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新时期农民题材小说的基本主题是对“五四”农民题材小说基本主题即人道主义与农民传统文化心理批判的回归与超越.按照这一主题,可以把新时期农民题材小说创作划分成三个阶段:农民传统文化心理的初步呈现、农民传统文化心理的深层揭示和农民传统文化心理解体的呼唤.  相似文献   

2.
自城乡的分野诞生以来,城与乡的文化冲突便一直存在。在中国电视剧艺术的叙事主题中,城乡冲突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城乡对立的叙事主题,阐释了城乡冲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指出农村与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失衡是农民向城求生的主因,而大多数农民在城市中的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进城农民的自我奋斗大多以悲剧的方式黯淡收场。农民向城求生的叙事,在直面进城农民严峻的生存现实方面勇气可嘉,但在对待城乡文化的态度上却存在一些偏颇之处,普遍缺少一种文化建构意识。创作有利于城乡文化互动和建构的作品,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剧的社会功能,将是未来此类作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赵树理笔下的“乡土中国”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与赵树理小说都表现了对于中国农村现状和农民命运的极大关注。在致力于农村题材创作的发展上 ,他们前后相承 ,同时又都具有各自的特色 ,其主要表现在深沉的农民情怀、反封建的主题内涵、不同类型的农民形象塑造、对中外文化的批判继承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爱情是永恒的艺术主题。在20世纪50年代主流话语下,“爱情”这一主题在文学中的表现是那么艰难而又耐人寻味。爱情题材短篇小说既大胆地突破了当时的题材禁区,又以独特的视角对现实生活和文学自身的审美进行了干预,还通过对美好的人情、人性的张扬与人道主义的呼唤,以期对主体的寻觅与回归。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中国当前农村题材小说中的农民为研究对象,选取了《九月还乡》等七篇小说为例,对当代农民的现代化转变进行了社会学分析,比照了他们的变与不变,展示了他们多样的形态与丰富的心态,表明了中国农村社会和农民现代化转变的必然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显学"农民问题研究的映衬下,纯粹的乡土叙事(民工题材除外)显得较为沉寂。但优秀的乡土叙事作品仍不时出现于各大期刊。主要包括三大主题书写:一、乡村权力批判和国民性批判;二、乡村/城市的二元对立及农民对城市的向往和追逐;三、对区别于传统乡村想象的丰富醇厚的乡土之美的挖掘。三大主题共同构筑了近年乡土叙事的坚实基座。  相似文献   

7.
比较文学主题学的研究范畴以"意义元素的多寡及其变异情况"为标准,可分为三大类:母题研究、题材研究和主题研究。母题是人类体认世界的最小意义单元,有着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是题材和主题的必备要素;题材是多个母题根据一定序列结构而成的有机体;主题则是作者根据题材立意而来的思想,含有明显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取向,并随着文化观念的迁徙而演变。  相似文献   

8.
周立波在其农村题材小说中不断地书写农民,并试图让笔下农民与时代生活和政治密切钩连。他刻划农民形象,描画农民会议,表述农民政治心理,目的就是要刻划具有时代感的农民,从而建构具有现代政治意识与觉悟的农村世界。即建立农民群像、农民精神与生活、农民政治构筑的农村共同体。虽然周立波是深入民间较深的作家,但不变的左翼之态无形的制约了他对农民个性的深度开掘,且凸显地政治热情无意间挫钝了他表达农村生活美的锋芒。本文再解读作品中的农民、会议、政治心理,就是从周立波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中找寻当下农村题材小说深掘的必要与可能。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创作意蕴举隅蔡芬鲁迅的小说有两大基本题材──农村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鲁迅在观察与表现普通人物的命运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主题。鲁迅注目的中心不是包括农民在内的下层人民所受的政治经济的压迫剥削,而是精神的毒害;所着重表现的不是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对建国以来农村题材文艺创作进行了简要的概述与回顾,并分别就“文革”前十七年、“文革”十年中及新时期三个大的历史时段的农村题材文艺创作,从题材类型、主题类型、人物类型、创作方法类型,以及发展线索,对同时期文学的影响和存在的问题与教训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描述,从而力求较客观地阐释农村题材文艺创作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成绩、局限,对建国以来农村题材文艺创作作出符合文学史实际的总结。  相似文献   

11.
三十年代“左联”主张文学为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解放斗争服务,要求作家深入革命的实际,与战斗的实际生活接触,到工厂到农村到战线到社会的底下层中去关心工农大众的生活,去描写他们的生活。因此,左翼作家小说创作描写工农大众生活的题材从数量上来说是最多的,而各种工人、农民的形象则成为作品中人物的主体,显现出一种与五四小说创作不同的主题与题材取向。  相似文献   

