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性与现代性--兼论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理性"是现代性的一个基本要素,它是认识之源、价值之源,是所有人类精神意识的最高表现与成就,是事物的现实性的标准,"理性化"因而成为现代性的标志性符号。建构当代中国的现代性,有必要运用理性与理性化概念来解释有关的对象与事实;要深化对现代性的理性本质的认识,而五四运动在对此问题的认识上有所不足;中国现在还不是侈谈"后现代"的时候,在现代性的进程上,无疑我们与西方社会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现代性的许多规范,我们还未建立或完善起来。而规范是需要理性来建立与完善的。  相似文献   

2.
启蒙的理性助推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传统超越性的宗教神权体系也土崩瓦解;但随着现代社会全球化的发展,工具理性和形式理性的泛滥,心灵秩序的感觉化,现代性和现代性问题的凸显,导致社会秩序与人心秩序失范,价值虚无化,人生的无意义感。而宗教这种超越性的东西却满足了现代人的精神需求,成为现代人精神家园的寄托。  相似文献   

3.
作为面向现代性的韦伯法律理性化的理论所包含的悖论,乃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二律背反,以形式理性化为特征的法律现代性体现了现代法律正当性论证的一元现代性学术诉求.尽管形式理性化的法律现代性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价值,但是要破除法律理性化中的悖论就必须引入多元现代性论证的视角,立足于不同文化中的理性结构,为多元现代性法律制度的正当性建构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4.
在文学现代性的视野里,新历史小说中的罂粟意象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被设置为一种异质文化与强势文明的符号,它突入个体的精神领域,既刺激个体生命的欲望化张扬,同时也加速个体生命的消亡,成为中国文学现代性历史进程中"他者"现代性力量的重要隐喻与象征。新历史小说对待罂粟的矛盾心态,折射了百年中国新文学现代性的艰难历程。新世纪以来,新历史小说朝着本土化方向发展的转型,为当下文学现代性的纵深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特指西方理性启蒙运动和现代化历程所形成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运行机理,现代性的确立与实现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现代化过程.苏北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缺乏现代性原则的规范,在精神性维度上表现为主体性意识缺乏,在制度性维度上表现为现代性还没有作为理性化制度安排渗透到社会运行的机理中去.因此,要加快像苏北这样的落后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必须积极进行现代性的构建:立足现实,强化主体性意识;加快体制改革,促进社会转型;破除城乡二元制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的理性偏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理性偏向,工具理性膨胀,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现代性危机在于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化,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病象都可以说是工具理性渗透的结果,是工具理性增长所带来的副产品.矫正现代性的理性偏向,必须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特指西方理性启蒙运动和现代化历程所形成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运行机理,现代性的确立与实现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现代化过程。苏北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缺乏现代性原则的规范,在精神性维度上表现为主体性意识缺乏,在制度性维度上表现为现代性还没有作为理性化制度安排渗透到社会运行的机理中去。因此,要加快像苏北这样的落后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必须积极进行现代性的构建:立足现实,强化主体性意识;加快体制改革,促进社会转型;破除城乡二元制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现代性中发现中国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现代性视野中,中国形象首先表现的意义是悠久的历史,它在文艺复兴晚期动摇了西方的基督教传统,确立了人本主义世俗历史的观念。西方文化进入启蒙运动阶段,取向未来、崇尚现代的进步史观逐渐形成,中国历史悠久在新的文化语境中从荣耀变成耻辱。中国文明停滞的形象成为西方进步大叙事的“他者”。从中国历史构筑西方现代性,将西方现代性世界观念秩序中的文化霸权与帝国主义世界体系中的物质霸权,有效地协调起来。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末中国先锋文学的现代性诉求与焦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末,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现代性转型。在现代性语境下,中国先锋文学思潮经历了朦胧诗、意识流小说、“新生代”写作和“先锋小说”的世纪末流变,这种更替演进不只是一种文学样式的变化,也是一种文学乃至时代精神的递嬗,内含着中国文学现代性诉求的强烈愿望,与世界文学接轨、融合和对话的深度焦虑,以及消费时代反抗精神的严重不足。进入21世纪后,将本土化与现代性有机融合是中国先锋文学的一条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10.
启蒙开启了现代社会的进程,现代性深深扎根于启蒙运动之中。本文对现代性的起源做出历史的考察,探讨了现代性与启蒙精神的渊源关系,并深入分析现代性的基本原则(理性与主体性)在文化、思想领域确立自身地位的过程,指出启蒙理性僵化的思维方式乃是造成现代性的矛盾与异化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1.
