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存在并表达着——盘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这里,笔者愿把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比作生活在现代中国社会里的猎人。因为他们是中国作家中一群最特殊的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远离都市的喧嚣、远离这个社会常有的浮躁与名利,或在边远的森林、山地、原野,在本民族的土地上默默生活着;或避开世俗的喧哗,在内心深处永远给自己留有一片净土。但是他们都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没有远离现代和隔绝时代,无论身在何处,他们都在观察、等待、出击……使自己成为一个本民族优秀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2.
我将终生膜拜你我会永远对孩子说:年轻时,我在内蒙古……这是1998年———知青运动30周年之际,我们在京城的繁华喧嚣中,看到了30年后没有被割断的一种联系:内蒙古大草原,与他们———文\巴义尔1967年,北京25中一位叫曲折的学生,联络一群“红卫兵”...  相似文献   

3.
泰国金三角的六民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装在灰蒙蒙山腰上的碾米机,象一只蹲在那里的金属蛤蟆,张着嘴巴仰望着二月灰白色的天空。散发着汽油味儿的小马达的噗噗轰鸣奇妙地闯进喧嚣的生活之中;随着传动带的震动和旋转,那些用锄头和手在荒僻难耕的土地上破土播种并经过庄严欢乐的辛勤劳动而收获的新谷,被倒进急转的机舱  相似文献   

4.
一次偶然的机遇,我来到了玉龙雪山下的丽江古城。这里是深藏于滇西北高原山水之间的一片神奇、美丽而又宁静的土地。葱翠的山林与险峻的峡谷阻隔了尘世的喧嚣,清澈的潭水与圣洁的雪山渲染了绝俗的纯真。纳西族的先民就这样依山傍水,筑起了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用自然的美景,精妙的建筑,深厚的文化与淳朴的民风构建了一座溢满了温馨与和平的心灵归依之所。沉溺在都市喧嚣中的我们,永远也无法想象丽江那静谧安然的美丽——天边的云朵纠结着远处的青峰,沁凉的薄雾从深绿的潭水中缓缓蒸腾,雪山的色晕将阳光幻化成七彩的云带,纯洁的清泉在石麓间缓…  相似文献   

5.
一个周三的清晨,我与单位同事赶往汉口火车站,计划乘坐当天第一班动车到宜昌,然后前往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乐坪镇洞口村参加单位扶贫点植树活动.凑巧的是在汉口火车站,看见了今年入伍的新兵,他们戴着大红花正准备前往部队.看着那一张张青春稚嫩的面孔,他们即将离开喧嚣的城市,踏上保家卫国的征程,我仿佛一下子回到30多年前,我参军入伍...  相似文献   

6.
突厥,这个神奇的民族,总是在自己的旗帜上绣着一只恐怖的狼头,因为他们自认为是狼的后代。自从公元6世纪崛起于塞外,在之后的200多年里,这个狼族后裔在广袤的中国北方草原上纵横驰骋,罕逢敌手,他们甚至万里西征,直驱欧洲,不可一世。1000多年过去了,这个战马如云、响箭如雨、来去如惊风、恍恍如战神的狼之民族,早已在历史的天空下烟消云散,今日喧嚣于国际政治中的“突厥”,不过是某些心怀叵测之徒披上自制的狼衣,图谋实现他们分裂民族的险恶居心。历史的突厥已烟消云散突厥最初是生活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阿尔泰山地区的一支游牧部落,善于铁…  相似文献   

7.
继"五·四"运动与近代革命以来,中国女性抖脱了身上的社会枷锁与道德枷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与商品经济偕行的女性消费观念以及伴随着社会分工结构变革所带来的女性主义思潮仿佛已经宣告着中国女性从认知到消费的全面独立,但在喧嚣而杂乱的媒体声音下,不难发现中国女性在时尚选择上的几个内在特点.  相似文献   

8.
吴晶  洪锋 《民族论坛》2004,(4):13-13
山坳里空旷的大地,喧嚣躁动着的人群。平凡的人带上面具,便成为村民眼中的神。在农历新年到来的时候,带着面具的人掌控着整个村子的命运。———在中国安徽省贵池的小山村,已对“外面的世界”不再陌生的村民仍珍存着老祖宗沿袭了上千年的祭祀仪式。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子孙满堂”的渴望就象穿过家家户户门前的溪流,流淌在祖祖辈辈的心中。缟溪村隐藏在贵池刘街乡的群山背后,其中柯、金、曹三姓循一条河顺流而下依次排开。每年正月十三,三姓按次序前往村中心地带的一棵古树前行傩。相传古树旁原来有座庙,与科举发达有关。村落中…  相似文献   

9.
由华裔人类学家许?R光撰写的<祖荫下>出版后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书中以西镇"民家人"的家与亲属制度作为代表,分析整个中国情况的做法也由此受到了广泛的争议.对西镇的重访发现经历了50多年变迁的西镇仍然生活在"祖荫下",他们在七月祭祖的同时,会在正二月间祭拜当地的保护神--本主.他们的认同也存在着编撰家谱所呈现出的"汉人族源认同"与强烈的"白族认同"两个方面,是一种"双重认同"."祖荫下"生活着的是一群不能仅仅用"汉人"来理解的多元文化群体.  相似文献   

