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研究运用RT-PCR技术,首次从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肌肉组织总RNA中成功克隆了RPS24(Ribosomal Protein S24)基因的表达序列,并对其进行了测序及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大熊猫RPS 24基因的表达序列全长为431bp,开放阅读框(ORF)为399bp,编码132个氨基酸的蛋白质,该蛋白的分子量为15.3251kD,pI为10.92,含有7种类型共14个功能位点:即1个N-糖基化位点、2个cAMP和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6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1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3个N-酰基化位点、1个酰胺化位点及1个RPS 24e sig-nature.进一步分析发现,大熊猫RPS 24基因与已报道的人、牛、苏门答腊猩猩、褐家鼠和小家鼠5个哺乳动物物种的表达序列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具有很高的相似性:编码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4.1%、92.4%、94.7%、89.9%和90.4%;与人RPS 24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48%,其余均为99.24%. 相似文献
2.
张弢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5)
PGIP是一种特异性结合和抑制真菌内切PG活性的细胞壁结合蛋白,在植物分子抗病育种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甘蓝PGIP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将为进一步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抗病甘蓝新品种奠定基础.本研究通过同源序列克隆法,根据GenBank已登录的青花菜BoPGIP1(Accession:JF325875)基因全长序列设计基因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扩增技术从甘蓝中克隆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预测.将获得的PGIP基因命名为BoPGIP.该基因DNA全长为1065bp,包含1个内含子和2个外显子.外显子全长975 bp,编码342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6.2 kD,等电点是6.26.该基因属于PGIP基因家族,具有典型的LRR结构域;功能位点分析显示编码蛋白序列中包括4个N-糖基化位点(65~68,106~109,130~133,254~257),1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189~191),5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73~76,78~81,151~154,182~185,304~307)和4个N-豆蔻酰化位点(157~162,188~193,236~241,273~278);N末端具有一明显跨膜区域和一个典型信号肽序列;二级结构中包含31.79%helix,13.89sheet和54.32%loop,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通过对所克隆的甘蓝BoPGIP基因分析可知,该基因属于PGIP基因家族的新成员,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为进一步验证甘蓝BoPGIP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半夏属植物凝集素同其他天南星科植物凝集素一样,有3个甘露糖专一结合位点,且具显著的抗虫性.本研究根据已知掌叶半夏凝集素基因表达序列的相关信息设计引物,采用RT-PCR方法,分别从滴水珠、石蜘蛛、盾叶半夏、掌叶半夏、三叶半夏中克隆出长约530bp的凝集素基因片段.使用Genesean软件、ORF finder软件、Ex2PASy Proteomics Server软件对5个凝集素基因片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克隆出的滴水珠、石蜘蛛、盾叶半夏、掌叶半夏、三叶半夏凝集素基因片段分别编码107、171、170、170、170个氨基酸,在它们所编码的肽链中,都具有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和N-糖基化位点三类不同的功能位点.但由于编码序列碱基的突变,引起肽链中的氨基酸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这五种植株的凝集素基因存在较高的多态性以及存在功能位点的差异.其凝集素基因多态性及功能位点的差异对凝集素功能的影响需进一步分析.本实验为克隆五种植物凝集素基因的表达序列与结构基因以及深入研究半夏属凝集素的功能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小相岭山系大熊猫种群生存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相岭山系现存大熊猫约34只,数量稀少,且受到人为活动干扰强度较大,基因交流困难,整个种群处于濒危境地.本文运用VORTEX模型对该山系未来100 a内大熊猫种群动态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尽管从年龄结构上看小相岭山系大熊猫属于稳定型种群,但在考虑竹子开花和森林火灾的情况下,其近亲繁殖系数将在90 a后达到1.0,该种群将于80 a后灭绝.因此,对该地大熊猫采取更为有效的保护措施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胡锦矗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1(1)
