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少学者自觉不自觉地将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 当成研究基点.在经验层面,"乡土中国"变成传统中国乡村社会最真实的写照,构成理解中国乡村社会性质与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起点;在理论层面,"乡土中国"中的一些概念成为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现象的最好的"工具",现实经验成为"乡土中国"的注脚.在此意义上,"乡土中国"构成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他者",限制了学者的视野.只有突破作为"他者"的"乡土中国"的限制,在正确地对待费孝通学术"遗产"的基础上,才能吸收和批判既有的学术资源,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早期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著作.他通过十数年深入农村调查研究,直接观察,得出了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关系和民俗风情等方面的规律性认识.半个多世纪后,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贺雪峰先生写下了<新乡土中国>.这是以费孝通先生为学术楷模,关于处在转型期乡村社会的调查笔记.对这两本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下关于中国农村社会的著作进行比较,对于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及观察、认识农村社会的方法,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方民族观"和"四个共同论"固然有所区别,但均可归入"现代民族"观范畴.费孝通的"多元一体格局"是"现代民族"观的延续.人类共同体的历史道路各有差异,应寻求建立中国谱系的"古代民族"观.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社会学来说,总结过去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把握现在、规划将来,以便更好地为当前和今后我国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转型服务,为增进我国人民的福祉服务,为健康发展社会学学科服务.这也是我们中国社会学者,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一种形式.而要正确把握现在、规划将来"理论自觉"就显得十分重要,也不可避免.在此我们想从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特别是从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之间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入手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这一极具中国本土化特色的概念高度凝练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与人际交往的特征。至今,"差序格局"思想内涵依然具有极强的学术生命力和现实解释力。本文梳理了当前学者们对费孝通这一学术思想的研究状况,并提出了可拓展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6.
费孝通一生是跟中国农民社会的研究密不可分的,他在其后期的学术生涯中主张"迈向人民的人类学",以此来解决人类学作为一种职业的应用性问题,并由此将一个农民社会的问题升华成为一个文化的问题.在费孝通看来,只有一种文化是服务于大多数人的,此种文化才是有益于这个社会以及这个社会里的每一个人的,由此人成为了文化的中心,而不是抽象的文化在主宰着人.对于世界的文化也是如此.因此,文化自觉不是文化对立而是文化之间的融通与相互的欣赏.  相似文献   

7.
<正>1935年金秋,一对风华正茂的青年学者,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前往遥远的广西大瑶山做社会调查,这就是在中国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界广为人知的费孝通与王同惠的故事。当他们完成花篮瑶、坳瑶的调查后,12月16日从居住的下古陈村向茶山瑶地区转移时,却发生了一死一伤的悲剧。大瑶山的不幸遭遇,成了费孝通人生中一个"打不醒的噩梦"。王同惠的壮烈牺牲,留给费孝通终身的痛楚,也促使费孝通坚定不移地  相似文献   

8.
从费孝通的乡土理论看《白鹿原》 的乡土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土文学是建构在乡土的特性之上,基于乡土的特性而展开的,乡土文学往往不自觉地成为了一种乡土社会学的参照和佐证.因此,以费孝通<乡土中国>作为社会学参照背景,分别从人们的恋土根性、乡村权力的行使方式以及乡土风情形成的根源和显现等多个层面对<白鹿原>中所体现出的极为典型的"乡土"特性进行综合分析,自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编者按熟人社会,是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的概念,用以描绘中国乡土社会人际关系的结构特征。光阴荏苒,四分之三个世纪过去了,"熟人社会"这一概念还能否为理解当下中国农村社会提供学术注解,继续闪耀其理论光芒,将是一个有待检证的理论命题和研究视域。本期刊发三篇有关熟人社会研究的笔谈文章,以期能重温这一经典概念的学术魅力并以中国农村社会的历时性发展检视、反思和重塑这一概念。陈柏峰从"熟悉"和"亲密"程度的降低、地方性共识的丧失、乡土逻辑的变异三个方面概  相似文献   

10.
费孝通的学术价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费孝通一生经历坎坷,他从事学术研究有着自己鲜明的学术价值观.首先我们说费孝通继承和发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把自己看作是社会的一员,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把个人的命运熔铸在杜会和国家的命运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其所学得的知识为人类服务,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志在富民”是费孝通学术价值观的核心,他“弃医从社”立志“为万民造福”.他不断探寻农民致富的途径,概括总结农民群众的创造经验,将“富民”思想落到实处.费孝通宏图大略的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他对“全国一盘棋”格局的设想,二是表现在他对文化世界多元一体的瞻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