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余鹃 《天府新论》2014,(6):155-160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时,危急存亡之际,中国女性自我书写的形式出现了一次文类转换,由早期的自传式小说的创作转变为女性自传创作.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自传的兴起是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相比于自传式小说这种以虚构的形式,在遮遮掩掩之间表达自我的方式,自传无疑为女性作家们提供了一种更好的表达自我的方式.于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女性作家自传创作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2.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起源于辛亥革命前后的留法俭学、旅法华工教育及旅法华人的勤工俭学运动.湘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全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大潮中,始终处在风口浪尖,特别引人注目.本文试图对湘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兴起原因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非传统安全问题兴起的原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现是当前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传统安全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兴起是诸多因素相互推进与综合作用的产物,其中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冷战的结束是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的时代背景;全球性问题的日趋严重和经济因素作用的上升是非传统安全凸显的现实依据;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网络的形成是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的物质基础;“9·11”事件的发生则是非传统安全凸显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4.
五四前后新历史考证学兴起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越 《人文杂志》2003,(6):115-120
五四时期新历史考证学兴起并发展起来。新历史考证学继承了清代考证学的优良传统。在史学摆脱了经学思想和义例的束缚后 ,旨在沟通中西的“科学方法”的提倡 ,辅以“求真”的观念和新史料的支持 ,新历史考证学成为 2 0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5.
盎格鲁-撒克逊晚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为城市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资基础.丹麦战争中,王权为收复失地而采取的各项临时措施广泛的刺激了英国城市的发展,教会此时也以积极的力量出现在早期英国城市的发展舞台上.在这三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英国城市在盎格鲁-撒克逊晚期开始发展壮大,从而缓缓拉开了此后几个世纪自治城市发展历程的序幕.  相似文献   

6.
社团运动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直接产物。随着西方器物伴随着思想文化的东来,中国国内社会分工细化,社会群体分层日益明确是历史的必然。不同群体的利益要求有所不同,必定希望有渠道表达和维护其共同意愿,社团便承担了这一历史使命。不同群体进化出来的新式组织按照新的社会要求进一步走向聚合,不断扩大社会地位与影响,逐渐置喙于地方和国家事务。在国家近代化进程中,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联系的纽带已不再是古典式的血缘、宗法和地缘,近代新式社团已经逐渐取而代之。近代化是一种社会结构性变化,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结构就是经济结构。因此,社会结构的裂变是历史的必然,也为近代社团提供了孕育发展的温床。  相似文献   

7.
对文化的研究,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寻找我国古老而又具深刻影响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审美情趣等等对现代中国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极重要的课题。 建国以来,田于种种原因,文化问题的研究长期遭受冷遇,广义的文化研究被纳入历史学科,狭义的文化探讨被瓜分为很多小块,分别隶属于各门  相似文献   

8.
刘文勇 《理论界》2012,(7):14-16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非政府组织有着膨胀发展之势。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到底是什么动力在不断促进着非政府组织的飞速发展呢?针对此问题,本文对已有文献从社会转型下的国内国际背景、国家和市场以外的社会、以及政府主导下的主动培育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中国非政府组织飞速发展背后的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中,有一支由在华日本人组成的特殊的国际主义队伍,他们几经艰辛和挫折,最终和中国军民并肩战斗,流血牺牲,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反战运动,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克尽了自己的努力,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探讨这一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战俘政策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而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即使中日两国处于交战状态,日本军阀和其它反动势力也…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新闻特写是电视这种新兴媒体借鉴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特点并结合自身优势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报道形式。与方兴未艾的电视深度报道一样,它是一种交叉渗透、重新组合的新闻体裁。虽然电视新闻特写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在各种新闻报道中时有出现。国内新闻中有,国际新闻中也有。(新闻联播)中有,(经济半小时》、(体育新闻)中也有。尤其从1997年香港回归。十五大报道开始,电视新闻特写更是在屏幕上频频出现,以其独特的滋力,与其他报道形式一起,互相配合、相得益彰,为电视新闻节目增添了新的色彩,受到观众的欢迎。为什么电视…  相似文献   