【摘要】 21世纪的人类处在快速金融化的发展进程中,整个世界被锁定在风险投资领域,所有价值通过市场抽象化为符号并在杠杆化的运作机制里不断进行创意发展。《21世纪资本论》中的收入不平等与生存世界金融化密切相关,随着金融化程度的加深,不平等加剧也成为必然趋势。从现代性的视角看,金融化的生存世界是一个高度理性化、高度世俗化、高度价值通约的社会,它使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人性得到了解放、自由得到了发展。这也是一个二律背反的生存世界,它使人遭遇了纯粹的经济理性,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最终使人也被对象化为深度开发的衍生品。21世纪人类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借助金融化,超越金融化,进一步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关于文学自觉的时代始于魏晋的看法是在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中形成的,是中国文学观念西化进程中的产物.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中的中西比较视域、形式美感视域和情感视域三重视域影响了鲁迅的"文学自觉"说,其论断的局限主要在于:一、鲁迅对"文学自觉"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并不清楚;二、文学史研究中的自相矛盾;三、不能有效解释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功利主义与审美主义的内在关系;四、对文学自觉的标志的看法也并不全面.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现代性进程的是对偶然性(自然、历史、自我)的驯服,或者说,对偶然性的驯服是现代性进程的精神特质。反顾这一驯服偶然性的现代性进程,我们发现,它表现为一种虚无化过程:从对自然的虚无化到对历史的虚无化、再到对主体自身的虚无化。这种虚无化的现身形态就是晚期现代哲学家或后现代哲学家们所说的虚无主义。通过与前科学世界的对比和对现代世界和后现代世界中的偶然性作一种专题性的考察,我们对偶然性、现代性和虚无主义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清理,展示了虚无主义进程的内在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自十九世纪末纳入了生产、传播和消费的社会机制之后,就不得不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脉动而发展。社会现代化是在否弃传统的基础上建构民主自由的现代民族国家,这种历史语境中所产生的思想解放和历史使命的双重压力,使文学表现出彻底摒弃传统的批判意识与追求自由民主的新思想和科学先进的新知识的现代性追求。这种现代性追求是现代中国文学秩序的核心,但不是全部。二十世纪前期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分别颁布了各自的出版法规,这种出版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学的现代性追求有所阻碍甚至扼杀,但其维系现代性秩序的否定性价值却值得肯定,更无法否认其历史性的存在。现代中国文学秩序的建构并非单极发展,而是在这些力量的平衡中维系着一种稳定的现代性秩序,这才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常态。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是对现代社会文化精神的观照,也是对与传统相对立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特征的概括。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可以看到,尽管传统文化没有建构出反思的主体,也没有提出过类似新教伦理中的职业观念,社会生活也缺少理性化的或合理化的建构,但依然存在走向现代性转型的思想资源,由此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性视域下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由“两种现代性”理论推导而出的文学现代性等于非理性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百年中国文学对理性的呼唤与追求并不能表明它不具有现代性,相反,这是社会现代性发展阶段文学现代性的特殊表现方式。从呼唤、追求理性到反思、批判理性,正是文学现代性发展的渐进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是“现代性”的。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通过摧毁传统的权威、观念和制度解放了人,催生了现代文明;而构成历史悖论的是,它同时又为人铸造了新的镣铐.在现代性迅速生长之时,马克思作为体制外的思想家对它展开了反思和批判.他从对人的考察入手,发现现代性使人陷入异化之中并带来意义的危机.于是,寻求人的解放就成为社会变革的内在诉求.这种反思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对人的普遍命运的关注,体现了马克思批判理论的人文向度.在现代性向世界扩展的今天,尤其是在积极追求现代性的中国,这一思想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8.
余华的小说创作深受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响,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余华经历了两次创作转型:由抒情转向叙事、从想象/观念世界走向现实/真实世界,两次转型不是告别川端康成和卡夫卡,而是更加贴近两位大师的精神世界。余华的创作转型与整个新时期文学整体审美范式的转变几乎同步进行,从川端康成到卡夫卡不只是余华一个人的创作现象,而是一种共相,是新时期文学告别感性走向理性、求变创新走向世界的诉求与标志。  相似文献   

19.
究竟从何时开始了新文学的现代转型,有很多种看法.王铁仙先生的<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一文从文学创作和文学主流的角度去梳理现代性在文学中的表现,用一种文学的本质理论去重新思考文学的转型问题,在对文学现代转型以及双重本质理论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学分期的"1918"说.这种观点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现代文学的很多具体问题,对当下文学的发展也有很多启示.我想关键的不是确定文学史的具体分期问题,而是搞清楚真正现代性的文学是什么,我们的文学发展中应追求一种什么样的文学观念,这才是最重要的.所谓的正本清源,意义便在于此.  相似文献   

20.
现代主义小说是印度20世纪文学中的重要构成,其发生、发展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各时期的创作成就分别以泰戈尔、阿葛叶与布特代沃·巴苏和"新小说派"作家群作为代表.泰戈尔实现了印度小说叙事手段的现代性转型;阿葛叶和巴苏为印地语、孟加拉语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中后期出现并得到繁荣发展的"新小说派"借鉴、吸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观念和表现手法,融合本土小说叙事基因,强化现代性诉求,坚持立异标新,对印度文学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