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003年3月20日爆发的伊拉克战争中,美与法德在对伊拉克问题上的立场不同,双方关系跌宕变化。盟友虽不致反目,但变化必然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这是美与法德在安全观、战略理念和国家利益等方面的分歧等深层次的原因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与欧盟最近发生一系列纠纷.其原因是双方战略目标有所不同、国家利益发生碰撞和价值观念存在差异.但俄欧双方具有广泛共同利益,彼此不会因此闹僵.如经谈判达成协议,在闯过难关之后,俄欧双方的"伙伴合作"关系有可能登上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3.
安全观的发展变化同安全理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国政府的安全观从旧的具有"冷战思维"的安全观转变到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内容的"新安全观"。美国政府的安全观也从单一的以军事联盟保卫本国的"绝对安全"转变到以军事联盟为主,以地区安全合作为辅的安全观。中美两国的国家安全观有着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对中美相互对外政策的制定有着直接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北约的成立出发,简要考察了冷战中的美欧关系和大西洋联盟的形成。在冷战中,北约自始至终都控制在美国的手中,是美国以欧洲为中心,遏制苏联的全球战略的利器,西欧虽然也曾试图改变大西洋联盟中的主从关系,但效果并不明显,然而,这却在大西洋联盟建立之初,就种下了美国与西欧不和的种子。  相似文献   

5.
1979-1980年是美台关系经历磨合和调整的时期,也是美台“准联盟”关系最终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美台“准联盟”关系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多重三角关系的影响,包括美国行政部门、立法部门和台湾当局组成的三角关系,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组成的三角关系,以及美国、中国和苏联组成的战略大三角关系。在“零和游戏”的作用下,上述各支力量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和斗争,最终达成一组临时的平衡。这组,临时平衡中既有安全对抗关系,也有安全合作美系。美台“准联盟”关系则是各支力量相互牵制、相互妥协的结果。美台“准联盟”关系是安全合作的一个“怪胎”,是美国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是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三方安全困境的根源,也是西太平洋地区安全与稳定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6.
当前围绕“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讨论方兴未艾,然而人们在关注“传统安全观”因遭遇“非传统安全观”挑战,而面临“困惑”,在谈论“传统安全观”的缺陷的同时,却忽视了“非传统安全观”本身在安全主体、安全领域以及如何界定安全概念等方面所面临的困惑。如果这些困惑得不到解答,将使安全问题的研究陷入困境。因此必须准确界定安全的概念,并研究安全的构成要件,并以此为依据对“非传统安全”问题做具体分析,以便能够正视新的时代条件下人类生存环境所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又不至于无限扩大安全领域,以至使自己陷于无中生有的恐惧之中。  相似文献   

7.
伊拉克问题引发了德美关系危机,双方矛盾集中在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域。德美关系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冷战后德美双方在外交利益和外交战略等方面的差异。当前德美两国正经历双边关系的一次实质性调整和定位过程,对欧盟建设和大国关系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英 《理论界》2003,(2):56-57
国家安全观念是指对国家安全问题所持有的看法、态度和观点,是国家安全利益、安全关系和安全活动的观念体现,是制定国家安全战略的思想先导。冷战结束以后,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导致国际安全观的内涵拓展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全方位的、综合性的、动态的新国家安  相似文献   

9.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不仅将各国的经济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还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的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从而使传统国家安全观的结构体系面临着新的冲击与挑战。从根本上看,主要呈现出以下重大变化:一是安全威胁复杂化,以多元主体为对象;二是安全内涵综合化,以经济安全为核心;三是安全机制多样化,以合作安全为主导。这种变化趋势,将是21世纪整个国际安全向着新的目标转型的显著征兆。  相似文献   

