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下,弘扬、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热议不断升温,说明人们对传统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重视了:也说明,中华民族除了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以外,还必须有与之相称的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软实力"的必要匹配.  相似文献   

2.
论孙中山和毛泽东文化观的趋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中山和毛泽东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前后相继的领袖人物,尽管各自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但在对近代以来争论不休的中西文化问题上,却有着大体相同的认识.探讨孙中山和毛泽东文化观的趋同性,进而说明毛泽东对孙中山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问题.一、传统文化观的趋同性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孙中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他的论著和演说中,他经常称赞中国是‘地球上最老景文明的民族”,是很有创造能力的民族,有很好的文化,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民国成立以…  相似文献   

3.
古籍整理、古文今译近年来蔚然成风.到书店或各种图书展销会去走一走,可以看到此类书籍颇为走俏.这一方面说明渊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仍然具有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广大读者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正在提高,二者结合在一起,遂支撑起了传统国学在图书市场上的半壁江山.然而,明眼人不难看出繁盛表象下的种种隐忧:一是众多出版社一味追求“大文化,俗形式”的出版效应,瞄准古籍,反复炒作,重复出版,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二是所出书良莠不齐,有不少粗制滥造,甚至辗转抄袭之作,令读者大倒胃口,三是避难就易,驾轻就熟,热衷…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作了阐述,认为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包含古代、近代、现代民族传统文化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而每一个历史时期,民 族传统文化均有自身的特色。并从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兼容性、继承性和自我保护性 等重要特性阐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和不断发展的历史缘由。进而以广东在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的具体事例说明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在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的作用,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严肃而深奥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的事业机构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它曾对发展我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这种传统的机构体系、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弊端越来越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我在《中国传统文化对物质—自然系统的封闭性》中曾经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封闭性的最根本标志是它越来越加强了对物质—自然系统的封闭性,这同时也是它越来越加强了对其它文化系统的封闭性的根本原因。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中国传统文化与其它文化系统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体,在少量的意义上,也是中外文化(包括中西文化)的融合体。但在多种文化的融合中,情况又有很大变化。在春秋战国以前,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继承、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给予了深刻透辟的论述,并科学地借鉴和运用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说明和解决现实实践问题。认真学习他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评价,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民族传统,进一步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正气,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颇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当代青年实施传统教育的主要原则有三:1.传统教育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相结合.2.扎根于传统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相结合.3.坚持“大传统”教育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对当代青年进行传统教育的有效方法有四:1.寓传统教育于社会文化建设之中.2.寓传统教育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3.寓传统教育于大型群众性的教育活动之中.4.寓传统教育于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现代社会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既阐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撞,又分析了现代思想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继承,说明我们应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宋元时期,流行于民间的文化风尚(尤其以民间信仰最为典型)所涵摄的思想内涵与士大夫阶层通常用以作为思想载体的儒家五经及其注疏和义理阐释之间所存在的巨大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随时代迁移,民间信仰中所崇拜的神祗越来越多,但为人们所主要崇奉的神祗却日益集中。本文通过对妈祖、关羽、门神、土地与城隍几种神灵崇拜的考察,藉以说明作为精英文化的“大传统”与作为通俗文化“小传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交通和相互独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哲学负有为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的责任。我们的哲学不能不关心重视我国民族文化的历史和现实,不能不就文化的传统和走向问题做必要的理论批判。特别是在“传统文化热”已成为潮流的今天,更需要对它有哲学深度的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12.
罗瑜 《家庭科技》2010,(6):47-48
如今,离婚率越来越高,而离婚后如何处置、分割财产的纠纷也越来越多。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许多人婚前就在考虑财产这个敏感的话题,更有人在婚前进行了财产公证。但婚前财产公证并不符合中国的文化和传统,即便是年轻人,也有很多无法接受这种方式.不少曾经恩爱的恋人还因此而分手。那么,除了婚前财产公证,还有什么方式可以既不伤情面。又能维护自己的婚前财产呢?这里介绍三种不伤和气处置婚前财产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和人生智慧,它是以人为中心,基于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探寻和追求,旨在说明人应当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以及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为鲜明和突出的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惟有经过调整,即批判旧义、发掘新意以后与新生的文化因素和社会环境相结合而被传承下来,并发展为新的文化传统,才能建构起中国现代社会崭新的人文价值观体系。  相似文献   

14.
对话与互补──中国文化建设应走的路童庆炳中国现代的经济发展对文化重建的呼唤,已越来越迫切.但是我们应该走什么路呢?完全回到传统,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全面拥抱百方.这也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我们的选择是站在本土文化的立场上与百方的文化进行对...  相似文献   

15.
论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五四”以来以至近年来的文化讨论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的时代性的方面,注重阐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另一种意见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的方面,重在说明保存传统文化亦即保存民族特性的必要性。前者(不是全部)固然有忽视文化的民族性的偏颇,在理论上也确实对此问题探讨不够;而后者对文化的民族性亦缺乏明晰的疏义界说,甚至把传统文化的落后的时代性也当作民族性来宣扬。鉴于此种情形,对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从理论上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予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相互关系作出具体的分析,就是十分迫切而必要的了。  相似文献   

16.
汨罗悼祭类韵文中的楚辞体语气助词“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云晚 《云梦学刊》2012,33(3):39-43
“兮”是《楚辞》用得最普遍最有规则的虚词。从《楚辞》到当下汨罗的悼祭类韵文,“兮”的句法位置由位于上小句末、下小句末、句中三类演变到只能位于下小句末和句中两类,分布越来越不规则,语法意义越来越单一,正处于不断萎缩乃至消亡状态中。汨罗悼祭类韵文的“兮”是地域传统民俗文化的“镜子”.是珍贵的语言化石,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冬晓 《兰州学刊》2011,(12):166-169
《玉台新咏》的选诗标准体现了齐梁时代重视诗歌抒情、审美、娱乐功能的倾向,这与中国文化传统中重视诗歌政教功能的思想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说明六朝时代有了审美自觉的思想以及较为成熟的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1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这足以说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而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以格局定高下、以文化论输赢的发展趋势。以文化强市,当是提升城市品位和文化软实力、提高全民素质、全面构建和谐幸福社会、促进城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在促进或制约市场经济发展的诸社会因素中,信任的作用格外重要。信任的强度和结构从根本上决定着不同民族经济绩效的差异并制约着经济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选择。东方和西方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因而也从各自的文化传统中承接了不同的信任结构。这里借用帕森斯和希尔斯(T.Parsons and E.Shils)提出的“特殊主义”(Particularism)与“普遍主义”(Universialism)这对概念来说明信任结构的差别如何导致不同的经济绩效。  相似文献   

20.
由上海大学、上海社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儒学面向当代和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9月23至26日在上海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出席了会议.集中研讨了以下五方面的内容。一、中国当代社会与文化转型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的关系.是当今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学者们试图从历史和现状中,寻求经验、教训和规律,以便更好地理解社会整体与文化领域之间的关联。在论及文化转型时,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不能轻忽传统文化。但对传统文化在形成中的中国现代文化内的地位与作用,有不同的见解。一种观点认为.要以传统文化为立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