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尺度的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以宏大的历史尺度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他论述社会发展理论的哲学思想的总纲领。马克思通过劳动性质的历史演进、财富尺度的历史演变以及自由时间的历史生成这三个基本理论维度,不仅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与历史进程,揭示了“自由个性”、“自由劳动”与“自由时间”的有机统一,而且深刻地揭示了人和社会互动生成的社会历史机制,从“实体”与“主体”相统一的角度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本原。  相似文献   

2.
历史作为一种哲学本体意义上的规定性,它不等同于历史学(历史编纂学)中的“历史”。一般而论,历史学研究,是对象性地认识过去曾经存在的对象的历史领域;而历史性方法则大多是指观察的历时性视角(或过程性人而哲学本体视域中的历史(性),是与辩证法具体的生成性规定一致的。从思想史上看,“历史”作为一个本体性的概念是从赫拉克利特开始的。在他那里,世界的本体是一个永恒的生成过程,赫拉克利特形象地称它为永远燃烧着的“活火”。在这里,生成性一开始就是与辩证法相关联的。可是这种本体意义上的生成性起初并没有被指认为历史…  相似文献   

3.
姚军毅 《学术研究》2000,42(7):11-18
本文认为,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宿命论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一部分人阙失了理想,因此有必要继续探讨理想、价值与历史本体及“必然”的关系。作者从对历史哲学的角度进行思考,认为1、历史在现实与理想的相互作用中生成;2、历史的“必然”内涵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生成性思维: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76,自引:0,他引:76  
近代哲学的世界观是一种科学主义世界观 ,从马克思开始 ,西方哲学出现了由科学主义世界观向生活世界观、由本质主义向生成性思维的转折。生成性思维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和思维方式 ,其特征为 :重过程而非本质 ,重关系而非实体 ,重创造而反预定 ,重个性、差异而反中心、同一 ,重非理性而反工具理性 ,重具体而反抽象主义。由于对生活和生成的不同理解 ,现代哲学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生成观 :现代西方哲学所理解的生活世界主要是指人的日常生活 ,其生成性思维只见生成的非确定性 ,“遗忘”了生成的确定性 ;而对于马克思哲学来说 ,生活世界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统一 ,生成性思维则是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就生活世界研究而言,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路径的独特性在于站在了一种抽离性立场上,将生活世界作为一种专门的审视对象和单独的研究客体,放在宏观的历史语境和社会结构中加以分析和考察。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下,生活世界是一个历史范畴:人体现着历史,人又构成了历史;历史为生活创造前提,生活又是历史的延续;每个人的具体生活是历史的世界向人显现的方式,在时间的维度上,作为人之生存生活环境整体的世界就表现为世界的历史。在大的历史图幅之中,可以将生活世界的历史结构与历史类型划分为自然生活世界、物化生活世界、数字生活世界与自由生活世界。生活世界的历史演进伴随人的生存样态和人与世界关系模式的改变,每一种生活世界都是在对前一种生活世界的批判与扬弃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而导致生活世界变革的动力性条件在于人与世界的结构性张力以及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状况。从根本上讲,生活世界的历史演变历程是人的历史性的体现,生活世界的历史辩证法所呈现出来的正是人的自我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6.
李正义 《山东社会科学》2023,(9):98-104+111
从预成性思维方式向实践生成性思维方式的转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性变革的前提。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历史的演进历程是不断实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生成过程,即人通过实践活动占有自己全面本质的过程。共产主义实现了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在实践的生成过程中,人的发展、历史演进和共产主义运动实现了逻辑与现实的统一。当前,实践生成性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启示我们要在实践生成性的视角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书写世界历史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当代”文学史的命名。我认为应当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史”。“当代”这个词的用法是有限度的,时间意义上的“当代”总是处于不断延绵之中,它是一个永远处于拓展之中的范畴,“当代”这个词的内涵有它的不确定性,需要不断地加以重新界定,同历史研究要求的确定性、常衡性比较有相当的距离,有人说“当代是没有历史的”,未尝没有道理,“当代”这个词本身具有一种反历史性。“当代”概念倾向于“当下”,强调的是世界的现实“发展性”,具有“展望”的色彩,历史研究则倾向于“过去”,强调的是世界的过去“完成性”,具有…  相似文献   