12.
叶紫、蒋牧良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相同之处不少。第一,他们都具有战斗的风格。读他们的作品,我们仿佛看到暴风激流里的滔滔巨浪,仿佛听到疆场激昂味亮的进军号,这种战斗的风格是由题材、主题、人物、感情等因素决定的。叶紫说他要在“时代的核心中,把握到一点伟大的题材,来作为我们创作的资料。”①这“伟大的题材”,一是描绘如火如某的湖南农民运动;二是表现紧张激烈的红军部队生活。中篇《星》描绘了农民运动的全过程;短篇《丰收》、《火》表现了大革命失败后农民新的觉醒与反抗;《电网外》写出了红军的英勇战斗和对人民的关心…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拍摄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影像。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以质朴、直观的影像方式书写了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状况,但其概念的形成和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却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并与纪录影像本体、新时期学术话语、影像人类学等问题交织到了一起,专家学者通常从文化、作者、题材等方面同时对概念进行限定。其实只要主题和题材是以反映少数民族生活为主的纪录片都可划归为"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以符合中国各民族聚居、杂居的现实状况和促进少数民族纪录片发展需要。研究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不仅是一个影像专业问题,更关涉到少数民族文化进步、民族和国家形象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约瑟夫.康拉德以他独特的题材和风格构成了现代英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作品中的叙述视角超越了写作技巧、修辞手段这个层面而与作者的创作思想、作品主题有着紧密的联系,并成为他的作品内涵的一个重要外化形态。本文通过对康拉德主要作品的一一检视,就作品中的叙述视点与小说的内容主题的关联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将艺术主题的变迁引入艺术史变迁的关系中,探讨主题的迁移与艺术史变迁的内在规律与联系。这就是主题学介入艺术史探讨艺术史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主题学是从艺术作品中的母题、题材、意象到主题,探讨和解决作品主题的演变和变迁。同一主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达,艺术家对母题、意象、题材、套语等的不同运用,使作品的主题发生变异,主题这一变异实则是主题的流变。艺术主题的演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艺术史的变迁,同时主题的演变也影响到艺术风格的变化和迁移。  相似文献   

16.
高晓声以写作农村和农民题材享誉当代文坛。他创作的"陈奂生"系列描绘了时代转型的大潮下真实的农民形象。他于1988年第二次访美,发表数篇演讲,多以农民为主题。其中,《中国农村里的事情——在密西根大学的讲演》重点讲述了他的农民经验以及他对中国农村转型的思考,这有助于读者理解高晓声晚年作品中乡土意识的转变。乡土意识是高晓声作品的一个突出特征,主要包括农村、农民和土地三个方面。农民意识是中心,它的一端指向中国社会的基本单元——农村,另一端通往造物的恩赐——土地。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农民意识可被视作乡村特有的精神生态,农村意识和土地意识则分别对应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的电视新闻中,围绕着农村新闻题材中心的难点、热点已在轰轰烈烈的进行着。许多事情让人回味,令人深思。如何让每个充满生机而富有魅力的农村新闻题材,变为一部部浸透情感和鲜明内涵的新闻电视片。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为了更好的体现农村新闻题材,创作出更多的精品,了解农民科学种田,促进农村经济事业的发展,我们在和广大农民交谈中,了解到现代农民对科学种田的观点。过去农民老模式,不重视市场需求,亩产低,收入少,使农村长期处在一种经济落后的局面。现如今、广大农民依靠科学种田、紧紧抓住农村市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几部中国当代农民题材的代表性作品进行梳理,追踪严志和、梁三、许茂、冯么爸等本色农民所走过的那一段充满欢乐与痛苦、希望与失望的不寻常的心灵历程,让人们思索它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诗美是艺术美的集中表现。因为,诗,是形象、情感和理念多样的和谐统一。小说的艺术美,从本质上看,也可以说是诗美在作品中的具体化。王统照,作诗,也写小说。他是一位天才诗人,也无愧为杰出的小说家。他的诗作风格以前期的清新、纤巧和后期的凝练、浓重为主要特征。而他的小说,从主题上看,20年代前期以反复吟咏“爱”与“美”的理想为主,到了20年代后期他的小说创作题材则更广阔、主题更深刻了,作品反映现实生活,表现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特别是农民的悲惨和不幸.写出了“北方农村崩溃的几种原因与现象,以及农民的自觉”(《山…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必须以情动人、以文生色,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屠格涅夫的作品中,大多数都达到文情并茂的境地。《猎人笔记》这部历史名著的主题是反映俄国农奴制度条件下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本身就决定了作品的积极的社会意义。但是,这部作品的严肃的社会题材被表现得如此生动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