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并赋予其应有的法律地位,这是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建立的重要标志.现就土地利用规划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相互关系作一些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市》1991,(1)
新加坡土地利用概况新加坡地形平坦,主岛面积570.~4KM~2,占全国总面积的91.5%,可利用土地分布的集中成片,利于城市交通、建筑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已建成的大众快速运输系统(MRT)在中心市区是地铁,在郊外是高架轨道电车,总长已达67KM。本岛西南部为裕廊工业区,西海岸为军事区,中心部保留大片集水池,蓄集雨水,划为自然保护区,因而,城市发展受多方面限制。为使土地利用适应  相似文献   

3.
2002年,是中国的不平凡的一年,APEC会议的召开、世博会的申办成功,特别是加入WTO,我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中的一员,这一切无不深切地鼓舞着每一位中国人。为迎接这一变革,各行各业都围绕入世问题开展了积极的学习和讨论。而WTO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中国政府的行政行为与国际惯例的接轨。这也就使得今天的国土管理工作又将面临新的挑战与考验。土地,作为人类所利用的最基本和最宝贵的自然资源,由于其特殊的属性为社会各部门所利用,并发挥着多种多样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部门对土地的需要呈增长趋势。为了合理地协…  相似文献   

4.
我国快速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出现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过高追求GDP增长忽视城市生活质量等问题。宜居城市的提出成为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宜居城市的内涵要求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对宜居城市的建设起指导作用。从宜居城市的内涵出发,笔者认为以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应当对城市的整体性、城市空间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契合度、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等问题进行特别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观,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的价值观念,对于完善我国现行的土地利用规划机制,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质量和实践可操作性具有重大意义。一、问题的提出在1987年4月,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诠释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人类的发展,应该“在不危及后代人需求的前提下,寻求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发展途径”。之后,在1992年6月巴西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使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和应用。可持续发展可以定…  相似文献   

6.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体制尚未完全脱离计划体制的影响,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讲来:一是规划编制理念存在偏差,计划配置资源的观念未能彻底改变,市场机制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导致规划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二是规划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对经济、社会、环境之间以及城乡、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重视不够;三是规划功能定位不清,各级规划雷同,重点不够突出,与同级相关规划交叉重叠甚至矛盾;四足规划编制程序不够规范,衔接协调不够,规划决策机制有待完善,规划的社会参与度和透明度不够强;五是重编制、轻实施、缺评估,实施责任主体不明确,静态的规划观根深蒂固,缺乏动态的规划评估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7.
1.立题依据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文明延续的物质条件,它是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发展的基础.土地利用规划是否科学、合理、可持续,将对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和修编将对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规划》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目标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新农村发展蓝图,也是今后农村发展的趋势和前进方向。说明国家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规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土地利用进行宏观调控和规范的重要手段,是土地管理工作的基础和龙头。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成都城市向东向南发展以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全面推进,特别是东郊工业结构调整搬迁,龙泉驿区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今后几年将是龙泉驿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贯彻“严而又严”的土地管理总要求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缓解吃饭、建设、生态保护三者之间的矛盾,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必须引起充分重视。一、土地…  相似文献   

10.
台湾地区人多地少,人地关系紧张,特别是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其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土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为此,台湾政府非常重视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将其视为在市场失灵时政府干预土地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台湾土地利用规划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并在保护地区资源、支撑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大陆土地利用规划起步较晚,许多方面有待完善,因此,认真研究台湾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内容及特点无疑会对我国大陆土地利用规划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对年度各项用地数量的具体安排,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措施,是农地转用审批、建设项目立项审查和用地审批、土地开发整理的依据,是新<土地管理法>一项重要举措,旨在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型转变.根据国土资源部的安排,我们对重庆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进行了调研,其情况是较好的,为全市土地利用规划顺利实施、控制建设用地盲目扩大、切实保护耕地、促进土地合理集约利用起到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 土地持续利用的思想是1990年印度农业研究会、美国农业研究所在新德里举行的土地利用研讨会上正式提出的.1993年在加拿大举办了"21世纪可持续土地管理"讨论会,提出了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五个原则,即:保持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生产性),减少生产风险(稳定性),保护土地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壤、水质的退化(保护性),具有经济活力(可行性),社会可以接受(可接受性).五个原则构成了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基本框架,是评价土地开发管理活动必须考虑的五项内容.  相似文献   

13.
土地是财富之母,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也相当突出,这些都迫切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城市范围内全部土地的综合利用所做的统筹安排和长远规划.它包括对城市建设用地与城市非建设用地的规划,当然同一级的农业区划也包括对这部分农业用地的规划.搞好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意义重大,它能有效调节城市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有利于调整城市土地的结构和布局;也能加强城市土地供给的宏观调控,促进城市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雪梅  刘倩 《城市》2020,(2):34-40
国土空间规划是政府部门加强空间管制并进行综合实施的指导性文件,是整合各类空间规划的实用平台。用地分类作为规划和管理的技术基础,是国家空间规划体系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以用地分类为研究视角,基于国土空间优化的大背景,阐述用地分类内涵,分析目前空间规划中用地分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重点比较当前我国各类规划的用地分类情况,进而为构建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体系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师武军  孟宪锋 《城市》2005,(6):19-22
进入21世纪,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发展形势.作为国家配置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如何因时应变,更好地发挥其控制和引导作用,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对此,本文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一、小城镇的概念与类型 (一)小城镇的概念 小城镇是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区域,它是把城市和乡村两个不同的区域有机的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纽带,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城镇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一定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同时,工业、商业、建筑业、服务业等以及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等在小城镇的集聚,也要求小城镇相应改善各项基础设施,以便为生产、生活和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一、小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理念的提出 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方针和"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的战略.  相似文献   

18.
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是实施我国城镇化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土地利用是小城镇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人口的聚集、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都离不开土地这个基本载体.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小城镇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针对小城镇土地利用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主要原因,对提高我国小城镇土地集体利用水平,进行了相应对策措施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一、耕地锐减的问题仍然相当严重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耕地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