8.
宋珊珊 《东岳论丛》2023,(3):111-117
近现代哲学对“人的价值”高度重视,“人的价值”范畴是一个抽象性很强的哲学概念,这造成其与现实世界的分裂与脱离。马克思突破了这种抽象性的束缚与形而上学窠臼,将“人的价值”范畴引入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使其内涵发生实质性改变。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从早期政治经济学文本到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代表的成熟时期,“人的价值”范畴表现为由“基于个体视角下人的主体性觉醒”转向“人与人之间社会经济关系视角下人的全面性本质的复归”,这构成解释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范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人的价值”范畴的生成性内涵和整体逻辑一以贯之,对新时代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奇异"作为莱蒙托夫抒情诗中的"标识性"词语,生成于诗歌写作的土壤之中。"奇异"是照亮莱蒙托夫诗内世界和诗外世界、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意识世界和潜意识世界的灯盏。它既是诗人一种特别的思维方式、体验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也是莱蒙托夫诗歌的一种本质性内涵。  相似文献   

10.
论哲学“终极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极关怀”一直是内涵广泛、含义模糊的哲学概念,在哲学史上,对其含义的澄明也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然而随着当代哲学的生活回归,哲学的“终极关怀”也越来越呈现出其本真的内涵:它是对人类生存命运的总体性、精神性和动态性关怀。  相似文献   

