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顾迎新 《决策》2006,(2):58-59
在中国变革的历史大潮中。王安石是个不可绕开的风云人物。解读王安石,对今人也有启迪。  相似文献   

2.
顾迎新 《决策》2006,(3):58-59
王安石出生于公元1021年,从小天资聪颖,少有才名,22岁中进士第四名.与那位长他两岁、聪明绝顶、从小就知砸缸救人、晚年撰写<资治通鉴>、也是进士出身的司马光同朝为官.宋朝是个尊重读书人的朝代,想必那时的科考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他能够脱颖而出,一定是时代的精英.……  相似文献   

3.
正王安石改革以壮烈开唱,以悲壮落幕,倒追其究竟者,总结了千条万条,其中有一条蛮靠谱:荆公改革,政策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没能成为决定因素。按苏轼的说法是,"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最后一条,苏轼说的便是王安石改革中失败的干部政策。苏轼批评王安石的干部政策,是"进人太锐"。有人看得更深入,说王安石不只是"进人太锐",更是用人无规。所谓无规者,这里主要指的是用人无固定值。宋朝  相似文献   

4.
正王安石变法和商鞅变法、张居正变法一样,是历史上及其重要,影响深远的变革;和商鞅变法、张居正变法不同的是,对王安石变法的成败与否,是非功过存在颇多争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从总体上看,变法"富国强军"的目的并未达到,是一次失败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教训是多方面的,对后人的警示作用很大。改革不能漠视弱势群体的利益给王安石变法最致命的一  相似文献   

5.
于忠成 《决策》2010,(4):90-91
王安石与司马光同为一个时代的佼佼者,本可以惺惺相惜,可为什么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呢?主流的观点认为是因为变法触及了守旧派的利益,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王安石变法也没有得到广大穷苦百姓的理解和支持,民间流传这样的段子,村妇喂鸡时,嘴里念叨的就是,“安石,进食”。  相似文献   

6.
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是我国封建社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与实践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对他在廉政方面的建树则很少有人论及。  相似文献   

7.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经济思想.也是他与反对派大臣们争论的一个焦点。王安石认为社会财富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定数.而是可以通过价值创造行为来不断增加的。  相似文献   

8.
公元1074年是北宋的熙宁七年,一个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焦躁气息的年份。正忙于变法的王安石碰到一件麻烦事,一个本来由他奖掖提拔的看城门的小官郑侠要和他的变法过不去,画了一幅《流民图》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已悄然步入老龄社会,老年人怎样愉悦地度过晚岁,特别是官员退休后应当怎样过好平常的日子?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据说王安石晚年定居金陵,经常与一位姓张的老人在街头相遇,彼此闲聊,海阔天空,很是尽兴。一日,姓张的老人对王安石说:"相公,你为官多年,与我等仅有一字之别。我被人唤作‘张公’,而您则被人唤作‘相公’。"王安石闻之大笑。他经常骑驴出行,由一个士卒牵引,走累了,或坐于  相似文献   

10.
周立 《管理科学文摘》2011,(18):153-154
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社会改革家,他所推动的“熙丰新政”是对北宋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本文着重探讨了王安石在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分析他的一些传世著作和其改革措施所体现出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1.
勿惮改过     
王安石是改革家,同时也是文学家、思想家。一千多年了,人们还记得他那脍炙人口的三句话:“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原过》是王安石写的一篇政论文,通篇闪烁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辉。“天有过乎?有之:陵历斗蚀也。地有过乎?有之:崩弛竭塞是也。天地举有过,卒不  相似文献   

12.
游宇明 《领导文萃》2015,(3):121-122
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改革的失败,一般都是因为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抗,但也不尽然,比如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的变法,它的阻力一方面来自既得利益集团,另一方面又来自王安石想竭力保护的农民这个弱势群体。当时农民最恨的莫过于"青苗法"。农耕经济时代,农民的日子是过得相当艰苦的,粮食吃到青黄不接的时候经常告急,他们不得不向地主借高利贷。这种民间借贷导致穷的越来越穷,富的越来越富,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弊端显而易见,王安石决定实施"青苗法"解决这个问题。易中天《帝国的惆怅》介绍了"青苗法"  相似文献   

13.
王一苇 《领导文萃》2006,(11):75-76
就像通常悼词中常说的,王安石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的兴趣好像只在施展政治抱负,可惜了他作为诗人的才气和灵性。读王安石的诗歌,要注意创作年代,以及此前他所经历的政治事件和政治抱负落空时的心情,千万别在他的诗里找爱情的影子。王安石的改革是比较典型的书生革命,考虑问题不全面,利想得多,弊想得少,缺乏实践经验,还不肯在实践中及时纠正错误。光看反对他的那些人的名单就知道他捅了多大的娄子:司马光、欧阳修、程颐、吕公著、富弼、文彦博、范仲淹、苏轼、苏辙、范祖禹、晁补之、黄庭坚、秦观、王安国……我喜欢的诗人基本…  相似文献   

14.
宋神宗在熙宁变法中压抑相权使得王安石力不从心,姑息保守派引起变法派出现内讧及分裂,君主专制集权下人治多于法治,最终使得熙宁变法的失败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5.
正"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经济思想,也是他与反对派大臣们争论的一个焦点。王安石认为社会财富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定数,而是可以通过价值创造行为来不断增加的。政府通过适当的政策来引导价值创造,就可以通过新增的财富来满足国用,而不会增加百姓的负担。而反对派的观点则针锋相对,司马光说"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言下之意,只要国用饶了,必定是民加赋了。  相似文献   

16.
<正>受体意识是指写作主体在写作活动中,在充分考虑写作受体兴趣、信念、态度的基础上表达自己观点以期获得受体认同的意识。接受美学的观点认为,写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心里一直有一个“隐性读者”,写作受体的作用其实已经蕴含在了文本当中[1]。《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作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2]元年四月,准备一展宏图的宋神宗传召当时任翰林学士的王安石,王安石因此得以和皇帝直接对答。  相似文献   

17.
年俗与爆竹     
烧炮仗可能是中国最广泛,最民族的习俗民。每到过年时总会想起王安石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榄换旧符。”那一派祥和热烈,是我们中华民族生活独有的风景线,具有永远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正>张居正是万历初年的内阁首辅,他主导的万历新政和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并称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三次改革。他的改革使衰败的明王朝一度恢复生机,出现短暂中兴,连遭受过他打击的明朝大思想家李贽也很佩服他,称他为"宰相之杰"。梁启超在其主编的《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张居正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李德裕同列为中国的六大政治家,并说明代"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这样一个功勉卓著的人下场却很悲惨:尸骨未寒就遭清算并累及家人,倾注毕生心血的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与苏轼都是北宋中期的重要思想家,二者针对当时的历史情境有着不同的赋税改革思路。究竟孰对孰错?他们的赋税思想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本文对此展开了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20.
汪晔宇 《决策》2013,(4):51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吃饭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一日三餐,似乎再平常不过了。但是,吃什么、怎么吃,却反映出一种生活状态和人生态度。细细思量,小小餐桌真如一面镜子,照射出人情世故,也照射出人间大道。餐桌上面可识人生境界历史上有两个"只吃眼前菜"的名人,一是北宋改革名臣王安石,不论桌上有多少菜,只吃离自己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