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长江三角洲从新石器时代末期良渚文化,经夏商湖熟、马桥文化,到两周吴越国家的形成,经历的是繁荣-衰弱-再繁荣的文明化进程。在此背景下,陶器刻划符号和文字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并表现出相应特点。新石器时代良渚刻符是长江三角洲史前符号发展阶段最进步的水平;此后马桥文化刻符却并非良渚刻符的后继,而与中原夏商文化有了初步联系;至两周时中原铭刻文字进入该地区,取代原有刻划符号而成为当地的先进认知系统。刻符与文字的这一发展历程,与其文明化的步伐相一致,是文明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双墩遗址陶符中象形类的刻划符号以及“文字画”类陶符,可以证明文字性的图形或符号产生于裴李岗、青莲岗与仰韶文化时期,虽还不是成熟的汉字,但这些与后来汉字形体结构一脉相承,应该就是汉字的源头和孕育期,可称之为“文字性符号”和“文字画”。双墩遗址陶符中的几何类的刻划符号,可称之为“非文字性符号”,与后来汉字没有什么关系。数量甚多的双墩遗址陶符对我们检视新石器时代陶器刻划符号的性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论陶符兼谈汉字的起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些年来,在陕西半坡、临潼姜寨,青海民和马厂沿、乐都柳湾,以及上海崧泽、马桥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一些刻划在陶器上的符号,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对于这批资料的看法,最初有人认为:“可能是代表器物所有者或器物制造者的专门记号。”也有人认为,这就是汉字起源的最初形态。如郭沫若先生说:“彩陶上的那些刻划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于省吾先生也说:“这种陶器上的简单文字,考古工作者以为是符号,我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仰韶文化距今得有六千多年之久,那么,我国开始有文字的时期也就有了六千年之久,这  相似文献   

4.
双墩文化符号和黄河上中游的仰韶文化及马家窑文化符号、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符号、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符号、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符号渊源各不相同,富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双墩符号的结体比以往各地出土所见到的史前刻画符号更为复杂多样,具备了构成文字的某些基本要素及其特征。就双墩符号的性质而言,它应该是一种地域性的具有表意功能的符号系统,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地域性的原始文字。  相似文献   

5.
认知考古学这一术语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它主要是研究人类的精神世界。对史前宗教和思想意识的研究,属于认知考古学的内容之一。红山文化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亦称史前文化,也是东北地区最著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之一,红山文化大量遗存的发掘和出土备受学术界的关注,尤其是对遗存所表现的红山先民的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把认知考古学在红山文化研究中的应用推向了深入。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虽然没有发现象该地区东部之两湖地区和西部之成都平原地区那样的史前时代城址 ,但其考古资料透露出的与城址相关的信息 ,如文字“刻划符号”、大型聚落址群、贫富分化现象、原始战争形式、原始宗教祭祀的出现 ,等等 ,为我们考察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城址”意识的遗迹线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相似文献   

7.
玉器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遗物之一,位于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与位于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均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考古学文化,两地出土的联璧显示了两者之间存在文化交流,而联璧的研究也成了研究中国史前玉器发展与传播交流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8.
“怀化碗”的族属及其文化涵义张卫华1983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怀化新建高坎垄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批完整的文化遗物,有玉器、石器和陶器,具有典型的地方文化特点①。其中,有一种陶碗(以下简称为“怀化碗”),很是特别,式样有三,但其与现代使用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济北王墓出土金饼的对比研究,首先指出了其在诸多方面所表现出的特点:如数量最重、金饼上刻划的文字与符号所占比例较大、把金饼放置于头下的现象等。其次,探讨了这批金饼的来源,以及诸侯国间的一些问题。最后,分析了西汉时期诸侯王在武帝以前均积攒有大量财富的普遍性,以及西汉时期的酎金制度  相似文献   

10.
“陶器即媒介”,是根据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理论而对人类“陶器时代”史前文明所给予的一种学理性诠释。若将史前陶器及其造型、纹饰和陪葬功能置于麦氏的泛媒介论、媒介延伸论和媒介讯息论等媒介理论视域中,即可得出下述四个阐释性结论:陶器首先是延伸人体媒介的体外代具,其次是普渡先民灵魂的诺亚方舟,再次是承载象形符号的文化媒介,最后还是缔造史前文明的技术媒介。  相似文献   