11.
作为政权形式的希特勒纳粹 ,早已被人类的正义力量所埋葬 ,但是 ,作为反动社会思潮和反动政治运动形式的纳粹 ,却始终在战后的 (联邦 )德国阴魂不散。作者对这一现象———新纳粹在德国兴起的原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化发展滞后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城市化”,学界至今未有统一的解释,众说纷经。我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包括两个相向运动的过程:一是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并向成市聚集的过程,二是城市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的过程。“城市化”作为一股世界性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和现代化水平的高低。中国的城市发展有过辉煌的过去,但城市化的发展程度却落后于西方近二百年。本文试图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城市化发展滞后的原因。一、中国封建城市发展及特点的简单回顾城市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不可能一朝一夕…  相似文献   

13.
美国大众文化的兴起与美国工业化的完成和城市化的发展密切相关。20世纪初期社会财富的增加、城市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大众文化市场的形成,使人们开始追求物质商品消费以外的文化商品的消费,从而形成了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4.
战后技术革命兴起之原因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战后兴起的这场技术革命,既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外因上看,它又是在复杂的社会因素促使下开始并深入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谢晓霞 《云梦学刊》2003,24(5):26-30
杂志这一现代传媒在中国兴起和繁荣的原因很值得探讨。近代印刷业的发展是技术基础,近代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知识分子对启蒙武器的寻求是社会基础,西学东渐以及新学的兴起为其做了主体方面的准备,近代都市的发展则为杂志提供了大量的消费者。  相似文献   

16.
<正>公元439年,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了中国北方,结束了五胡十六国长期纷乱局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拓跋族“比匈奴、羯、慕容鲜卑、氐、羌都落后”,为什么能战胜大小割据者而统一北方呢?这是一个颇具历史启迪、有必要加以认真探究的问题.然而,至今尚无专文论及.笔者就此略抒浅见,不当之处,祈望读者指正.淝水战后,前秦政权迅速瓦解,原来在苻坚控制下的各族上层分子,乘机纷纷建立起割据政权.386年,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珪,也于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即代王位,重建代国.不久建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北魏初期,不仅国土狭小、势单力薄,而且内部很不稳定,外部一些邻国也不断袭扰,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军事形势和政治形势.但是,淝水战后北方相继出现的12个割据政权,经过50多年的角逐,最后的胜利者却是进入中原最晚、文化最落后的鲜卑拓跋族,最终由北魏战胜了大小割据者而统一了北方.究其原因,大致可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中日甲午战争的刺激,揭开了近代中国学生留学日本的序幕。经费省,距华近,文字易通晓,国情相近易仿行等有利条件,使留学日本成为清政府一种国策。传统价值观的转变与晚清新政的实施,则是形成留日热潮的根本原因。此外,日本政策方面的影响,从事反清活动的革命党人流亡日本,也都对促使留日热潮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人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完整体系,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璀璨的过程.文人山水画的作者取材于山水自然景色,藉以抒发个人"性灵"之情感.他们标举"士气"、"逸品",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注重文学修养,追求对画中意境的表达以及对水墨、写意等技法的不断完善.数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画家将自己深刻的生命体验融于笔墨之中,创造出了风格独特的文人山水画.  相似文献   

19.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写生董传芳中国山水画向来看重传统功底,也就是崇尚笔墨的技巧。技巧从何而来,当然源于师从高手,临摹名家。但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仅仅依靠临摹名家所掌握的笔墨技巧是不能够表现出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来的。主要的途径,正像宋代画家范宽所说“与其...  相似文献   

20.
依据古代中国的哲理,完美的“大同世界”是一个没有纷争和诉讼的世界。因此,很早以来,最大限度地减少以至消除诉讼,成了中国传统社会所追求的伟大理想之一。现今历史地来看,这个理想虽未完全实现,但依它的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以及和它以外的世界相比,努力的成绩还是十分显著的,“少讼”的目标实已达到。不过,这种为道德理想而努力的手段并非都是道德的。本文试就这个问题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