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杨家海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2):38-40,47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士人与自然山水之美相得益彰。魏晋士人在现实生活中无以寄托自己的深情,遂将之转化为“物情”,“通物情”为他们的深情找到了一个寄托园地——自然山水。士人们畅游自然山水,就有精神回乡的感觉,也使他们展示出飘逸的人格美。 相似文献
3.
张小冬是著名山水画家张文俊之子,他自幼秉承家学,专攻山水,几十年历经寒窗,心向自然,足历山川,在师法传统与造化中,把握时代精神,使其作品气韵生动,在笔墨挥洒之中显现出雄强的情志。张小冬的作品画而既有粗头乱服的苍拙率真,又有华滋深厚的润泽充沛,使画面上永远溢动着自然生机。这与他在自然的气息中汲取无穷的营养,捕捉艺术的灵感是分不开 相似文献
4.
阳光和煦的某个春日下午,我们采访了山水画家朱传山先生。之前电话联系时,朱老师一直谦虚地说:我就是一个画画的,爱好而已,也许正是画家这种谦逊平和的性格,才使得他的 相似文献
5.
乔永辉 《中华儿女(海外版)》2014,(4):74-75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它是那种能深刻表现宇宙生机、世界实相和人生真谛的艺术化境,也就是说意境产生自意象而又超越于意象,旨在追求"景外之景"、"象外之象"的韵致,最终是心灵的反映。作为一位青年山水画家,刘明有着对"意境"的仔细体味和把握,善于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构造他梦幻般的山水世界,他极为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将宇宙、山川、太空等作为作品的表现题材,追求古朴清新、雅意天成的笔墨形式,并带有明显地经过心灵调节之后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7.
耿言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1):70-78
近代以来,"人—自然"关系呈现人类中心主义化的趋势。"人—自然"关系剧烈转型是生态危机的重要根源。以云南少数民族林区为例,阐释人—自然关系演变与生态危机的关联。借鉴日本环境社会学"生活环境主义"视角理解传统时期自然与生活者的关系。作为生活者的生活世界,森林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1)提供物质资料来源;(2)建构社会组织与规范;(3)魅化观念与信仰体系。现代社会的科学、国家、市场将自然祛魅化、资源化、资本化。1949年后,M县森林"异化"经历了两个阶段:国家主导的森林资源化阶段与市场主导的森林资本化阶段。人—自然关系不可逆转的演变某种程度上表明,生态危机是一种现代性的困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