11.
西江地区的史前人类,经历了旧石器、中石器时代的发展,进而步入新石器时代。本章叙述该地区史前人类所创造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从中探窥西江作为岭南史前文化交流的通道之一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西江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新石器早期 根据考古资料,可以大致认为属于此期的文化遗存有怀集岗坪镇的大沙岩二洞和封开的勒竹口遗址。大沙岩是一座石灰岩  相似文献   

12.
依据《蚌埠双墩一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介绍了双墩遗址出土的有关太阳、山川、河流、动植物、狩猎、捕鱼、饲养家畜、养蚕、种植、房屋等内容的刻划符号。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探索了双墩人进行渔猎、饲养、农业生产和营建房屋等活动的真实状况,揭示了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对双墩社会的影响;通过对双墩刻划符号的透视,发现反映采集、饲养和农业经济内容的刻划符号远远少于反映渔猎经济内容的刻划符号,得出双墩时期的社会经济形态是以渔猎经济为主,以采集、饲养和农业经济为辅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湖南怀化高坎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1984年冬发掘的。该遗址出土一大批颇具特色的文化遗物,为研究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该地区的少数民族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本文就该遗址出的一尊“双头犬形陶塑”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4.
在山崖石壁上刻划图形和文字,随着人类狩猎活动的进一步展开而发生。法国西南部,西班牙北部的一些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里,绘有野牛和古象等图画。我国甘肃省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房子里,也发现了绘有人和动物的“地画”。至于把图形刻之于山洞崖石之上的所谓“岩画”,在我国的内蒙、新疆和云南等地多有发现,特别是阴山蕴藏着不同历史  相似文献   

15.
汉字如果从西安半坡出土的“刻划符号”算起,距今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了.在这段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汉字的数量和笔画姿态、组织结构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本文想就汉字字数的发展和形体的简化谈一点看法. 一、汉字字数上的发展关于汉字的字数,从某些字书、韵书收录的情况看,数字是累增的.如下表:  相似文献   

16.
《周易》中的象是易卦的符号系统,由一、——符号组成的卦画表现出来。象的观念起源于古代的卜筮活动。“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左传·僖公十五年》)原始时代末期,先人用龟甲兽骨一类东西占卜,比较简单地决定一件事情做还是不做。根据安阳殷墟考古发现,商代后期大量使用龟甲兽骨,通过刀钻火烤裂纹所形成的“象”来推断吉凶。我国周原出土的甲骨说明西周早期也用甲骨占卜,甲骨上有筮数的记载。卜筮源于记事符号,用符号求数目字,奇偶两个符号,用以表示一正一反两个方面。两个符号排列组…  相似文献   

17.
衍形文字是中国文学的载体.这一独特的文字结构起源于中国古老的符号意识,营创了文学(“文”)的原始思维.刻划符号、外部纹饰、器物形态形成了“制器尚象”的文明传统,亦催生了汉文字的成熟,使得文象并存,意象重构.以像表意,逐渐形成华夏文化的独特思维结构,并直接推动了意象观念的萌芽.  相似文献   

18.
大溪文化杨家湾遗址中发现了 170余种符号文字 ,这些符号文字上与半坡遗址发现的一些符号文字有相同和相异处 ,下与甲骨文时代的文字和其他符号也有相同与相异之处 ,将三者分别进行比较 ,可发现符号文字在新石器时代中演变发展的几个阶段 ,即符号文字的笔画走过了“直笔———方折笔画———圆弧曲笔”三个大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普米族的“八卦图”章虹宇1990年,笔者为调查普米族的“文字符号”课题,在云南宁蒗县永宁瓦都村一个姓杨的普米族家中的西厢墙上,发现了一组神秘的“图画”,人们称其“八卦图”。普米族没有统一的文字,但普米族的先民曾创造出一种原始符号,此种符号分为刻划记事...  相似文献   

20.
考察史前陶符性质及其与文字起源的关系有两个重要的尺度:其一,史前陶符是否已经构成"符号关系";其二,史前陶符是否具有记录语言的痕迹。前一个尺度可帮助人们确立史前陶符的性质,后一个尺度赋予史前陶符以文字性。符号形态的相似程度仅是史前陶符解读的第一步,还应结合"符号考古"的方法,使用符号内证法、符号外证法和符号旁证法对史前陶符加以认真比对,尤其要注意对结构性"符号关系"的深入挖掘,从中找出规律性,增强史前陶符解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