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山东中西部方言的事态助词“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山东中西部方言事态助词"了"在用法上与今北京话有明显不同,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在于现代山东中西部方言表达将然事态的变化存在"主观性将然"和"非主观性将然"两种语用功能的区分,表现在形式上前者用"了_3"来表示,后者用"了_2"来表示。比较带有明末清初山东中西部方言特点的文献《醒世姻缘传》中的相关语言现象,发现这种语用功能区分的出现和发展与山东中西部方言事态助词"了"在分布及功能分工上的历时变化有直接关系,而这种功能区分面貌的最终形成对山东中西部方言事态助词"了"读音形式的分化也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3.
杜晓艺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6):31-32
“来”作为现代汉语的概数助词,主要分布于4种格式:数词 来 量词;数词1 来 数词2 量词;数词 量词 来 形容词;数词 来 二 数词 量词。本文对助词“来”在每种格式中的用法进行了描写,还说明了“来”的一些非常见的用法。 相似文献
4.
现代广州话动态助词“过”有四种含义:1)动作完毕;2)动作或变化的过程已经经历过、尝试过;3)表示整个动作过程从头重复;4)要去尝试做一下该动作或决意要干某事。以动态助词“过”在共同语的发展为参照,通过考察动态助词“过”在明清时期3种粤语俗曲文本《花笺记》、《二荷花史》和《粤讴》中的使用情况,认为动态助词“过”是动词“过”语法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6.
"来"作为句末助词在近代汉语中表示出一定的时体意义,通过详尽考察《金瓶梅词话》中"来"的具体语法意义可以看出,"来"表示过去发生义和表示事件的完成,已经非常接近现代汉语"来"的近过去和完成体用法。但《金瓶梅词话》中"来"的这种语法意义并不稳定,还可以表示过去经历义和将来时,"来"处于向典型时体标记发展的过渡期。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述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说法,赞同助词“之”源自代词“之”的说法,并对此展开论述。认为甲骨文中的代词“之”有些是名词性的,有些是谓词性的,这两种“之”都是助词“之”的源头。文章具体分析了由甲骨文中的代词“之”向助词“之”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程铭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23,(6):121-127
学界对现代汉语助词“了”的用法持不同的观点,原因主要是对形式与意义之间的紧密关系关注不够。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对“了”字的用法进行探究,目的是较为系统地揭示其语义和句法功能。结果表明:“了”作为助词在语义层次表达经验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经验意义涵盖时态、体与结果意义,人际意义涵盖语气类型及语气语势意义,语篇意义指其语体使用特点;在句法层次,“了”可用作“助动词”“谓体延长成分”或“语气词”,有时系不同成分的重合体。 相似文献
9.
10.
表示列举未尽和列举已尽是现代汉语助词"等"的两大功能,这两种用法都有存在的必要性,表示列举未尽的"等"可以使表达简洁,表示列举已尽的"等"可以彰显、提示停顿,并能传达一定的隐含信息;但是助词"等"的这两种用法在一定情况下会引起歧义,需要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11.
林州方言中表示可能意义的情态助词“咾”位于句尾,表示某种情况可能实现,其句法功能就是为所附加的句子增添一种可能语意,使得整个句子相当于普通话中含有格式“V得C”的句子。 相似文献
12.
13.
《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动态助词“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淑霞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5(2):66-67
作为到现在为止知道得最早的话本小说集《清平山堂话本》以其有较强的口语性为人们语言研究提供了较好的语料。本文对《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动态助词“却”的用法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动态助词“却”,没有用在形容词后的,初唐和晚唐时期“却”用在形容词后的现象在《清平山堂话本》中没有出现。在《清平山堂话本》中动态助词“却”有在动词后表动作的完成实现,也有在动词后表动作的持续的,但是数量极其少。这正说明宋元时期口语中几乎不再用“却”表示动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特提与“现实性”是相关联的,以特提助词为例,特提助词的功能属于语气范畴。特提助词表明话者对事情给予评价,让人联想起例证的命题,提取某部分构成句子。 相似文献
16.
“来”、“去”充当的趋向补语和宾语的次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趋向补语"来"、"去"和宾语的次序问题,前人已经作了很多研究并提出了一些令人信服的结论,但是还有一些未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有的格式里趋向补语只能用"来",有的格式里"来"、"去"都可以;为什么有的格式里"来"、"去"只能在宾语前,有的只能在宾语后,有的格式里前后都可以.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7.
江西中西部的吉安赣语,其后缀不但类型丰富且颇有特色。其中常用后缀"叽"的语法功能为主要表示微小和使语气轻松、亲切。"叽"后缀除了可加在名词性中心语素后面外,也可以加在形容词性、动词性、量词性中心语素后。赣语、湘语的"叽"后缀都是由尖音发展到团音,从语音原理和音韵学上探讨,"叽"后缀是源于"子"后缀。 相似文献
18.
张言军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0-64
一些文献把关联词“X来”看作是由同形的动词短语固化而来的,这一观点存在诸多难以解释的现象.在对历史文献重新认识发现,关联词“X来”的历史来源应是数词和语气词“来”的句法组合,在高频使用及词汇双音化的促动下,“X来”的内部结构关系渐渐模糊并最终发展成为关系更为紧密的复合词. 相似文献
19.
李荟芹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1,(5):123-128
近三十年以来,学术界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研究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前夕研究主要集中在:该思想的提出问题;肯定其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以及思想的主要消极认识问题。第二阶段是90年代至今,学术界逐渐转换视野,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开创比较角度的探讨;否定该思想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突破“中体西用”不变论,提出变流论;以中国近现代化关系为视点;基于文化、教育视野等方面的新趋向。当然,成绩的背后,也存在不足与尚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王利剑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6):78-81
在关于电视画面运动的讨论中,有好几个概念都存在彼此牵连、界定不清的问题。为了廓清思路,更好地指导实践,可从拍摄的角度起用一个新概念——“固定拍摄”,以便与传统的“运动摄像”概念形成呼应;从后期剪辑的角度,则可以起用一对新概念——“静态镜头”和“动态镜头”,以适应观众对画面的把握方式;同时,对传统的一对概念“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相应地需要进行更准确的定位和把握。最后,对与“运动摄像”相关的一系列容易让人误解的传统概念、术语也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辨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