据近年来调查,大熊猫的种群数量,以岷山和邛崃山最多,各约有300余只;秦岭约有200余只;凉山约有100余只;大小相岭不足40只,总数约1 000只.它们对栖息地生境的选择,各山系有共性,也有差异,但它们总是选择既能降低能量的消耗,又能获得营养价值较高的能量净收益.应用DNA指纹技术,对大熊猫遗传多样性的研究,5个山系由高至低顺序为:邛崃山-岷山-秦岭-凉山-相岭.应用种群生存力分析的一些原理和方法,借助漩涡模型,在不考虑灾变和近亲抑制的理想状态下,各山系大熊猫种群呈稳中有降的趋势,相岭可能在近半个世纪,有绝灭的危险.目前大熊猫栖息工程已启动 ,保护区已增至29个,80%的栖息地已受到保护,随着天然林停止采伐,植树造林扩大栖息地,建立绿色"走廊",减少人为干扰,控制灾害性因素,减缓下降趋势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大熊猫是我国特产的珍稀濒危动物,早在3 000多年前的古籍中就有记载.1869年由戴维(A.David)订为新种发表后,开始从形态学、动物地理学、生态学、生物化学、细胞及遗传学、繁殖和兽医学、应用技术学等现代学科对大熊猫进行了多学科研究,截至2001年(部分刊物至2002年8月),有关大熊猫研究已发表的论文达1 450篇,出版的专著与论文集约30余部,将这些论文和专著按其主要内容与学科综述成本文.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四只大熊猫的消化管、心、肝、脾、肺和肾经8%~10%的甲醛溶液固定后,分别测定了消化管的长度和内径,以及五种器官的重量,并与肉食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大熊猫的消化管和五种主要器官的数值除心和肾相对重量低于肉食兽外,其余器官基本与肉食兽一致。心脏重量减轻可能与大熊猫活动较弱有直接关系;而肾脏重量显著低于肉食兽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大相岭大熊猫现仅有荥河与瓦屋山两个种群,彼此隔离,数量稀少,处于极度濒危境地.本文运用VORTEX模型对大相岭大熊猫未来动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没有近亲繁殖、灾害等的影响下,种群决定性增长率r>0,显示种群有增长的潜在趋势.但由于统计随机性及环境波动等影响,大相岭大熊猫种群平均统计增长率r<0,种群将逐渐走向灭绝.荥河种群和瓦屋山种群的平均绝灭时间分别为48 a和33 a.竹子开花、近亲繁殖等均对种群有明显影响.为保护该地大熊猫,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圈养大熊猫的活动节律、活动量、食欲、叫声、遗留气味标志,蹭阴频率和方式的变化;雌体独自抬尾出现的时间和频率、阴阜膨肿度和颜色、阴道角化细胞百分比的变化;雌雄个体相互影响和引诱等行为方面,探索大熊猫行为与发情高潮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根据饲养大熊猫和野生大熊猫咩叫声的记录分析,认为随着大熊猫表达感情强度的不同,咩叫声有长有短,基音区和泛音匪频率、强度及颤抖节奏缓急有差异,井伴有唧唧声出现.通过对大熊猫咩叫声的结构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意义讨论,有助于掌握大熊猫的发情高潮. 相似文献
11.
采用时间取样法对成都大雄猫繁育基地的10只圈养大雄猫的刻板行为进行了观察.大熊猫成体和亚成体的刻板行为差异明显,刻板行为的发生频率与性别无关,不同时间段刻板行为发生的频率差异大.结合观察结果,对大熊猫刻板行为的原因作了分析,并提出了减小刻板行为负面影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血糖水平与IL-6和TNF-α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35例初诊T2DM患者27例血糖控制良好(HbA1c〈7%)T2DM患者及20例糖耐量正常的健康对照者的IL-6和TNF-α水平,同时监测空腹血糖(FPG)、胰岛素、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体重指数(BMI)等。结果初诊T2DM组血清胰岛素、各炎症因子及血糖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血糖控制良好T2DM组TNF-α和IL-6浓度与健康对照组无差异。相关分析显示IL-6和TNF-α与性别、BMI和空腹胰岛素等均不相关,但与空腹血糖(r=0.38,P=0.03)呈显著正相关,与总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r=-0.19,P=0.04)。结论人类空腹血清IL-6和TNF-α水平在T2DM病人中明显升高,其与血糖浓度有关,与肥胖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参照Kajiwara等人获得的β-胡萝卜素酮化酶cDNA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技术扩增雨生红球藻的β-胡萝卜素酮化酶cDNA的完整编码片段并进行了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得cDNA序列与Kaji-wara等人报道序列具有96.4%的相似性,蛋白序列具有98.3%的相似性,说明所获得的cDNA序列确为β-胡萝卜素酮化酶的cDNA序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活性氧与白细胞介素-6(IL-6)的相关性,进一步阐明活性氧与骨质疏松症的内在联系。方法本研究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绝经后妇女,测定其骨密度(BMD),根据骨密度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及正常组各30例。