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9 毫秒
1.
新出土《苑咸墓志》及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苑咸墓志》是近年出土的重要文献。苑咸是关联开元、天宝之际政治思想与文化学术的重要人物,政治上,前期受到著名宰相张九龄的赏识,后期又与关涉唐代政治盛衰的关键人物李林甫保持密切的关系;文学上,与盛唐大诗人王维、卢象、崔国辅、郑审诗歌酬唱,关系甚为密切;思想上,崇奉佛教,且佛学造诣精深。从《苑咸墓志》中,我们可以探索开元、天宝时期的文士与官吏,从政治思想到文化学术状况的某些侧面。  相似文献   

2.
关于唐玄宗时期存在着“吏治与文学之争”的论题,学术界一直有着不同的见解。“吏治与文学之争”的主要表现,开元初期是姚崇与张说之间的明争暗斗,开元中期是张说与宇文融、崔隐甫之间的政治较量,开元后期则是张九龄与李林甫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其间“吏治与文学之争”只是这场党争的表现形态,它不是这场斗争的主要内涵,不是它的焦点,更不是它的本质。封建专制下的权力游戏、君王个人意志的转移以及集团性的腐败,是这场斗争的根源与本质。这使得开元、天宝的朝政由明转暗,文人的人生旅程充满了挫折与苦难,从而为盛唐诗歌注入了沉郁顿挫、雄健苍凉的内质。  相似文献   

3.
关于唐玄宗时期存在着"吏治与文学之争"的论题,学术界一直有着不同的见解."吏治与文学之争"的主要表现,开元初期是姚崇与张说之间的明争暗斗,开元中期是张说与宇文融、崔隐甫之间的政治较量,开元后期则是张九龄与李林甫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其间"吏治与文学之争"只是这场党争的表现形态,它不是这场斗争的主要内涵,不是它的焦点,更不是它的本质.封建专制下的权力游戏、君王个人意志的转移以及集团性的腐败,是这场斗争的根源与本质.这使得开元、天宝的朝政由明转暗,文人的人生旅程充满了挫折与苦难,从而为盛唐诗歌注入了沉郁顿挫、雄健苍凉的内质.  相似文献   

4.
张说、张九龄为有唐文学由初入盛的关键人物,考其诗作,以“情深兴远”之山水感兴诗尤足为英诗风之代表.二张贬谪期间得江山之助,思苦、情深而不失士人之本怀,且一出于雅怨不失正而善于取象,可为孔颖达“兴必取象”诗论之实践,对于盛唐诗坛影响甚巨.  相似文献   

5.
张九龄与王维的关系是唐代文学研究中的热点 ,人们大多认为王维思想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一般表现为积极入世 ,后期则表现为消极避世 ,而王维思想转折是由张九龄罢相引起的。本文认为 ,张九龄任用王维并不是由于他们的政治主张相近 ,而是由于他们的生活情趣和艺术追求相似 ,因而张九龄罢相并没有改变王维的政治命运。文章通过分析王维前后期的政治生活和诗歌创作 ,认为王维的思想并没有一个明显的转折 ,他一生所追求的是一种儒佛合一的生存境界 ,前期如此 ,后期也是如此。王维的亦官亦隐 ,是他等同色空的佛教哲学的政治实践 ,因而 ,他前期的思想并非完全的积极 ,而其后期的思想也非真正的消极  相似文献   

6.
一、奉报翰林张舍人见遗之诗此篇(《孟东野诗集》卷七)系元和三年秋冬作:(一)、诗云“老人非俊群”、“形拘在风尘”,必作于盂郊元和一、二年间卜居洛阳之后。老在这前后几年间张姓官中书舍人者有张、张弘靖二人。捡两《唐书》,官中书舍人在贞元二十一年以前(《新唐书·张说传》),而弘清官中书舍人在元和初(《旧唐书·丰贯传》),因订张舍人当为张弘靖而非张。(二)、张弘靖官中书舍人在元和元年至四年。检《全唐诗》卷三二一权德舆有《奉和张舍入阁老阁中直夜思闻雅琴因以书通简僚友》诗,卷三七0吕温有《奉和张舍人阁中直夜…  相似文献   

