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帝国主义在云南藏区的侵略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引用详实的历史资料,从帝国主义列强在迪庆高原以“传教”为借口进行精神征服,以“游历”为幌子窃取情报,以“考察”为名掠夺资源以及残杀无辜藏族群众等几方面,控诉帝国主义在云南藏区犯下的滔天罪行,揭露帝国主义企图吞噬和瓜分中国藏区的丑恶行径及其制造“西藏独立”、借所谓“人权”问题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的险恶用心,同时也展示了云南藏区人民反帝爱国的悲壮斗争史。位于滇川藏三省交界的滇西北迪庆藏族自治州,由中甸、维西和德钦(清代和民国时期称阿墩子,隶属维西)三县组成,有藏族十万余人。这里江河纵横、雪峰林立、湖泊棋布、牛羊成群,素有“百国之乡”①和“世界花园之母”②之称。近年来,纷至沓来迪庆高原的国内外众多游客一致认为,这里就是60余年前美国作家希尔顿笔下的人间净土──香格里拉。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资本主义用炮舰撞开了中国的大门。于是,迪庆高原这块圣洁之地,也未能逃脱帝国主义列强的蹂躏。  相似文献   

2.
“香格里拉”:40年的九任州长文·图/江凌培春生第一、二届州长:松谋活佛今天的迪庆也许不会有多少人记得州名的来历了。在藏语中“迪庆”是吉祥如意、和平安宁的意思,这个美好的名字,如同松谋活佛所做的其它工作一样,成为他留给这片土地及其人民的宝贵遗产。19...  相似文献   

3.
云南藏区即迪庆藏族自治州,是除西藏外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地处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区,历史上是西南“茶马古道”的要冲。近年来,迪庆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提出并完善了“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的发展思路,努力提升香格里拉品牌,全力培植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绿色支柱产业,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走可持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地处横断山脉南延部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这里成为中国高山植物最为丰富的区域,堪称“生物资源宝库”和“天然高山花园”。种类繁多的高山花卉如同一匹匹五彩缤纷的藏锦铺展在雪山、草甸和湖泊之间,构成了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笔下那个世外仙境“香格里拉”的奇幻的自然生态景观。 近年来,随着云南省政府提出的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战略的逐步实施,迪庆州花卉产业蓬勃发展,“香格里拉花卉”正逐步成为一个著名的品牌为世人所知。 在迪庆众多的植物资源中,观赏园艺植物异常丰富。世界名花杜鹃、报春、龙胆…  相似文献   

5.
朱玲 《中国藏学》2001,(1):127-128
当云南中甸被一些人视为西方探险者所向往的“香格里拉”之后,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知名度便迅即提高。不少对迪庆高原风土人情的描写虽然大同小异,却也颇得媒体青睐。其实,早在这些新闻和游记之前,就有一些厚重扎实的专著问世,细致周详地刻画了云南藏区的方方面面。王恒杰先生的《迪庆藏族社会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就是其中出色的一本。  相似文献   

6.
牛志男 《中国民族》2007,(10):49-52
戴上雪白的哈达,喝杯醇香的青稞美酒,美丽的藏族姑娘为我们带来香格里拉的第一声问候。 或许是老天的厚爱,前几天还在阴雨绵绵的香格里拉,此时的天空却分外湛蓝,清新的空气使周围的一切显得纯洁自然。从乘上前往香格里拉县城建塘镇的汽车,我的心变得不再平静。沿路木结构的藏族小屋错落在山谷、草甸、河流之间,披着长长绒毛的牦牛,偶尔会使我们的车速放缓。高高的木头支架上,晒满了金黄色的青稞,布满草甸的红红的狼毒花,在高原阳光的照射下犹如一块块精美的地毯……这就是梦中的香格里拉吗? 藏语中,香格里拉常被称作“香巴拉”,意为心中的日月。汉族人将其理解为“世外桃源”。而在西方人眼里,香格里拉无疑成了“伊甸园”。尽管东西方各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在香格里拉,人们却找到了唯一不变的元素——美丽、神奇、梦幻与和谐。  相似文献   

