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元代道教戏剧程式化结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特有的神仙信仰在丰富和充实元杂剧内容的同时,使仙凡仙--戏中戏的程式化结构成为可能,构成了元代道教戏剧[1]与众不同的审美意蕴和美学类型特征,促进了道教与戏剧之间的紧密结合与良性互动,在扩大道教影响力的同时推动了元杂剧进一步走向繁荣.本文旨在清晰勾勒元代道教戏剧的独特程式化结构,分析其艺术特色及成因,揭示道教信仰在其中的影响,展现元代道教戏剧的艺术价值与贡献.  相似文献   

2.
道教是我国本土宗教,道教文化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和壁画当属永乐宫。永乐宫壁画可谓元代道教绘画艺术之典范。壁画中的情节设置及表现手法等均能表现深厚的道教文化及独特神奇的道教美学思想。从艺术研究和创作的角度,永乐宫壁画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山西晋城玉皇庙二十八宿彩塑艺术特色及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晋城玉皇庙作为华北地区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道教宫观,其现存的道教彩塑数量众多,造型独特,尤以元代的二十八宿塑像具有人物形象与动物形象巧妙结合、外来雕塑艺术与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有机结合、写实手法与象征手法相结合的特点.通过对此批塑像艺术特色及保护方式的探究.可以推动元代雕塑史研究及塑像保护.  相似文献   

4.
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戏剧家高乃依雀其戏剧中设置了十分明显的"两难"结构模式,而在中国元代的许多戏剧作品中,也存在着相同的结构模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某种社会文化背景的相似,以及基于叙事必要的文本体制安排,即高乃依戏剧所遵从的"三一律"和元代某些结构严谨、篇幅相对短小的戏剧的文本体制.此外,高乃依的戏剧虽多为悲剧,却有许多被安排成"大团圆"式的结局,而这恰也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传统.本文从中法戏剧各自的受众成分及其审美心态方面对造成这种相似现象的原因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5.
《青楼集》记载了元代歌妓生活的片断,这些歌妓实际都是戏剧和曲艺演员,广泛参与了元代戏剧和曲艺各类艺术形式的演出,与当时文人士大夫和杂剧散曲作家有密切交往,为元曲的繁荣作出了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6.
"谐"--元代散曲重要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元代散曲的艺术特色不是一个"俗"字概括得了的.相对于诗词的含蓄婉曲而言,元散曲的艺术特色是"露";相对于诗"庄"、词"媚"而言,元代散曲的艺术特色是"谐".构成谐趣的主要途径是语言的雅俗并举,构思的出人意表,漫画及误会的手法,及设置喜剧冲突.而元曲作家低调人生和游戏人生态度,散曲受众对于娱乐开心的需求,以及因与戏曲的密切关系而导致元代散曲作家在创作中"以戏为曲",是元代散曲谐趣风格形成的主要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7.
宗教戏剧是元代杂剧艺术中一种极为重要的戏剧类型,它数量丰富,艺术水平较高,呈现出兴盛的景象。元代宗教戏剧兴盛的原因有三:元代宗教文化的繁盛,为宗教戏剧的兴盛奠定了思想基础;元代宗教迷信之风盛行,从戏剧接受的角度,为宗教戏剧的兴盛奠定了社会心理基础;元代文人普遍具有宗教情怀,从戏剧创作的角度,促进了宗教戏剧的兴盛。  相似文献   

8.
唱道情是宣扬道家思想的民间说唱艺术,是道教济世度人的教化方式,在元明时期的中国社会相当盛行.元代杂剧不乏道教题材的剧目,并有道士说唱道情的描写.而明代有关道教题材的小说,对道情说唱及道士放荡不羁形象的描写更为细致.元明时期道教注重通俗化的弘道宣教,由此促成唱道情与中国民间信仰的结合.元明时期杂剧小说中的唱道情,反映出历史上道教传播影响中国社会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9.
古今中外,宗教的传播常要借助文艺,而文学艺术也往往要从宗教生活中吸取创作题材。道教与戏曲便是这样一种相互影响,互为利用的关系:道教因戏曲而传之愈广远,戏曲由于援道入曲而丰富了题材,并构成了道教剧所特有的审美形态。弄清道教与戏曲的这种复杂关系,不仅对深入认识道教的历史作用和影响十分有益,而且也是总结古代戏曲的编剧艺术经验和美学特征所不应缺少的工作,更是重新评价道教剧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元杂剧中大量描写科举考试 ,出现了文学上的科举盛世。原因是元代废除科举制度达七十八年之久 ,元代知识分子干禄无阶 ,入仕无门 ,地位低下 ,借此抒发科举情结。科举考试在元杂剧中的作用有 :成就爱情婚姻、促使夫妻重圆、为民伸冤报仇 ,同时具有解决戏剧冲突、促成大团圆结局等艺术价值 ,并对后世通俗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契诃夫的戏剧精神和风格对中国现代戏剧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对戏剧冲突的淡化处理、舞台抒情氛围的营造等戏剧表现手法方面。而这些戏剧表现手法背后实为契诃夫独特而深刻的喜剧精神。对这一喜剧精神的理解决定了对契诃夫戏剧风格接受的程度。中国现代剧作家在各自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了契诃夫的戏剧表现手法,但对其独特而深刻的喜剧精神则还没有充分领悟和借鉴,尤其缺乏契诃夫那深沉的冷峻所蕴涵的荒诞意识。这是中国现代历史、文化的特性造成的,这种特性使得中国现代戏剧家的创作在接受来自契诃夫的艺术影响的过程中有不小的缺失。  相似文献   