10.
云南潞西县三台山工读学校,是一朵开放在祖国边疆的鲜艳的红花。五年以来,它为景颇族崩龙族培育出了一批既有文化、又会劳动的新人。他们活跃在农业生产战线上,是景颇族和崩龙族第一代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他们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用劳动和智慧奋力改变着家乡一穷二白的面貌,要把落后的山区建设成为美好的新天地;他们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许多人已经成为巩固集体经济、促进生产发展的得力骨干,许多人已经成为移风易俗的尖兵。  相似文献   

11.
北人善骑,南人善舟。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海南的人们来说,舟楫是他们与大陆保持着血肉联系的脐带,是他们斩波劈浪的利器。他们文化底蕴中,流露出一种挥之不去的恋舟情结。  相似文献   

12.
这是南方冬天里一个晴朗的下午,我独自坐在敞开着的窗台上,静静地吸烟。眼前的太阳无有遮拦地挂在空中,有些昏黄。由于多日没下雨的缘故,空中淡淡的浮着一些烟尘。近处是一块正在施工的旷地,大片黄褐色的泥土翻卷着,推土机轰响着开过来,开过去,沉重而有力,一条条带状的车辙往四处延伸铺展,湿润光滑的泥面上反射着耀眼的细碎的阳光。一些人影在旷地里晃动,一只黑狗一路跑着不声不响地穿过了旷地。在旷地后面是灰色的城市,砖块水泥垒砌的高楼一座连着一座,拥挤成林,我能感觉到它的喧嚣与躁动,但在这个下午远远地看去它却呈现出…  相似文献   

13.
向廷虎 《民族论坛》2007,(4):I0001-I0001
<正>一个小村庄,48年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39年来没有发生过治安案件,35年来没有发生过民事纠纷。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社会日趋喧嚣和热闹的今天,这里社会秩序井然,人  相似文献   

14.
有一种年叫"团圆",还有一种年叫"守护"。进入2020年以来,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在疫情防控主战场的湖北省,在疫情防控重中之重的武汉市,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守岗位,与时间赛跑;他们下沉基层,到疫情最严峻、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他们携手在汉各族同胞,守护家园,共克时艰……他们,就是湖北省民宗委全体干部职工。疫情发生以来,按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I级响应要求,湖北省民宗委党组一刻也不耽误,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头等大事,立即吹响全系统抗击疫情的"集结号",全省民族宗教界和民族宗教部门积极响应,奋力投身疫情防控的战斗中。  相似文献   

15.
澳大利亚西部沙漠地区的库瓦拉(Kuwarra)土著人每天都在为本族文化的存活而斗争着。他们失去了土地,失去了原有充满宗教仪式的生活以及大部分语言,在澳大利亚内地城郊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同时还要应付旨在把他们同化到欧洲人社会中去的法律和政治机构。表面上看库瓦拉人百依百顺,实际上他们与传统特征更加明显的土著集团保持宗教仪式联系。这些集团活动在欧洲移民势力波及不到的乡村,退而过着一种神秘的生活。这种秘密  相似文献   

16.
西部狗故事     
经历过无数西部小城那种一声狗吠,十里相闻的清旷之夜,久而久之便对生命中与狗有关的种种际遇有了太多“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些年虽说自己调回了省城,在大都市里认认真真地做着一个小市民,但每回从电影电视上看见有狗出现的镜头.我依然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自己在遥远的两部荒原和草原遇见过、抚拍过,甚至听说过的那些各式各样的牧羊犬、猎犬和看家犬来,一如人生在平淡抑或横逆的境遇中,极容易怀念远在各地的朋友们的音容笑貌一样,内心的温暖与感喟同样是溢于言表的。 童年时在东北,与家人一道去逛热闹喧嚣,因充斥着畜栏与泥土气息,故而更具数千年关东农业氛围的骡马集市。集市上间或可以看到有人拿了家养的小猫小狗兜售:不大的土篮子上通常  相似文献   

17.
罗焰 《中国民族》2007,(11):66-66
在中国民间文化中,唱主角的是数千年来一直活跃在民间的歌手、乐师、画师、戏人、绣娘、说书人、各类高明的工匠以及各种民俗的主持者与祭师。他们自觉而严格地恪守着传统文化的种种规范与程式,往往一个姿态、一种腔调、一些手法直通着远古,让我们直接、真切和活生生地感知到古老而未泯的灵魂。这是一群智慧出众者,才华在身,技艺高超,中华大地上灿烂的文明集萃般地表现在他们身上,并靠他们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18.
贵州西部,六枝特区、织金县与纳雍县三县交界处,海拔1400米至2000米 的群山中,世居着一支古 老而神秘的苗裔支系,他们散布在12个自然村寨,共有4000多人,独特的长牛角状头饰是他们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在古老的街道上信步走着,两旁是高高的青砖瓦房,耳边回荡着的是历史的声音。略带风霜的静态美感与在古城中人们的生动交织在一起,深深吸引着每一位过客,在这些高墙深宅的院落里再多停留几天吧,听听老人们记忆中关于古城传说,与他们一起跌进遥远的过去……  相似文献   

20.
吉卜赛人是个令人很难理解的民族。事实上,人们越研究他们,就越感到他们不可思议。譬如,彼特·马斯写了一本名为《吉卜赛人之王》的书,读者甚广并引起人们的争议。书的护封上印有这样一段话:“美国可能有100万或更多的吉卜赛人,没人准确地知道他们的人数,甚至政府也不清楚。他们不再住在马拉的大篷车里,移动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他们住在城市中,开着汽车,有电话和信用卡。他们不上学,不读书,不写字,也不纳税,仍按历史悠久的传统谋生手段和方式生活。他们自己也承认吉卜赛人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并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