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南京国民政府乡村制度变革:政治结构及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京国民政府乡村制度变革使国家权力自上而下逐步深入乡村社会 ,在制度结构、权力结构和人事结构等方面引起了社会的变迁。从乡村政治现代化的角度来看 ,南京国民政府的乡村制度变革只是一个过渡。从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来看 ,在这个过渡时期形成了乡村政治的一对基本矛盾 :政治权力结构与社会阶层结构之间不吻合的矛盾。这种结构上的矛盾导致了功能上的异化和士绅规避主流政治、新旧力量扌干格、农民对政治参与表现消极甚至敌视等一系列问题 ,使国家和基层社会的关系处于恶性发展之中。可以说 ,南京国民政府的村制变革给乡村政治带来了新变化 ,但没有带来新出路  相似文献   

2.
军队私人化是晚清勇营不同于经制军队的显著特点之一,它的出现和发展与晚清政治的演变息息相关。作为晚清勇营的一支重要武装,淮军本身比较深刻地体现并发展了这个特点。与清朝的经制军队相比,淮军的军队私人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兵将自招制度和兵饷自筹制度。  相似文献   

3.
鞠北平 《理论界》2008,24(6):126-127
晚清时期,由于考试内容缺陷与外敌的入侵,武举制度已经不能胜任其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它对外不能抵御外敌入侵,对内不能维持社会秩序,甚至成为社会的对立面。随着湘军淮军的编练和军事学堂的开办,替代了武举制度的功能被替代,最终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4.
徐寿、徐建寅是晚清著名的科学家,以往对其政治思想的研究重视不够,作者认为徐寿、徐建寅的政治思想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儒家传统、晚清之际中国思想界经世致用思想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西方议会制度的影响,徐寿、徐建寅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经邦济世的治学宗旨,初步认识到制度变革的必要性,初步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概念,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晚清以来,各种政治势力为了加强对乡村的社会控制和资源掠夺,纷纷在乡村进行政权建设,将国家权力轨道铺设到乡村。国家权力的下沉没有完全动摇地方绅士的权威,血缘、地缘、礼教、族规在乡村中依然占有突出地位。但是,由于各种政治力量对乡村的渗透方式和治理策略不同,中国乡村政治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地区,还是呈现出阶段性和区域性特征。而这些特征在总体上表现为国家权力加速向乡村渗透,乡村传统权威在国家权力的挤压下,逐渐呈现出衰落的迹象。本文从晚清、民国和革命根据地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了乡村政治文化变迁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国家政权建设"与中国乡村政治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的乡村社会可以划分为传统时期、晚清民国时期、人民公社时期和乡政村治时期四个阶段。运用“国家政权建设”这一理论框架分别对这四个阶段的中国乡村社会进行分析,可以透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乡村政治的特点和发展的轨迹,从而为了解中国乡村政治的真实面貌提供一个学理层面的窗口。  相似文献   

7.
“国家政权建设”和“国家——社会”二元理论是近年来对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研究的两大视角,晚清时期的乡村动荡、民国时期国家政权嵌入的初步尝试、共产党政权下乡村社会的“国家权力化”努力是近代乡村社会研究的主要内容.多学科知识的广泛应用也促使了众多新成果的问世,其中华北、江南、华南的区域性研究最为深入.但社会实践与制度构建的背离、历史人类学的微观研究与政治社会学的宏观研究的疏离、乡村社会物理机制的研究与乡土人群群体意识研究的脱节,也是近代乡村社会研究的疏漏.  相似文献   

8.
略论民国乡村自治的社会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国家以实现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为目标的乡村自治制度在实际运作中扭曲变形,始终没有达到制度理想。虽然这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的国家政治行为有关,但也与乡村社会本身的诸多因素密不可分。对这些因素加以分析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的认识,也对目前大力推进的村民自治具有某种启迪意义。 一、封建的乡村经济形态与政治结构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乡村自治制度的运作首先受到乡村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 民国时期,地主制经济是乡村社会经济的基本形态,地主是主要的乡村土地所有者。据统计,1925…  相似文献   

9.
百年中国乡村社会教化历经晚清的族长外控、民国的乡绅内化、新中国成立30年的村官外钳、改革开放30年的村民自律之后,目前呈现主体无明显承载性、内容多元分离性、功能相对削弱乃至丧失性等特征,为使乡村社会教化与乡村学校教学、家庭教养同质同构,当务之急应明确教化主体、提供教化场所、组织教化活动。  相似文献   

10.
晚清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之一。为加强晚清史学科建设,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政治史研究室邀请部分在京学者参加了“晚清国家与社会”学术论坛。与会者就晚清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演变、特点,以及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现状、趋势和如何促进晚清政治史、社会史以及两者的结合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人的研讨。  相似文献   

