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诗名篇词语新解五则程瑞君一、“白日依山尽”并不是写夕阳西下的晚景王之焕《登鹤鹊楼》诗首句“白日依山尽”,一般都认为是写夕阳西下,依山而没的。如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历代诗词名句词典》说:“白白的日头顺着西边的山头不见了……”《唐诗鉴赏词典》说:“首句写...  相似文献   

2.
叶廷芳先生的《现实主义有“边”吗?》一文(《光明日报》1987年12月27日)对现实主义的概念作了历史的辩证的论述,认为它既是“无边”的,又是有“边”的。这对我们深刻理解现实主义的概念很有启发。但是,叶文提到“作为创作方法而最后定型的现实主义(主要是批判现实主义),其最大贡献是推翻了以往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都遵从的不写丑恶的陈规,而把丑恶作为主要描写内容,它也摒除了过去偏重写伟大人物的习尚,把目光转向下层人物或‘小人物’。在人物描写上重点不再突出主人公,而强调‘人情风俗史’。这就使文艺创作的题材范围大为扩展。”这样,叶文就在肯定现实主义的同时,对其它创作方法和文学流派,比如浪漫主义,作了不恰当的评价。本文不揣冒昧,愿就此问题就教于叶廷芳先生。叶廷芳先生的《现实主义有“边”吗?》一文(《光明日报》1987年12月27日)对现实主义的概念作了历史的辩证的论述,认为它既是“无边”的,又是有“边”的。这对我们深刻理解现实主义的概念很有启发。但是,叶文提到“作为创作方法而最后定型的现实主义(主要是批判现实主义),其最大贡献是推翻了以往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都遵从的不写丑恶的陈规,而把丑恶作为主要描写内容;它也摒除了过去偏重写伟大人物的习尚,把目光转向下层人物或‘小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创作主体与作品思想内容的关系上,分析了《荷塘月色》的思想内蕴,发掘了隐藏在“平静”背后的“不平静”,并对写荷与写月的象征意义进行了透视。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的《三戒》是一组有名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是,对于柳宗元为什么要写《三戒》,却还很少人谈过。一般文学史著作或分析作品的文章,总是笼统地说《三戒》“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世态”。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离婚》是最难解、也是长期被误读的小说.作品在夫妻离异的外观中隐藏着兄弟失和的内容,具有象征主义手法的模糊性与多义性.其中的“爱姑”、“施家”、“拆灶”等名称都具有多重喻义.鲁迅通过对婚姻关系和旧式裹脚女主人公形象的虚构,揭示了兄弟失和的情形与本质,也消解了在苦闷中郁积的负面情绪,完成了从丑恶的现实到审美的艺术的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6.
《史记》,犹如一幅巨大的长廊漫画。司马迁在其中深刻地暴露和批判了先秦和秦汉时期君臣、主客、父子、兄弟、叔侄之间争名夺利、勾心斗角的丑恶社会现实。其批判的范围之广阔、内容之深刻、感情之激愤、笔力之遒劲,在当代社会中是独树一帜的。从先秦一直延到汉武帝时代,一些贵族、豪富招养宾客,多者至几千人。这些宾客大都趋炎附势。司马迁在《史记》中多处揭露和抨击。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写廉颇为赵国大将,后免长手归,失势,客尽去;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气愤地说:“吁  相似文献   

7.
1 钱钟书在《围城》的《序》中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作者的想法已经实现了。在《围城》中,作者描写了抗战时期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一部分——沦陷的上海、国统区的城镇及其社会风貌,描写了在这个环境中活动着的一批上层知识分子。小说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国民文化心态、人际关系和上层知识分子的丑恶灵魂进行了尖锐的讽刺,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8.
偶然读到著名物理学家沈致远在《说数》中引用了自己写的一首小诗《圆周率》,其中这样写道:“数学家称之为无理数/诗人赞之为有情人/道是无理却有情/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率绵绵无绝期。”沈先生既化用了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坛上,与当时俄国社会反农奴制的斗争相适应,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家及作品,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运用各自独特的艺术手法反映社会,反映生活。普希金以其众多激情洋溢的自由诗篇,在俄国解放运动中起过重要的奠基作用;果戈里以其“含泪的微笑描写了地主们那种“动物性的、丑恶的、谑画的生活的全部庸俗和卑污”(别林斯基:《论俄国的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深刻地揭露了专制农奴制的黑  相似文献   

10.
九十年代,我国出版界的一大盛事,就是《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出版发行。这对抢救保存古代文化典籍,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有着积极意义。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荣任该丛书的总编纂。针对是否像当年人们给《四库全书》写“提要”那样,给《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写“提要”的问题,季先生发表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意见。李先生不主张写“提要”,主要是担心写不出高水平,被人们说三道四。然而,这样毕竟对年轻一代学习与研究《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少了参考的东西,算不算“不着一字,未显风流”呢?愚以为:应该组织力量,发动饱…  相似文献   

11.
卡夫卡在小说《变形记》中用写实的手法描写荒诞不经的事物。人变为甲虫,这看似荒诞的现象下隐藏的是社会变形的丑恶事实。卡夫卡用奇异的想象、精细准确的语言、详尽的细节描写,深刻地揭示出丑恶的真实,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本文分析了《变形记》中精神高压下肉体的变形,金钱腐蚀下的亲情沦丧,进而对比论述了当今社会所存在的人们精神压力极高、人性淡漠、亲情缺失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中贾瑞“诸如此症,不上一年,都添全了”,是误将“月”字写成“年”字了;秦可卿的病也不是害了三年,而是只害了半年。写秦可卿病半年即亡,这才与宝玉、黛玉、宝钗等人幼小年纪住进大观园的描述相协调,否则,就有悖于封建礼教,也会搞乱了全书的布局。曹雪芹删改天香楼一节,主要目的是改变秦氏的死法,其次才是改直书贾珍乱伦为暗示。脂砚斋所批“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有误,实是作者未来得及删改就“泪尽而逝”  相似文献   