7.
朱玲 《中国藏学》2002,(3):145-147
当云南中甸经考证被确认为是西方探险者向往的“香格里拉”之后,它所在的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知名度便迅即高涨。不少对迪庆高原(青藏高原边缘)风土人情的描写虽然大同小异,却也颇得媒体青睐。其实,早在这些新闻和游记之前,就有一些厚重扎实的专著问世,细致周详地刻画了云南藏区的方方面面。王恒杰先生的《迪庆藏族杜会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北京,11.80元)就是其中出色的一本。 这本书虽然看上去并非鸿篇巨制,却以20万字的篇幅涉及了从石器时代到1949年之前的时间跨  相似文献   

8.
香格里拉     
《中国民族》2008,(11):66-66
“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殊胜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这一段描写出自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1933年出版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香格里拉”(Shangrila)一词,正是由此得来。《不列颠文学家辞典》对希尔顿的作品给予了特别的称赞,“香格里拉”这一奇异名词正是由此诞生。从此,“香格里拉”成为人间乐园和世外桃源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9.
彭秀坤 《民族学刊》2022,13(9):137-143, 167
阿来的《蘑菇圈》以轻灵和凝重两种笔调书写自然生态变化,深入思考民族文化发展问题。小说借助传统和现实自然生态景观的对照书写,讴歌民族传统自然生态中人与自然平等共存关系的美好,借助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相互关联的诗化叙述,礼赞民族传统社会生态中人性温暖的可贵,形象地揭示了搞好自然生态建设的根本是做好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发展。《蘑菇圈》的民族生态文化叙事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社会和文化生态及其关系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对民族和人类未来发展的期待。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与云南藏族的文化适应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郭家骥 《民族研究》2003,12(1):48-57
本文在对云南藏族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自然资源管理机制和婚姻家庭模式等方面 ,阐述了云南藏族对其所处生态环境的文化适应。文章认为 ,文化是一个民族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体系。文化与自然的互动或文化对自然的适应可被称为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对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体系 ,它包括民族文化体系中所有与自然环境发生互动关系的内容 ,主要是这个民族的宇宙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为适应迪庆高原特殊的生态环境 ,云南藏族早在历史上就通过文化调适 ,形成了一整套与自然环境良性互动的生态文化体系。面向未来 ,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中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必将得到复兴 ,其中的古老智慧必将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全球化市场体系相结合 ,成为推动云南藏族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近日,我国著名藏学家王尧撰文评价说:藏族中青年精英学者丹珠昂奔的新著《藏族文化发展史》出版问世,扎扎实实地弥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为中国人自己的民族文化研究堂堂正正地出了一口气”。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庆英也肯定说:“我认为《藏族文化发展史》一书是近年来出版的藏学学术著作中的一部精品,我乐于推荐此书参加优秀图书的评奖”。 那么,《藏族文化发展史》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作者是怎样的一位藏族文化精英?其研究及创作历程如何?就这些问题,本刊记者前不久采访了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立生导师,现任中…  相似文献   

12.
香格里拉如梦也如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中国西部以外的人们 ,西部自古就是一块充满梦幻的土地。比如云南 ,过去有过许多不同的名字 ,从“瘴疠之区”、“蛮荒之地” ,到后来的“动物王国”、“植物王国” ,直至近些年的“彩云之南”、“秘境云南”、“梦幻云南”。这些称呼透出的 ,是不同的人对它的不同估价。同一片土地 ,人不同 ,眼界不同 ,结论当然也就不同。我更喜欢的是“梦幻云南”这个名字。然而 ,西部自身真有梦幻吗 ?当然。如梦如幻的云南 ,孕育、催生着人们的梦幻 ,而梦幻一经点化 ,也可成金。我所知道的“迪庆香格里拉”的故事 ,就是一例。如今 ,由昆明经大理、丽江…  相似文献   

13.
香格里拉考     
大型野外生存活动“走入香格里拉”的前期预备工作正在各种媒体上轮番炒作,“香格里拉”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字越来越频繁地折磨着人们的眼睛和耳朵。香格里拉考“香格里拉”一词最早源于古印度语,即梵语,发音为“sambhala”,“sam”意为和平安静,“bhala”意为真实不变。香格里拉在藏语中的发音基本上和梵语相同,叫“香巴拉”。 香巴拉一词在藏族佛教信徒的心里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和11世纪“时轮”密教传入西藏有关。时轮密教关注宇宙的生成与毁灭的循环及众生轮回转生的循环,有着缜密的天文历法和人体生理…  相似文献   

