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差路过某城市,到达时将近傍晚,有好几个小时等待转车。同行的同事说,我在这里有个好哥们儿,让他请我们吃晚饭。我问事先告诉人家没有,否则很唐突。同事说,你放心,凭我和他的关系,只怕他高兴还来不及。电话讲了很长时间,同事的脸色越来越不好看。最后他说,要不我请你,你再忙总要吃晚饭的嘛。结束电话,同事骂了一句粗话。为了让同事真正放下这次不愉快,我把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五儿子王子猷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故事做了另一种解读给他逗闷子:王子猷某夜一觉醒来,看到大雪纷飞,一片洁白,吟咏起左思的《招  相似文献   

2.
孩子不在家     
一岁半的儿子是被想孙子想得流泪的老母亲接到乡下去的。天长日久让孩子闹得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我们当然乐不可支,这样一来可以清静下来读书看电视逛商店溜马路,重温 下热恋时的温馨与潇洒。于是乎,在孩子离开家门的一刹那,便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竟觉得天空蓝了许多,大海也宽阔了许多,生活是如此轻松自在。 晚上再没人在床上不停地翻跟头,不停地喊“抱抱”,不停地要这要那。我同妻子顺顺当当地吃完饭  相似文献   

3.
正现在很多80后90后父母都有晚睡综合征,不知不觉中,这种习惯也慢慢地渗入了孩子的生活中,幼小的孩子们也完全颠倒了生物钟。可是,长期晚睡对孩子的危害非常大,爸爸妈妈们可千万不能随之任之。对此,家长们就要提高警惕了,因为足够的睡眠是孩子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之一。英国一项最新研究证实,睡得晚或睡觉时间不规律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降低其反应、阅读和算术等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心理学描述亲子关系的经典理论依据叫做依恋。依恋是指婴儿和其照顾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照顾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依恋的发展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婴儿与照顾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要使婴儿获得安全型依恋,照顾者必须经常关心婴儿的需要,当婴儿发出各种需求信号时,应及时给予积极恰当的反应,并要不断地调节自己以适应婴儿的行为。因此,良好的亲子关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这样的积极恰当的互动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正像往常一样,我在校门口接儿子回家时,只见他一脸兴奋地跑步过来。我问孩子是什么原因这么高兴,孩子一脸意外地说:没有啊,没什么事儿。拉着孩子的手回家,见他不想多说什么,我就把这个话题岔了过去。一切如之  相似文献   

6.
当写下这个题目时,我的心还在一阵阵战栗,为那个因为听话而让生命终止在16岁花季的男孩。 这事发生在去年7月的一天中午,在笔者邻近的县城。住在六楼的母亲到楼顶平台晒被子,回家时发现门被风吹得关上了。她推,推不动;顶,顶不开,想到煤气灶上正在煮饭的高压锅,汗一下子冒了出来。几天前,她刚听说某地发生高压锅爆炸的事。怎么办?情急之  相似文献   

7.
“不喝牛奶的孩子一样能长大!”当头缠纱布的父亲时我说完这句话时,我泪眼婆娑……人活在世上,常常会被各种各样的事物所诱惑,而陷入人生的沼泽地?望着别人的碗,总以为里而全是好东西,  相似文献   

8.
一样的面庞,一样的身材,一样的衣着,一样的神情,不论是姐妹还是兄弟,双胞胎无论走到哪里,都易赢得比其他孩子更多的注目与欣赏.虽然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但因为几乎同时来到人世,在父母心中就变成了一体的,享受着同样的关怀与爱,接受着同样的教育与指导.长期以来,很少有人关注双胞胎在成年之后,心理上会与普通人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9.
正儿子特喜欢串门,尤其是到同龄小伙伴的家时,那真是玩得热火朝天。但令人头大的是,到了该回家的点,儿子经常耍赖不走。而且,看到中意的东西伸手就拿,对方家长总是会很迁就地说:没关系,玩吧玩吧;再玩一会吧,我们还不睡呢。孩子找到了靠山,更加理直气壮:阿姨都说不睡觉,你就别喊了!  相似文献   

10.
“你一定要考上某某大学!”这个目标很可能成为压在孩子心头的大山。“你一定要在班里考上第几名!”有时父母为了一个或几个名次之差而责怪孩子,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12年的学习,关键就在这次考试,你一定要好好把握!”  相似文献   

11.
妈宝 《家庭科技》2007,(5):47-47
教育孩子是教孩子走路,是教会孩子独立走路,是引导孩子走正确的路,是希望孩子步步登高,逐步走在同龄人的前面.  相似文献   

12.
13.
孩子,对妈妈尽力做的事,你总是那么不耐烦,不满意.其实,就是这些惹你不耐烦、让你不满意的事情背后,有着很多你所不知道的细节.11点40分,菜已经煮好了,该下面条了.按以往经验,面条煮得差不多时,你就会推门回来.可是,现在已经12点15分了,你还没有回来.快12点半,你才进了门.  相似文献   

14.
ccyou 《家庭科技》2013,(1):45-45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表示,近年来被诊断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的儿童数量急剧上升,从2003年到2007年增长了22个百分点。但许多专家认为,儿童多动症未必有表面上看来那么普遍。  相似文献   

15.
16.
17.
救救孩子     
早在上世纪初,鲁迅先生就向全社会发出呐喊:救救孩子!   今天,我们又一次向全社会发出呐喊:救救孩子!   ……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