11.
科举考试在晚清走向衰亡,是晚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剧变的必然结果.本文以晚清科考条例<钦定科场条例>为研究对象,探讨晚清科举考试的法律特征,为研究晚清科举考试的衰亡与晚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剧变的关系打下基础,亦可为当今的考试立法与改革提供历史智慧.  相似文献   

12.
武术是以拳术技击为主要特征的中华国粹,在晚清,于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诸多拳种与流派。它的兴盛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由于内忧外患而引起的社会动荡不安,使人们不得不谋求自卫和互卫,纷纷练拳习武。一些社会团体和组织也比较注重吸收武术文化。民间习武者素重武德,推崇忠勇义气。在民族危难深重的晚清社会,奋勇投身抗击侵略、改造社会等斗争,以武术来捍卫国家民族利益,成为晚清民间武术的主流。  相似文献   

13.
孙海泉 《河北学刊》2004,24(6):171-176
雍正时期开始的以摊丁入地为主要内容的赋役制度改革 ,带来了地方基层组织的变革。清朝政府逐步放弃了依靠里甲体系管理乡村的做法 ,里甲组织逐步被保甲组织所取代。这种变化的本质意义在于 ,国家权力渗入乡村社会。清代中期以后 ,乡—村结构构成了地方基层的主要组织形式 ,村庄尤其成为国家管理农村基层社会的基本单位 ,国家政权透过乡村职役掌控村庄和农户  相似文献   

14.
晚清吏治腐败全面恶性发展,渗入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并呈现出"末世"的疯狂情结。它对晚清时期的一些重大事件如禁烟斗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清末新政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危害。晚清吏治腐败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体制及其衍生出的特权制度。  相似文献   

15.
曾琦 《学术论坛》2005,16(11):147-151
自1840年中国被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大门以后,清王朝就进入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至1912年这个王朝结束,晚清社会都是在动荡中渡过,动荡的社会伴随着动荡的朝局一同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1894年的甲午战争对晚清的社会和政治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战后清流势力的重新崛起、帝后分歧突出、淮系失势、新兴势力出现等变化,给晚清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崔春 《江汉论坛》2012,(5):72-75
传统中国对乡村的治理是通过地方乡绅实现的。晚清以降,随着士绅的分化与消失,乡村政权式微,而国民党的政党下乡以失败告终。共产党通过组织建设、政治动员、革命与改造等方式实现了政党下乡的成功。但改革开放后,乡村政治出现了"内卷化"困境,许多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日益蜕变为"赢利型经纪"。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时期,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应充分尊重基层民主发展的现实,切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体制改革,坚决而适度地矫正和去除行政化倾向,通过吸纳"乡土精英",动员和组织"新乡绅"力量,使党的意志真正被乡村社会和群众所接受,实现"政党下乡"到"政党在乡"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晚清至民国时期,地方军事化、清末新政以及议会选举等一系列政治变革,不仅导致中国社会传统政治体制发生结构性的变化,且引发了地方社会权力体系的不断重组,先后出现了团练局、同姓联宗、“同盟会”等乡村联盟.这些不同形式的乡村联盟,在士绅、知识分子、商人、律师、家族等各种社会力量的运作下,逐渐成为地方社会中新的权力中心,对地方社会的政治格局及其演变趋势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任莉莉 《兰州学刊》2007,(9):180-181
晚清时期,社会经济关系、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带来了传统绅士阶层的剧烈变动,标志着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重要历史变迁.文章着重阐述了晚清绅士阶层的分化与流向的主要表现、特点、影响和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杨念群 《中州学刊》2001,(3):138-142
"青苗会"在清末民初曾经是华北地区农村基层社会的主要组织,以往学术界对"青苗会"的研究主要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青苗会"组织已从单纯的"看青"功能演化为地方自治机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青苗会"传统功能的变化标志着村庄体系的衰落.本文认为,晚清以后的"青苗会"具有一种双面性的功能,一方面,它日益成为国家在基层实施新政的工具和手段;另一方面,除了其日益增加的行政职能外,仍保留着乡村秩序协调和保护人的角色,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影响和支配着乡村民众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公约、公局是晚清广东普遍存在的乡村士绅权力机构,前人对其由来与演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利用方志、档案、时人记述等资料,指出这类组织最早出现于顺德县,然后逐步在广州府各县设立,经历洪兵起事,在官府倡导下成为普遍存在的乡村基层权力机构。本文重点关注广州府六大县,希望通过探讨这些机构的产生演变过程,加深了解晚清,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乡村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