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詹永珍 《国际公关》2023,(18):173-175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高校学生通过各种媒体途径获取、传播信息愈发便捷,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能力和水平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尝试从高校网络舆情主要类型入手,对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进行细致阐述,并围绕当前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开展现状,提出构建完善舆情引导机制、积极搭建宣传引导平台、建立专门舆情引导队伍、重视学生思政网络教育等措施,实现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有效管理与处理,也希望阐述内容可以为其他高校网络舆情管控提供路径指导。  相似文献   

2.
公众作为网络舆论的承担者,决定着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中的公众行为可分为理性参与行为、网络从众行为、网络失范行为、违规违法行为等4种类型。从公众参与的视角看,这些行为的主要特点是参与不充分和参与不规范并存。在政府的舆情管理中,应主动引导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对公众行为分类引导及区别施策,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的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的推广和应用将大众带入全媒体时代,也将高校网络舆情推向更加复杂多变的环境,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关乎校园的安全稳定,也关乎大学生对高校声誉的评价、对自身行为的理性认知以及对社会的情感投射。本文以梳理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作为逻辑起点,厘清了当前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中面临的现实挑战,从掌握舆情治理的主动权、遵循舆情回应的基本原则、建立舆情应急处理机制、提升舆情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舆情素养等方面提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和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舆情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并对政府社会管理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挑战。当前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治理观念滞后,管理方法不科学;信息公开不及时;法治理念失范,法律条文规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因此,更新治理观念,树立科学的网络舆情管理方法;及时公开信息,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法治建设,净化"网络环境"是不断提升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论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的现状与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因网络发展而出现了诸多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引发了一系列网络伦理问题。本文从网络伦理的内涵及功能出发,主要就大学生网络伦理中诸如迷恋网络、道德失范、情感淡漠、信仰危机等主要现状进行阐述,并循着网络客观上的开放性、虚拟性与主观上的教育缺失、法制淡薄等特点对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6.
目前,高校网络舆情行为已经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高校网络舆情行为与各个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性别、出生地、性格、政治面貌、上网时间、家庭成员、专业类型、感兴趣程度、发泄情绪频率、情感因素、事件话题热度在不同程度上、不同方向上影响高校网络舆情行为。建议通过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学校信息发布、培养网络论坛的"意见领袖"、提高网络道德等引导高校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7.
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强有力的信息化手段,为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提供了全新的信息资源、技术手段和治理范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网络舆情治理的全面化、自动化、科学化、精准化和个性化,增强了网络舆情治理的效能;同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网络舆情治理中仍存在着算法呈现舆情与真实社会民意存在偏差、舆情预测干涉和情绪分析复杂性导致舆情误判、虚假新闻和信息茧房问题误导舆情引导决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网络舆情治理面临的隐私伦理、数据垄断、数据滥用信息管理风险等新挑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优化技术升级,推进网络舆情治理综合化技术发展;完善舆情治理法制和理念,实现舆情数据管理应用机制升级;壮大人才队伍,培养复合型舆情治理专业人才;加强平台自律,提升公众的网络媒介素养和算法素养.  相似文献   

8.
随着大数据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掌握大数据处理能力,并日益深度介入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跨界治理之中。大数据技术使得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跨界治理的伦理价值目标与手段发生改变。然而,大数据为多元治理主体参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跨界治理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导致了道德责任缺失、诚信意识错位、主体道德冲突等一系列伦理失范现象。在对跨界治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伦理缺失现象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分析了伦理失范的原因,并提出了重建跨界伦理秩序的人本式治理、合作式治理、共享式治理的实践模式建议。  相似文献   

9.
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和虚拟性,使得网络交友突破了边界限制,拓展了交友范厨和空间,降低了交友成本,更加轻松自由,并给交友双方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网络交友根据交友在线与否、交友模式和交友目的三种划分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网络交友具有主体更隐蔽、身份更平等、方式更随意、范围更广泛、时间更经济的特点。由于网络的特殊性,网络交友可能产生了诸如泄露个人隐私、扭曲道德人格、交往心理障碍、交友诚信失范、传统婚恋观受到冲击等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因此,净化网络交友空间,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友观,增强尊重隐私权的道德意识,加强网络道德伦理教育等成为网络交友的基本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10.
食品安全舆情视阈下的网络道德伦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十分严峻,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成为国人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网络在成为新的舆情平台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隐患。从食品安全舆情引导的视角出发,探讨了食品安全问题网络传播道德失范现象和网络传播主体相应的道德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1.
如何在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规避风险,是网络舆情治理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以公共权力为主导"是当前我国网络舆情治理机制的主要特征。以公共权力运用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外部性三个维度检视当前的网络舆情治理实践,可以发现,我国网络舆情治理面临着合法性不足、治理效力不足和网络渠道阻塞三重风险。这主要源于网络舆情治理法规的完备性、治理主体间的协同性、治理主体行为的规范性等方面还有待提升。对此,应完善以公共权力为主导,多元主体协同的网络舆情治理体系,并将网络舆情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之中,以体系化力量应对网络舆情治理风险。  相似文献   