检测各组研究对象的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IL-6,比较各组之间的MDA、SOD及IL-6的不同并分析MDA、SOD与IL-6的相关性。结果MDA与IL-6呈显著正相关(r=0.485,P<0.01),而SOD与IL-6呈显著负相关(r=-0.639,P<0.01);骨质疏松组的MDA较骨量减少组及正常组升高而SOD含量降低(P<0.01);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的IL-6较正常组升高(P<0.01),骨质疏松组的IL-6亦较骨量减少组升高(P<0.05)。结论活性氧能促进IL-6的分泌,活性氧可能参与和促进了骨质疏松症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IL-13在哮喘患儿血清中的表达及槐杞黄对于哮喘大鼠IL-13表达的可能影响及与布地奈德的共同作用?方法:选择 10例哮喘缓解期儿童 (哮喘组)及10例健康儿童 (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两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测试两组儿童初诊时肺功能,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两组儿童血清 IL-13的水平?取50只4~6周龄的健康雄性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布地奈德组?槐杞黄组?布地奈德联合槐杞黄组?用卵清白蛋白(ovalbumin,OVA)致敏及激发共持续6周,建立哮喘模型?通过HE染色观察肺部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应用ELISA检测及比较各组大鼠之间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及血清中IL-13浓度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儿童比较,哮喘组儿童初诊时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百分比及呼气峰流速占预测值百分比均升高,血清IL-13水平升高(P < 0.05)?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模型组气道周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柱状细胞增生?气管壁增厚;对照组则无上述表现;相比模型组,布地奈德组?槐杞黄组?布地奈德联合槐杞黄组大鼠不同程度减轻(P < 0.05)?模型组BALF及血清中IL-13的浓度增加(P < 0.05)?相较于模型组,布地奈德组?槐杞黄组?布地奈德联合槐杞黄组大鼠BALF及血清IL-13浓度有不同程度降低(P < 0.05),且布地奈德联合槐杞黄组变化比布地奈德组更明显(P < 0.05)? 结论:在OVA诱导的大鼠哮喘模型中,使用布地奈德?槐杞黄或是布地奈德联合槐杞黄治疗可以不同程度改善气道IL-13分泌,因而可能改善气道炎症?布地奈德联合槐杞黄治疗可能存在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6.
IL-1,TNF-α参与大鼠牙根吸收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L-1(白细胞介素-1),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在牙根吸收中的作用是否等同于介导牙周炎性骨吸收的作用。方法建立机械损伤诱导牙根吸收大鼠模型,腹腔注射IL-1可溶性受体和TNF-α可溶性受体,应用组织形态技术观察抑制根吸收的病理形态影响,从逆反方向证实IL-1、NNF-α在诱导牙根吸收中的作用。结果 TNF-α组与病理对照组的牙根吸收陷窝数量、吸收陷窝长度、陷窝面积、位于根面牙周韧带、牙槽骨的TRAP(指多核破骨细胞,多核破牙骨质细胞,单核细胞,类成纤维细胞)阳性细胞计数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而IL-1组的各项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NF-α是影响牙根吸收的主要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7.
克隆同色兜兰二氢黄烷酮醇-4-还原酶基因DFR,分析其序列特征,了解其在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情况.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花中克隆DFR的全长cDNA,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序列特征,并用半定量RT-PCR研究其在不同组织的表达.分离到DFR,该cDNA全长1267bp,具有1个1074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357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DFR蛋白含有1个NADB_Rossmann superfamily保守结构域,1个NADP(H)结合域和1个底物特异性结合域,其与文心兰、石斛兰和大花蕙兰等的DFR同源性在75%~80%.系统进化树显示,该DFR蛋白与兰科植物的DFR蛋白亲缘关系比较近.半定量RT-PCR表明,该DFR在成熟花和营养叶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子房、苞叶、萼片和花瓣中的表达量相当,在唇瓣中的表达量次之,在蕊柱中的表达量较唇瓣中的低,在花茎中的表达量最低,在根中几乎检测不到.原核表达结果表明,该DFR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从兜兰中克隆到花色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DFR,该基因可能参与调控花色素的合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