7.
简论李颀及其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颀,河南颍阳人,玄宗开元十三年进士及第,释褐为新乡尉。他性情率直,不善逢迎,因此,长期不迁,开元二十四年便辞官归隐颍阳东川故园。以后未再出仕,大约天宝十年左右,病卒于颍阳故居。他是有理想有骨气的诗人,笃于友谊,和当时的名诗人几乎都有来往。他和王维、王昌龄、綦母潜、卢象、高适是好朋友;和大书法家张旭,隐居诗人刘方平,后起之秀皇甫曾,名宰相刘晏,交谊也很深。和万楚、万齐融、张諲、梁鍠、陈章甫、裴迪、乔琳、魏万,都有较多的来往。在当时诗人中,像他这样广泛交游是并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8.
张九龄是唐代的著名宰相与诗人。他的五言诗,特别是《感遇》诗等,历来与陈子昂的《感遇》诗并提,得到后世极高的评价。然而,他的五言律诗其实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望月怀远》等至今流传,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结合初、盛唐时五言律诗创作的整体情况,对张九龄五律诗的创作数量、内容题材、艺术特色和应有地位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张说的宦海沉浮与玄宗的治政方略唐春生宋代的史臣对张说诩赞玄宗即位及开元年间购业绩作过这样的评价。·‘(张)说于玄宗最有德,纳忠倦倦,又因封禅,发明典章。开元文物彬彬,说力居多。”①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莫大焉的重臣却在宦海里沉浮不定,甚至连身家性命也差...  相似文献   

10.
张九龄提倡“风雅之道,兴寄为主”,明确提出诗歌以“兴寄”为基本的创作精神与艺术手法,这是他在陈子昂兴寄思想的影响下,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形成和确立起来的诗学。开元前期中朝诗坛有着传播陈子昂兴寄思想的有利条件,群体唱和也多重比兴,这是张九龄兴寄诗学形成的诗坛环境。而个体的寒素身份意识与仕途遭遇又促使他突破群体的比兴程式,尤其是外放洪州及荆州时在感激忧思的情境中,他进一步发展了以景兴情的创作,突出了兴寄诗学兴发的特点。《感遇》十二首则是他在丰富的创作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源头上学习诗骚感物兴发的思维本质和陈子昂林居观化的思理,立意新颖而兴寄遥深,展现了张九龄兴寄诗学的自我突围。  相似文献   

11.
抽取张九龄的诗歌为样本,通过数学计量的方法,统计张九龄诗歌中各种物象出现的频率,然后分析这些统计结果,就会得出实证而且令人信服的结论。计量分析表明,张九龄的诗歌创作心态是乐观而开朗、积极而向上的;创作内容既有山水精神,也有人文情怀;创作主旨是符合儒家中和思想的;创作风格是雅正而清澹的,但不乏深婉之情韵。总之,张九龄的诗歌达到了一种"会通"的状态,即物与象是统一的,物象与意象是统一的,意象与世间万象又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2.
张九龄是开元年间政坛、文坛领袖。作为盛唐早期的重要诗人,张九龄为后世树立了清澹含蓄的诗歌风范;而作为盛唐最后一位贤相,张九龄奖掖、提携了很多具有非凡文学才能的有识之士。经他擢拔的文学后进,如王维、孟浩然等,也因人事上的亲近,而在诗歌创作上受其影响。在唐诗发展史上,张九龄热情响应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并以其卓著的创作实绩,彰显了积极的时代精神。可以说,张九龄是盛唐诗风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13.
王昌龄在唐代的接受情况研究分盛唐和中晚唐两个阶段。从诗歌选本的选录数量来看,与同时代他人相较,王昌龄诗歌入选数量属中上之列;就入选诗歌内容来看,盛唐时多为"风骨清俊"之作,且其诗被推为"风骨"、"声峻"、"雅正"的代表,中晚唐选诗则多为"清词丽句"。王昌龄诗作中最富有盛唐之音的作品是最能被大家接受的作品,至中晚唐,随着政治环境和士人心态的变化,王昌龄的直意高歌已失去存在的土壤,只能被束之高阁。  相似文献   