11.
无论怎么界定,世界华文文学都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普遍认同性的学科概念,其差异所在只是人们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价值作出怎样的理解.由纷争到共识,也标志其正在从一个学术概念转为一种学科概念.然而,要真正成为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学科概念,还要从学科性与学术性的角度进一步确认和辨析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世界华文文学是一个“大文化”概念.世界华文文学既是一个大中华概念,也是一个地域性概念.世界华文文学还应该是一个世界文化概念,世界意识、人类意识是其不可或缺的基本意识.第二,世界华文文学是一个“潜政治”概念.文学总要承担具体的政治功能.中国文学与政治的结缘是自古而然的,这一思想传统在近百年来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中国作家和知识分子的一种宿命,也是中国文学真实的历史存在.因此使用这种政治文学一体化的分析方法,来评价中国作家和文学是具有特别的有效性的.世界华文文学承受着格外的历史重负,本土经验、中华意识与世界价值是其整个内涵.但是,世界华文文学作为一个有着强烈家国意识的文学领域,不能简单地承担过于重大的政治主题,家国意识不能等同于国家意识.政治意识应该是潜在的,不是显在的.政治意识越鲜明得到普遍认同的可能性就越小.由政治概念转化为一个潜政治乃至文化概念,评价世界的尺度最终才能成为世界的尺度.第三,世界华文文学是一个“真学术”概念.世界华文文学包含了太多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民族的和个人的、历史的和当下的信息,具有极大的学术空间.移民历史、文化融合、个人传奇、跨国婚恋等民族与个人的故事都在其中展示.这些都构成了这一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首先要打破学科偏见,其次要有学科自强意识,再次要扩大研究视野,最后要寻求研究方法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2.
在文艺美学中,意境是一个标志艺术本体的审美范畴.意境这一概念的生成经过了很长的历史过程,特别是在唐宋时期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意境”的引进和审美内涵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禅境意蕴作为佛教思想与本土文化的结晶,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深刻的精神内涵.其“境心一体”“境心之悟”亦是典型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反复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邓小平正是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世界历史”视野,把当代中国的矛盾和问题置于世界历史演变发展的时空中加以考察,将中国社会主义的生存和发展作为现时世界历史时代的有机组成部分来把握,在世界历史演变发展的大坐标系上找准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在当代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选择,则尤为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种“世界历史”性的规定。因此,也只有从世界历史的高度,才能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发展的“世界历史”性特点以及它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4.
颜海平 《学术月刊》2023,(11):146-159
数十年的经济全球化,作为现代“长时段”(longue dur6e)历史中的又一个阶段,改变着横跨所有国家和地区、为人类所共有的世界的面貌,它包含着人类历史上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行的人类和社会生活的再生产。一切在巨变中密切相连,差异因此全面凸显。作为现代性一般特征的“分裂的一统”(unity of disunity)及其内在不确定性,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显性化,以其当下的相关性,要求我们展开历史性的反思。一个多世纪前,英国作家E.M.福斯特道出了“唯有相联”(only connect)的祈愿。自此,“(不)相联性”[(un)connectability]的命题持续萦绕在人类的文字和生活世界里。通过选取分析自1890年代以降部分跨中外、跨学科的书写文本、包括一般被狭义理解的与“翻译”论题相关的文献材料和历史事件,笔者将此“唯有相联”的“祈愿”作为以言行事的跨文化践行驱动,探讨蕴含其中“跨界书写”(transboundary writing)的形式特征和“互为转写”(mutual trans-writing)的意义生成,以重访“如何相联”(how to connect)的现代母题及其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的“实际性解释学”具有“从生命来把握”的特点和对“实际生活经验”的关切。而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在对海德格尔哲学分析与继承中致力于从理解的最源初的可能性进行解释,其对于“文本”的阐释也就包含有“从生命来把握”的特征。文本的意义流动于作者、读者、世界和“文本”之间,“文本”本身具有着间性、生成性、开放性等存在论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民间”的现代价值——中国现代文学与民间文化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中国现代文学与民间文化形态间的关系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文学史的角度 ,确立了“民间”概念的基本内涵 ,提出中国现代文学中存在的三种主要民间理念 ,即启蒙文化视角下的民间观 ,与政治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民间观 ,从民间立场理解“民间”的民间观。这三种民间理念在不同历史情境和不同作家创作中又有不同的表现。中国现代作家走向“民间”有着不可忽略的价值意义 :一是丰富了文学创作主体的精神、情感 ,带来富有本土内涵的个性化艺术世界 ;二是意识到“民间”是新文学生成、发展的重要的精神资源和审美资源 ;三是为知识分子精神提供了现实的文化土壤和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年鉴派的“问题史学”是一种以“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把科学性与有用性相结合的历史学。“有用性”主要指的是从现实问题出发研究历史,通过历史研究解答现实问题或提供借鉴和思考材料,满足现代人多方面的需要。“科学性”主要指的是:历史著作应该完全基于历史事实而写成;历史观要具有科学性,要超越古代和近代的狭隘的爱国主义,既强调热爱祖国又强调热爱欧洲和世界;注意人类生活和人类思想的复杂性,如社会潜意识在社会生活和人类社会中的作用等等。  相似文献   

18.
赋予哲学理念、哲学范畴、哲学问题以新的思想内涵,需要充分发挥哲学的理论想象。在哲学的理论想象中,重新探索哲学的历史任务与人的历史形态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时代主题的关系、哲学的时代性与人类性的关系、哲学与人类把握世界诸种方式之间的关系、哲学的“形上本性”与“形上追求”之间的关系,是推进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审美建造方式的问题在于如何确定它的尺度.本文以马克思的两种尺度理论为基础,辨析了两种尺度的本质属性,指出人的第一尺度(“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恰是它的主体尺度,人的第二尺度(“任何种的尺度”)才是审美尺度.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人的两种生产方式,即以主体性尺度为基础的理性制作方式与另外一种“随物赋形”的审美建造方式;后者是人以万物自身固有的尺度来生产,它的产品是事物本身而不是人的劳动产品.这也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在这一建造中,人以世界自身的尺度使世界澄明、显现为世界本身.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历史日益转变为世界历史”,即整个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往来、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开放的有机大系统;各个民族和国家都以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世界历史的演变发展,而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各个民族和国家社会发展的总的导向,巳经不能摆脱世界历史的演变发展的制约,而获得了“世界历史”性的规定.同样,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也要以“世界历史”的视野,把当代中国的矛眉和问题置于世界历史演变发展的时空中加以考察,将中国社会主义的生存和发展作为现时世界历史时代的有机组成部分来把握,在世界历史演变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