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青年农民工的城市生活体验与身份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个案为基础探讨青年农民工的身份认同过程,这一研究超越了以往重视群体身份认同的传统,展现了青年农民工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的生活体验,且在与外界的互动过程之中而形成的独特的身份认同。对于很多户籍上仍然是农民而在城市里生活和工作的打工者而言,不论他身在哪里,都是异乡。同样,伴随的是其对自己身份认同的模糊。也即是说,对青年农民工而言,已有的身份认同机制已经无法满足他对自己认同的需求,于是,寻找一种新的认同机制成为他寻找新的归属的必然,打工者,正是他对自己身份认同的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2.
蚁族话题自2007年起开始登上中国社会的话语舞台,在社会学领域被称作是继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社会群体的第四次大发现。通过对准蚁族群身份认同的研究.发现个体媒介素养对身份认同产生分化作用的同时,也发现学校教育及社会舆论引导方面的不足。在对该群体身份认同的步骤和原理作出解释的基础上,针对该群体提出有益于社会和群体本身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蚁族话题自2007年起开始登上中国社会的话语舞台,在社会学领域被称作是继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社会群体的第四次大发现。通过对准蚁族群身份认同的研究.发现个体媒介素养对身份认同产生分化作用的同时,也发现学校教育及社会舆论引导方面的不足。在对该群体身份认同的步骤和原理作出解释的基础上,针对该群体提出有益于社会和群体本身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本质是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城市社会组织及政治的互动与认同,这种互动与认同以信任为基础。其中人际信任、组织信任与政治信任分别构成新生代农民工身份建构的基础、融入城市的社会资本与政治认同的基础。由于当前社会人际信任缺失、组织信任匮乏与政治信任偏低,导致新生代农民工陷入身份建构与政治认同困境。因此只有通过修复新生代农民工的人际信任、增进其组织信任、重构政治信任方能构建起积极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5.
返乡青年农民工的游民化风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金融危机的发生加剧了返乡青年农民工在城市社会受到的被动排斥,而多年的城市打工生活已高度淡化了返乡青年农民工对乡村社会的认同与归属,返乡青年农民工往往会主动排斥乡村生活,在这种双重排斥的境况下,返乡青年农民工极易成为无“根”的游民,乡村认同与归属的缺失极大地增加了返乡青年农民工的游民化风险。因此,必须加快城镇化建设,加大城镇的吸纳能力,促进返乡青年农民向城镇分流,同时积极引导返乡青年农民工的价值观重塑,重构其乡村社会认同与归属,才能有效防范返乡青年农民.Y-的“游民化”风险。  相似文献   

6.
积极的残障身份认同对残障者本身具有重要意义,残障身份发展是残障者实现身份认同的路径,理解残障身份发展的过程也可以让残疾人工作者更好地为残障者提供教育、康复等相关服务。本文通过梳理较为典型的西方残障身份发展理论,结合国内残障身份相关研究及本土社会文化背景展开讨论。文章认为,在西方残障身份发展理论框架下,残障者形成积极身份认同的关键在于认同并融入一套在残障社区内共享的残障文化,而在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目前并没有一套成体系的残障文化,残障者也难以体会残障的文化身份感,国内残障者的身份认同缺少本土残障文化依靠。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特殊群体,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革的的巨大力量。新生代农民工迫切希望融入城镇,却面临着重重困境。身份和情感的双重认同才能让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走通市民之路。  相似文献   

8.
流动青年初入城市,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社群隔离现象会严重阻碍群体融入城市。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尝试对当前流动青年面临的社群隔离及身份认同进行深入分析,探究湖北省流动青年定居意愿的影响效应。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剖析发现,流动青年的城镇定居意愿和城镇落户意愿不一致,虽然事实性定居意愿强烈,但是制度性定居意愿却偏低;青年群体流入城市后产生社群隔离(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会对其身份认同和城市定居产生显著负向影响,社会距离对定居意愿影响显著,心理距离对身份认同影响显著;当流动青年产生社群隔离时,其身份认同对于定居意愿的影响将会变得不显著。由此,当前新型城镇化的政策设计应注重完善流动青年户籍制度的保障,并积极鼓舞青年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交往和心理融入,减轻社群隔离现象,从而形成流动青年的城镇定居意愿。  相似文献   

9.
消费主义对当代青年的影响应该引起重视。当前,消费主义盛行的原因之一在于消费给人们提供一种身份建构的重要方式。在消费中,人们体验着自由和平等,确定了自身的价值所在,实现被他者认同,并获得了群体归宿感。然而,这种身份构建方式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它使人为物所役,而自由、平等也成为幻影。当代青年所处的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催生着消费主义,但是,青年不应该因此而沉沦其中,要清醒认识消费之于人类的本真意义,寻求更为合理的身份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10.
文化适应与身份认同:当代海外华人教会的青年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在近代华人的海外移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今时代,华人基督教会在海外华人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逐渐承担起青年培养的责任。它们认识到当代华人青年不仅面临着后现代文化及信息科技发展的巨大冲击,还面临着文化适应及身份认同的困惑。海外华人教会人士对华人青年群体的处境有着较清醒认识,并在具体的实践中付之以适切、有效的培养策略,进而完成海外华人亚文化群体及族裔的建构及认同。  相似文献   