14.
因为在心里搁了许久许久的万里边境,也为了完成好配合国家民委发起组织的兴边富民行动而开展的“走读边境中国”大型系列报道,近来我一直在阅读、访谈和思考,当然围绕的只有唯一的主题:边境!什么是边境?边境到底意味着什么?边境的历史与现状如何?边境与国家,与民族,与自然,与文化……与我们每一个人,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无疑,这是一些庞杂而深邃的问题,完全不能指靠短短的时间就能够把它们弄明白。这些年,我断断续续地走过绝大部分边境地区。但只是走了。所以,这一次我想带着这些问题再系统地走完全程--“兴边富民行动…  相似文献   

15.
李晓林 《中国民族》2007,(12):31-33
因为在心里搁了许久许久的万里边境,也为了完成好配合国家民委发起组织的“兴边富民行动”而开展的“走读边境中国”大型系列报道,近来我一直在阅读、访谈和思考,当然围绕的只有唯一的主题:边境! 什么是边境?边境到底意味着什么?边境的历史与现状如何?边境与国家、与民族、与自然、与文化、与我们每一个人,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苯教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的基石之一。旺瓦格西·互增珠扎撰写、拉先翻译的《雍仲朱教概述》一书,深。浅出地介绍了苯教文化的源流及其他苯教常识,对于了解和掌握久远的雪域文化自有它的价值,尤其为不能阅读藏文原文的藏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研究线索。因此,我们编辑了其中一部分,以飨读者。1、苯的含义是什么?对“苯”一字有诸多解释,例如:能认知的一切知识,尤其是能听到的有声世界;指出问题的要义;“苯”自有的规律;将谷会众生从苦难中救起;另有歌吟、吟读、重复、叫喊等义。2、“苯教徒”(时利的含义是什么?就…  相似文献   

17.
201由5年7月中旬,笔者随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武陵山生态保护联合会、巴文化研究会及宣恩县部分文化专家组成的考察组,对宣恩县高罗镇古珍州、埃山土司城遗址等土司文化及李白流放地相关传说,巴盐古道“板寮老街”等土家族、苗族民俗旅游资源,麻阳寨、马家寨及清水塘自然山水资源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走访,并就高罗镇政府围绕“高罗镇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命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云南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铸就了少数民族女性作家强烈的自然审美感受,在新时期的小说创作中少数民族女作家们以独特的女性生命体验,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进行了反思,对边地女同胞给予了深切的人文关怀,通过自然、女性的书写,表达了强烈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理想的内心诉求。在文学书写中从民族文化的根系上寻找摆脱生态困境的出路,建构诗意栖居的生态家园。  相似文献   

19.
许鑫 《中国民族》2007,(12):22-30
徜徉在贵州省荔波县茂兰保护区的灵山秀水之间,迷醉于当地少数民族村寨的灿烂文化之中的我,还是不时地感到疑惑:难道环境保护、文化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总是悖论吗?那些为了保护自然生态作出贡献的世居民族,他们在失去自古以来形成的狩猎、采药、砍伐的生产生活方式后,如何解决新一轮的生计问题?还有,他们的文化,怎样在为求生存不得不外出打工的年轻一代中得到传承和延续?如果作为生态主体的人的作用消失了,自然环境的保护意义何在?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喜马拉雅》、《盐程万里》、《色戒》、《旅行者与魔术师》等国外新近有关藏族文化的电影作品为研究对象,结合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分析了藏文化意象在这些电影作品中的“刻板印象”。文章认为,当代藏文化电影作品延续了过去西方白人文化的“香格里拉”印象,在现代文化的“他者”之维上,继续加强了藏文化作为文化另类的形象塑造。这种“刻板印象”的形成,在藏族文化认同方面有双重影响:促进了藏文化的传播,同时又形成了藏文化未来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