10.
冷战之后的美欧关系将如何发展?怎样理解美欧关系中存在的竞争与合作行为?本文从考察20世纪美国对欧洲政策中存在的两个连续性特点出发,分析了冷战后美国对欧洲在经济一体化和政治联合方面持续的努力可能产生的反应,从而试图在学理上揭示美欧关系由于双方政策原则的分岐而面临的深层次矛盾。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中国易学史上颇为重要的学术命题"先后天学说"为例,从儒道互动的角度,揭示这一学说在学术史上的影响.全文先论"先后天学说"源于儒家经典<周易>的<文言传>,以及与道家"道法自然"思想的密切契合;次述"先后天学说"在发展过程中学术义蕴的衍扩,尤其注意揭示宋代"先后天方位"说所体现的儒道思想融通互动的学术特色;最后阐明"先后天学说"之"体"盖源于<文言传>,其"用"着重展露于宋人的"先后天方位"之说,并指出"先后天学说"的本质,是以超越时空的博大思维理念,考察宇宙、大自然、人类社会的化生之道,此间穿插着儒家以有为本而有无相生的互补精神,与道家以无为本而无所不为的超脱宗旨.综此三端,得出本文的结论:中国易学史上出现的"先后天学说",是儒道思想互动的至为典型之例.文中评述"道法自然"的哲理取向,揭明宋代学术界潜藏着"儒道互动"的人文精神,比照"先后天方位"互转禅代的哲学内涵等,皆属作者较为精到的学术创获.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 ,不仅国家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 ,而且各地区也加大发展科技的力度 ,科技城建设就是一种方式。本文以我国省级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二维聚类分析基础上 ,对我国省区科技的总体状况进行了描述 ,并分别从全国和省区两个层次分析了科技的区域集聚现象 ;还对比了安徽省各地级市的科技分布状况 ,并分析了其成因 ;在概括区域科技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后 ,就合肥科技城的建设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美的教育可以起到开发智力、道德感化、人生导向等作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善于运用美的教育,创造美的环境、展现美的人格、追求美的方法,对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会展教育与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会展高等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可谓如火如荼,但是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任重而道远.通过总结会展教学与实践工作,我们梳理中国会展教育与实践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特征,指出中国会展教育与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而努力为中国会展教育与实践的科学发展进言献计.  相似文献   

15.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流派、范式及中国的组合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是国民经济管理的顶层设计。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各国家和地区在客观上形成的各种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及诸多学术流派,可梳理归纳为均衡和非均衡两种战略范式。从实际经历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始终奉行一种发展战略并以一贯之并非明智之举,也鲜有成功的;相反,依照国家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采取适合该阶段的战略往往成效显著。就中国而言,过早放弃非均衡发展战略范式并不明智,尽管这一战略实实在在引发了诸多弊端,在国际均衡发展范式压力下显得与世界发展格局格格不入,另一方面还在侵蚀非均衡发展战略推行带来的成果。这意味着,中国不能简单地放弃一种发展战略范式又简单地选择另一种发展战略范式,而是应该选择一组发展战略范式集合,利用这种发展战略范式的组合实现最佳发展战略成效。  相似文献   

16.
自远古时代起,海南岛就一直受到我国华南地区和东南亚地区远古文化的影响,尤其壮侗语和南岛语等在海南岛的相遇,奠定了黎族形成的基础。由此决定了黎族历史文化形成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决定了黎族历史文化既体现百越族文化传承的特点,又体现在海南岛这个地理环境条件和历史发展背景下形成的独特特点。  相似文献   

17.
自然与必然是贯穿戴震哲学体系全部内容的两个范畴。戴氏以自然而然和自由自在规定自然,以"至当不易之则"规定必然,以"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规定自然与必然的关系,进而将物的生长及人的成己均视为一个自然→"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的循环发展历程,倡导了一种理与欲、德与福、价值与事实相统一的、活泼充实的、直面生活的伦理。从而恢复了在宋明理学那里遗失的先秦儒学的原初精神。  相似文献   

18.
从2004年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走过了快速发展的历程,取得了“三个前所未有”和“四个基本确定”的成就。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和教师强力推动、学科基础建设和学科支撑的互动、教学改革的合力是成功经验,但还有很多要做:面对课程教学本身、媒体舆论环境影响、社会现实挑战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学科课程建设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在国家严格的督察下,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学科创新,增强和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以实现该课程设置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9.
郭景华 《兰州学刊》2007,(10):181-184
通过对陶渊明家庭人伦关系的考察,充分揭示以往陶渊明研究中那些习焉不察的情感世界:陶渊明的孤独同其缺乏异性的精神支持有相当关系.陶渊明诗中对古代列女的钦慕显示了他对女性价值的肯定.  相似文献   

20.
"科学"和"技术"的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据诸多学者考证和众多辞书记载,英语和法语中的science(科学)源于拉丁语scientia一词,而science是在14世纪进入英语词汇的,其词义几经进化才达到近代的科学的含义.关于science一词的源流,麦克莫里斯的研究十分详尽,他既介绍了各家的探讨,也阐明了自己的见解.他表明,scientia虽然与等价词episteme(认识)有关,但它具有普适知识的含义,而哲学则把普适知识看做是它的本分.在17世纪科学革命前,科学被视为scientia,即它只是以世界为中心的哲学关注的一部分.在科学革命后,它变成主动的活动,变成科学.哲学的、方法论的和语义学的论据支持早期科学的这种特征,这从亚里士多德延伸到13世纪,此时在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的著作中首次出现关于科学的独立的观点.在这里,已经可以瞥见scientia意义的变化,直到17世纪这种变化才得到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