整合起来,以适应社会多元文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多元文化教育是文化多样性国家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英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社会,二战后大量移民的迁入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英国多元文化社会结构的形成深刻影响了英国的教育,进而对教师教育如何回应多元文化提出了相应的诉求。英国教师教育对多元文化的回应体现为英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案。在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下,英国的教师教育标准作了调整,以适应多元文化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语言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教师的教育模式也开始注重多元文化知识、技能与情感的渗透,以促进教师的多元文化参与。  相似文献   

11.
青年亚文化凭借其旺盛的创造力,在与主流文化的对抗中,彰显着与主流文化相异的特点。从表面上来看,青年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但其实质正是对传统主流文化价值观的顽固坚守,是青年群体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寻找自身价值的迫切心理反映。  相似文献   

12.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中的几大问题及其危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高校盲目竞争并与社会期望不相适应这一严峻现实,改变过去单一的人才培养思维,使大学符合社会的多元期望,培养现代社会里的应用型人才,这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主要动因。而现代社会需要的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广阔知识且能适应未来社会变化,他们将职业视为自我实现的基础。与此相应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就离不开科学研究,因此应用技术大学的真正内涵应该是“应用科技大学”。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中还要避免几种危险:避免应用技术大学沦为“职业培训机构”,避免高等教育中的新马尔萨斯倾向,避免以服务地方为由减少政府投入,避免地方本科转型沦为“表面文章”。  相似文献   

13.
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开张之初,展开的两个主要研究方向是工人阶级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研究.这两个方向其实殊途同归.因为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对象,正也是工人阶级的青年群体.20世纪70年代盛极一时的亚文化研究,大多视离经叛道的青年亚文化为资产阶级主流文化的叛逆和挑战,或者从女性主义视角,来进而分析它们的社会和时代范式.但是范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发展,它需要有所修正.是以后亚文化研究成为后伯明翰时代的同义语,应有一种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青少年的"正能量"主要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等重要内涵。中国青少年的"正能量"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合力涵养出来的。其中,传统文化教育是涵养中国青少年"正能量"的重要途径。但在现实生活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长期缺乏教育目标,课程规划、师资、教材基本处于零的状态,亟需改变。而要解决此问题,需从"教什么"、"在哪教"、"谁来教"、"教育谁"等问题入手,切实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各项要求,以帮助青少年涵养"正能量"。  相似文献   

15.
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里系统地阐述了他的青年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建设共产主义是时代赋予广大青年的历史使命;鼓励青年批判地继承人类文化遗产;坚持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斗争性;将教育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列宁的青年教育思想对于教育我国当代青年努力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掌握社会急需的本领和技能、积极参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90后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出现弱化趋势,表现为对“道路”内涵理解片面、对“道路”的前途认识模糊、对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政策存在疑虑.出现弱化趋势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党员干部的腐败、学校教育的缺陷、大学生身心发展缺陷、国外社会思潮的干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识不足.针对弱化趋势,提出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的引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最根本的还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是新形势下做妩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最根本的指导原则。高校团学组织要认真思考,不断研究学生有序参与学校发展的形势;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引导大学生树立有序参与学校发展的意识;要不断巩固和拓宽大学生参与学校发展的途径;要不断传递和解决学生各种合法利益诉求,不断完善大学生参与学校发展的机制体制。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为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使我们在以人为本这一层面上明确了教育问题的应对思路。社会的和谐在根本上取决于人的和谐,教育目的就在于培养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的人。和谐社会中的教育问题也可归结为人的问题,因此对人的关注始终是本文写作的着眼点。教育问题的治理应从根本抓起,本文认为“孝”是做人之本,教育问题的解决及和谐社会的营造也应循此而寻求启发。本文认为普及孝亲尊师教育并本着人人力行的原则来营造孝亲教育的社会局面是和谐社会背景下治理教育问题的有效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19.
成长小说,在西方是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在中国则因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与其它类型纠缠不清。要想真正将它与教育小说、传记(自传)小说、青春小说等类型小说区分开来,必须认识到其精神实质是讲述个体在”内心自我”与”外部规约”的激烈争夺中最终做出重大的人生选择,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对尊孔复古、戕害人性的教育要旨进行猛烈抨击,并提出德育、智育、体育、职业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思想;李大钊指斥"以孔道为修身之本"的"国民教育"违背民主和科学的精神,应代之以现代国民教育;毛泽东批判旧教育课程太重、摧残青少年,倡导德智体三育并重、促进学生身心平衡发展;蔡和森呼吁冲决"三纲五常"的教育罗网,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蔡元培、钱玄同等人也主张废止旧教育,实施德智体美和世界观教育并举的新教育。他们所提出的反复古主义的教育方针思想,是研究近现代中国教育方针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