12.
网络舆情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了一场大考,也催生了高校反思变革既有舆情引导治理范式。我们在遵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础上,贯彻落实"中国之治"的顶层战略,回应高校网络舆情面临的关键问题,在操作路线上探索创新策略。高校舆情要实现长效治理,须从破解舆情疏导供需结构较为"失衡"、引导范式相对"低效"、科技赋能思维"钝化"等问题入手。高校舆情的治理路径则可尝试从优化高校舆情治理供需内容系统、筑牢科学引导统一战线范式与构建科技赋能智慧体系着力,搭建善治框架。  相似文献   

13.
网络的出现和繁荣在为新闻事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伦理危机和挑战,网络新闻媒体的伦理失范现象频频发生。网络新闻媒体的伦理失范并不是单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结果,除了网络新闻媒体自身的原因外,政府和社会的道德监管不力以及网络法律的缺失也是媒体伦理失范的重要原因。因而,对于伦理失范的矫正和治理不仅需要媒体自身道德意识的提升,同时也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伦理失范问题。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情作为舆情的一种新形式在我国有着特殊之处和研究价值。加强对网络舆情治理研究,并对网络舆情的发展进行科学引导和管理,是当前社会治理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也是促进网络社会参与、提高社会认同、维护社会安全的必然选择。而客观分析当前网络舆情的治理状况,为提出合理对策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社会问题源于文化失调。在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少文化失调的现象。而构成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要素的文化失调,影响着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制约着高校网络舆情正面效力的发挥。以文化调适推进高校网络舆情干预机制的建立,优化高校网络舆情各要素,最终实现高校网络舆情的积极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应对成为高校提升治理能力、达到“善治”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高校热点舆情事件频发,对学校的稳定发展与公众形象造成了冲击。为探析高校网络舆情演化共性特征,文章以近五年我国高校热点舆情事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对案例文本进行聚类分析。研究表明:事件特质性、主体特殊性、高校响应度是激活舆情关键节点、驱动舆情演化的主要因素。文章从高校视角出发,审视网络舆情应对现状,认为需秉持高校、当事人、微媒体多元“对话”理念,从几个方面提升高校舆情应对工作效率,引导舆情向好发展:把握黄金时间,主动出击;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优化队伍建设,精细分工;多元主体参与,协同处理。  相似文献   

17.
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对网络技术的价值和技术伦理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对网络技术价值从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来分析,对其社会价值又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四方面来剖析;阐述了网络技术对社会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和其一些失范行为,提出了如何构建网络技术伦理。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互联网的开放性、民主性、隐匿性、随意性等特征使得网络成为大学生表情达意的重要渠道,不少大学生已经习惯于通过论坛、微博、贴吧等网络空间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言论,以此来达到情感沟通、发泄、解惑等目的。虽然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素养,但是由于伦理道德教育机制及社会时代背景关系,多数大学生的伦理意识比较薄弱,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极易在网络空间中发生言语和行为上的伦理失范,特别是在一些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上,当个体情绪没有得到正确疏导时,群体的极化效应往往容易造成声势浩大的网络舆情,形成群体性的伦理失范行为,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网络伦理失范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桎梏,因此加强网络伦理的理论建设,改变青少年网络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把诚信教育与增强法制观念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科学的网络教育阵地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分析网络伦理失范的成因,以期为青少年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提供一个决策平台。  相似文献   

20.
网络舆情工作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升网络舆情工作效率、保证网络舆情工作质量对于高校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任务包括舆情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汇总、酌情处理和及时上报四项内容.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责任主体不明确、管理观念落后等问题.为解决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高网络舆情工作的实效性,高校舆情工作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领导机制、队伍保障机制、舆情预警机制和干预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