14.
每一时代的文学创作实践没有不受文学思想影响反过来又发生影响的。盛唐诗成为中国诗史发展的高峰不仅在于诗人、诗篇数量之空前,在于艺术质量之高致,也在于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占据了时代制高点。文章从王维的诗坛地位、诗学观及诗论出发,在与其他名家的比较中,解读了盛唐诗坛文艺思想之特征,并补充了过去研究的缺失。  相似文献   

15.
盛唐大诗人王维的诗歌受佛教思想影响极为明显,佛教思想中的世界观、心性论及禅定思想从三个层面深刻影响了王维的诗歌。佛教世界观对王维的影响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对世界构成的基本认识形成了王维诗歌中灵动跳跃的诗意;其二,色空思想影响了王维对生命、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因而这些内容在王维笔下往往采用艺术化的方式来表现。佛教心性论中"境随心转"的思想对王维笔下自然景物的描绘产生了极大影响。佛教禅定思想对王维诗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作品中体物敏锐入微,识理透彻无碍这一点上。  相似文献   

16.
神观范畴是张载哲学中重要的一个范畴,它是张载在解析《周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周易》中的参伍之变是其中的较为费解的易象,张载就其在其易学专著《横渠易说》中作了一定的解释与发挥。重在赋予其以易理,并予以易学解构,从而构建了其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神观范畴。他认为参伍之变属于参伍之神变,结合“合一不测为神”的思想,张载认为参伍之变主要是体现与渗透“动静合一”与“阴阳不测”。其意义在于明确了气化万物的根据和存神尽性达天人之境的途径,为宋儒学的建构和批判佛老思潮作了有力的回应。   相似文献   

17.
学《与山巨源绝交书》是魏晋之际社会政治、名士思想的一面镜子。一方面,嵇康全面的自我表白,既写出了他“越名教而任自然”,放纵情性、不受拘羁的处世原则、交友之道,又表现出他傲岸、倔强的个性;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嵇康的言词中体会到当时黑暗、险恶的政治氛围,以及作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在士人中的威望和影响。然而,嵇康却因此文被司马氏集团残忍杀害。那么,嵇康真的就因为可恶的政治或一己的任性而要与同游于竹林的有着相同旨趣的好友绝交吗?当然不是,而是好友之间通过所谓的绝交来表明自己的心智、向往。  相似文献   

18.
孤独意识在毛泽东诗词中早已有之,到了晚年,大跃进失败,三面红旗受挫,诗思更加沉郁,一些咏史诗词描述的大都是志大才高、命运多舛的孤独寂寞的人物。从诗之角度看,晚年的毛泽东,犹如一位孤独的拾穗者,为我们拾取人生最后的辉煌,作为一名不倦的探索者,其脚步敲击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大路上,苍凉的诗行是永恒的印记。诗人又像鲁迅在《野草》中描述的不倦跋涉的“过客”。捧读毛泽东诗词,面对毛泽东遗体,令人生出无限的感慨。  相似文献   

19.
汉武帝执政五十三年,前后更换十二人为相,执政之长,更换丞相之频繁,秦汉诸帝比之不及。究其原因,不仅与武帝一生的履历、性格有关,更与当时社会变动不居的大背景需求有关,直接原因则是秉相者本人。武帝时期丞相的拜命及相权的变化,可分为稳定、削弱和恢复三个阶段,反映出这一时期西汉统治集团沿循着由固步自封到顺应时势、有所创新,再回到面对现实、再调机制"三步曲"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