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80年代以来我国妇女初婚初育间隔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婚—初育间隔体现了头胎生育时间早晚和初婚后避孕的情况。我国大部分夫妇都是在有了第一个孩子以后才采取避孕措施。75%的人在结婚的第二年内生了第一个孩子。城市和农村妇女的初婚—初育间隔模式是相似的,但城市妇女的间隔略比农村妇女长些。生存分析显示居住地(农村或城市)、文化程度、初婚年龄对初婚—初育间隔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女性初婚、初育年龄变动的基本情况及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与平均初育年龄是描述女性婚育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控制人口出生的重要参数。1982年全国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使中国第一次获得这方面的完整准确的资料。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又提供了截止1987年的最新资料。本文从分析中国1960~  相似文献   

3.
高校扩招对我国初婚年龄的影响——基于普查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考察了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人口受教育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对我国初婚年龄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校扩招后,我国各年份出生同期人的中位初婚年龄持续上升;在2010年,受益于高校扩招的适婚人口的已婚比例相比2000年同龄人的已婚比例显著下降,且受高等教育人口的已婚比例低于未受高等教育人口的已婚比例.高校扩招带来的人口受教育结构变化对我国初婚的推迟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解释力表现出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小的特点,并具有性别差异,其中对“六普”时点23岁的男性解释力高达78%,对23岁女性的解释力亦超过50%.  相似文献   

4.
我国妇女初婚年龄的变化及其原因──河北省资料分析的启示叶文振一、理论背景和假设过去对我国妇女初婚年龄变化原因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理论派别,即人口政策派和社会经济发展派。持人口政策观点的学者认为,我国妇女初婚年龄明显上扬主要是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强有力地推行...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一种新的估算方法估算了纠正偏差后的中国高龄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完好和失能期望寿命(可称为健康与非健康期望寿命),首次对发展中国家高龄老人分年龄、性别与分生活自理能力的死亡率和健康的多状态转移概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健康与非健康期望寿命和起点年龄的生活自理能力状态有很大关系。将临终前生活自理能力和卧床不起天数数据相结合,文章还分析了高龄老人临终前痛苦程度在性别和年龄上的差异,并根据中国高龄老人的研究结果讨论评估了在人口老化进程中,老年残障期大扩展、相对减缩与保持均衡的三种理论假说。  相似文献   

6.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是有史以来我国最大的一次人口普查,也是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现代化人口普查。按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要求,1990年9月底完成县级手工汇总,10%的村(居)民委员会提前机器汇总,于1991年5月底前完成,1992年9月完成100%的机器汇总,如何迅速地、充分地、全面地分析和应用这一人口资料宝库,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人们日益意识到了同期组规模变化对人口增长、年龄结构的影响,同时也逐渐认识到同期组规模的变化对社会、经济、政策的影响。 同期组规模变化对社会、经济、决策有很大的影响,当不同规模的同期组进入或脱离某一年龄组时,所需的物质及社会服务也相应地改变。决策者在提供婴幼儿托管、学校教育、就业、住房、计划生育、产妇护理、老年人护理等社会服务时,必须考虑到对应各年龄组的同期组规模的变化。这些服务需求对应于特定的年龄阶段,需求数量与特定年龄阶段的人口数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