13.
《死水》是闻一多用美学上多样化的修辞手法,表达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的著名诗篇.由于诗人用了大量的华丽词藻描绘丑恶的物象,因而评者在“美”和“丑恶”的内涵上有着不同的理解.如朱自清认为“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①.郭沫若则说:“这(指闻一多的论文《庄子》)和《死水》中所表现的思想有一脉相通的地方”.“以丑为美”(《死水》)的主要倾向即刻意于此”②.臧克家不同意朱自清的解释,认为“应该把‘丑恶’意会为黑暗现实的反面”,是“另一种力量”,是作者“渺茫的希望”,“是否可以把这希望理解为革命?”③任钧认为臧的说法,“过分牵强”,他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认为“诗人原拟用‘美’来反衬,反讥‘丑’”,但“诗人当时还未能在诗中揭示丑恶现实的本质及其成因,结果‘丑’反而为‘美’的形象所冲淡,所掩盖,而诗人对现实的真实态度,也就显得模糊不清了”④.最近,俞兆平同志师承郭老的说法,不同意臧、任二同志的解释,并说他们产生“偏颇之见”的原因,“盖出于未能正确理解闻一多先生在《死水》一诗中所采用的‘以丑为美’的艺术表现方法”⑤.“以丑为美”是《死水》一诗的艺术表现方法么?这是一个怎样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评价文艺作  相似文献   

14.
茅盾的创作生涯开始于《蚀》(包括《幻灭》、《动搖》、《追求》三个连续性中篇小说)的写作。从一九二七年九月动笔写《蚀》三部曲之第一部——《幻灭》,到一九二九年四月至七月写《虹》(未完成旧长篇),这是他创作道路的初期阶段。在这一时期中,除了若干篇抒发个人感情、“充溢着‘俗’的议论”的速写随笔和一个涉及农民对红军的态度的短篇小说《泥泞》而外,其余长、中、短篇小说差不多全部是以青年知识分子或青年女性为描写对象的。这时期茅盾创作的总倾向是对黑暗社会现实丑恶的  相似文献   

15.
鲁迅对古典文学名著《金瓶梅》有高度的评价。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明代“诸‘世情书’中,《金瓶梅》最有名。”《金瓶梅》“作者之于世情,盖诚极洞达,凡所形容,或条畅,或曲折,或刻露而尽相,或幽伏而含讥,或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变幻之情,随在显见,同时说部,无以上之”。他不同意对该小说进行贬低或作  相似文献   

16.
鲁迅认为司马迁是“文豪”.“雄于文”的“高手”;《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指司马迁在写史形式上的创造与革新;“无韵之《离骚》”指《史记》在内容上的一个特点,主指内容。鲁迅认为《史记》的成因是;家学渊源、社会实践,李陵事件的促使、时代使然。还认为《史记》艺术上“爱赋”、尽小品性能、注重情感力量。鲁迅要求青年读《史记》。  相似文献   

17.
张大放的小说《魇梦》取自川西偏远的山区农村,绝无灯红酒绿车马喧闹的城市风情,然而小说以其清新凝重的风格,让人回到1958年那个不平静且近于疯狂的岁月里:小说选取中国当代社会的一段扭曲的历史来描写“人性的扭曲”,使小说在人性的正直、正义与邪恶、阴暗的较量中具有了披露人性与揭示丑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行初中教材第四册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作品。这是一首写在特定的环境下送别友人的赠别诗。古人写赠别诗 ,或惜别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或勉励 ,如“勿使燕然上 ,惟留汉将功。” (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或伤感 ,如“寂寂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岑参在此诗中抒发了什么情怀呢 ?一般读者都认为是惜别情 ;教参认为是惆怅情。笔者觉得诗人既抒发了惜别情 ,惆怅情 ,更抒发了期盼之情。那么 ,岑参究竟要在诗中表达什么期盼呢 ?…  相似文献   

19.
本文准备谈谈《鸿门宴》的主题、人物及语言,而以分析人物为重点;在分析人物时,以谈项羽、刘邦二人为中心;在刘、项二人中,以谈项羽为主。 一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本纪》记述了项羽的一生,写了他身上的优点,写了他的成功,写了他在反秦斗争中立下的功绩;也写了他身上的缺点。写了他的失败与灭亡。在《项羽本纪》中,最被人称道的是“渡河救赵”、“鸿门宴”及“垓下之围”三部分。其中“渡河救赵”突出了项羽的功绩,在“救赵”中,项羽是一位了不起的盖世英  相似文献   

20.
近日,著名作家贾平凹推出了长篇小说收官之作《秦腔》,他称这是在一种“惊恐”的状态中写作完成的。贾平凹以其故乡棣花街为背景进行创作,小说中描写的很多故乡、家族内部事情和他有直接关系,但贾平凹一再声明,这不是他的自传。《秦腔》历时两年完成,小说自问世以来,已发行18万册,第三版正在加印中。“秦腔”既是小说的名字,也是一种民间戏曲,贾平凹在它身上寄寓了象徵意义。写的是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秦腔》是贾平凹的第12部长篇小说,写的是老家丹凤县棣花镇的事,“写的是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其中大部分人、事都有原型,解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