12.
话剧《于无声处》被人们誉为戏剧舞台上的一声惊雷。这当然首先表现在政治思想内容上,它突破禁区,叫人心头为之一震。同时也表现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它不落窠臼,使入耳目为之一新。作品以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构成了相当集中的戏剧冲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由于特殊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以及道教自身的发展,元代道教审美文化呈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雅,对于时代审美文化乃至于对道教本身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元代道教审美文化之雅,体现为庙堂之上忧国忧民道义之高雅、馆阁间文人相呼应的形式之文雅以及处江湖之远的隐士道人心态之清雅,反映了元代道教独特的时代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4.
湘西花(花灯戏)傩(傩戏)音乐拾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灯、傩戏是湘西地方戏剧重要组成部分,花灯、傩戏中的音乐有着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花灯、傩戏及其音乐形式在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为中国戏剧艺术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论述了元代道教在五个方面对元代神仙道化剧及其艺术特色的影响:道教的主 张 影响神仙道化剧形成了悲凉的基调:道教尊奉老庄,崇尚自然,形成了神仙道化剧典雅的语 言风格;道教的道术影响神仙道化剧多用道术表现生活;道教度人法影响神仙道化剧形成了 程式化的结构;道教影响神仙道化剧采用了虚拟化的表演手法。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黄粱梦>蕴含丰富的道教文化精神,剧本集中反映了道教多神信仰的特点和二元对立的度脱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这种道教文化对元代神仙道化剧的题材内容、创作模式及元代文人的隐逸思想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有元一代,文人与道教关系至为密切。作为元中期思想文化界的领袖,虞集在元代文士与道教双向互动的潮流中,是走在前列的代表人物。他创作有大量道教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或以艺术技巧见长,或以史料详实著称,颇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元代文人命运是元杂剧所集中反映的一个题材领域 ,而关汉卿杂剧中所描写的诸多文人形象 ,可谓开其先。关汉卿的杂剧 ,描写了元代文人在现实与理想之矛盾中痛苦坎坷的人生 ,又出于对元代文人凄凉现实补偿心理 ,为他们安排了理想的结局。关汉卿笔下的文人身上 ,既有沉抑下僚而生出的极度怨愤与痛苦 ,又有志不获展而发出的美好梦幻与追求 ,由此构成了元代文人普遍的文化心态 ,展示的是元代文人多命蹇的现实。  相似文献   

19.
“停顿”是一个重要的戏剧术语 ,系指人物没有台词、没有明显的形体动作。众所周知 ,戏剧是动作艺术 ,动作乃戏剧之最基本要素 ,而“停顿”无疑是整个戏剧动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戏剧内在情节发展环节的视角而论 ,“停顿”堪称剧作家使戏剧富有“节奏化”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段 ;而若就刻画人物的视角推敲 ,“停顿”则不失为剧作家揭示人物复杂诡秘之内心世界的特殊而独到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之一  相似文献   

20.
追问品特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就是追问品特戏剧的本质何以成为其艺术形式基础的可能,也就是探究什么要素和内在的规定性构成品特戏剧形式的决定性因素。虽然品特戏剧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戏剧艺术样式而被广为接受,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专门的文章论述品特戏剧的本质特征,这就势必忽略了品特戏剧的艺术生命内涵,也忽略了品特在丰富和推动现代戏剧理论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因此,笔者试图从品特的戏剧观念切入,以黑格尔的"情境"理论为研究框架,论述品特戏剧艺术形式的决定要素、基本特征、功能以及创作方法与目的,旨在阐释品特戏剧的内在规定性及其艺术构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