11.
网络流行是青年进行个性化表达的时尚符号,也是青年文化心态和价值取向的鲜活反映,其迅猛发展对当代青年核心价值观传播与认同构成新的挑战,表现为网络休闲异化导致普遍价值和意义的销蚀,信息碎片化拼贴与解构带来价值空化,网络"符号化"交往引起主体的身份迷失与信仰困惑。实现网络流行语视阈下的青年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育,需要动态研判网络流行语把握青年价值取向,借助流行语实现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建构,提升青年话语赋权实现核心价值观青年化,正视流行语隐性价值表达重塑青年主流价值归属。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   总被引:121,自引:0,他引:121  
本研究从“市民权”概念入手,探讨乡城迁移人员成为“非市民”的制度背景和身份建构机制。笔者认为对既有户籍制度的政府需要是户籍制度及“农民工”制度长期被维持的基本背景。而目前中央政府的放责放权与地方城市政府的自利自保倾向并不利于“农民工权益问题”的真正解决。与此同时,作为中国社会中的第三种身份,“农民工”的被建构和被广泛认同,既构成了现有“农民工”制度的合法性基础,也影响了乡城迁移者的权利意识和利益表达行动  相似文献   

13.
文化符号是地域、民族或国家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文化符号对象化的结构性机制可以反观人类整体结构、总体精神的发展,也可以使人反观自我个性的状态和形成自我身份认同。传承传统文化符号是青年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内容维度。当前消费主义文化下的符号消费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异化表达,后现代虚无主义文化下对文化符号的碎片化解读,全球化下文化冲突对本土文化符号的挑战等情况不同程度地造成文化符号记忆断裂,影响高校青年群体的自我身份认同。为此,要与时俱进地推进传统文化符号的现当代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不断增进高校青年文化身份认同感;运用高校德育教育体系,培养青年群体传承文化符号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举家搬迁已经成为趋势之一,在陌生的城市中、陌生的生活习惯下,这些父代流迁子女自然会产生许多社会问题。本文探讨研究这一群体对迁入地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旨在解决随迁子女的身体和心理上的问题,促使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劳伦斯的备受争议的举世名作《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记叙了主人公康妮在战后工业文明如日中天,人性被严重异化的大背景下,在维多利亚传统社会道德和规范的压抑下,遭遇婚姻不幸和身份危机后努力实现再生和自我重塑的过程。本文以两性关系为主要切入点,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特征分析康妮身份危机的原因和自我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青年是网络社会和未来社会反腐力量的主力,社会心理路径是影响青年网络反腐行动的重要因素。对1250名青年的实证研究发现,不同心理路径对青年参与网络反腐行动产生作用。目前,青年网络反腐关注度处于中等水平,但网络反腐行动倾向较积极。集体愤怒、集体效能、感性动因、身份认同、网络道德信念五条社会心理路径能正向预测网络反腐行动,集体愤怒是最重要的心理路径。集体愤怒、集体效能和感性动因直接影响网络反腐行动,身份认同和网络道德信念间接影响网络反腐行动。构建青年网络反腐行动的身份认同结构模型,有助于了解身份认同对青年网络反腐行动社会心理路径的整合作用,从而为鼓励新时代青年参与网络反腐提供更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论当代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危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桦 《当代青年研究》2008,(10):44-47,43
当代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危机具体表现在归属感的缺乏、责任意义的异化、人生价值的迷茫。造成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的原因包括青年过渡、地域性社区的消解、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大学教育的缺失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新媒介技术发展早期建构的文化形态虽不足以动摇主导文化的中心,但却催生了青年亚文化表征及其亚文化实践。以网络视频直播中的泛娱乐直播为对象,运用布尔迪厄场域理论及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理论,探索青年女性亚文化中的自我建构与身份认同问题。研究发现,与以往的成果迥异,作为互联网新的媒介形式,网络视频直播并未帮助女性建构新自我以获得独立的身份认同,而是在资本和市场引导下,通过维持媒介刻板形象满足男性凝视,以达到获取金钱和作为草根明星认同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青年农民工处在一个身份认同和自身定位的转型期,他们已经成为独立于城市之中的新的阶层和利益团体,本文着重研究青年农民工融入城市这一问题.首先从理论层面上,分析青年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已有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和相关定义,然后,具体分析W市的抽样调查数据,从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和心理融入三个层面来探讨他们融入城市的情况,并且得出结论:他们的城市社会融入只是"嵌入"式和"失范"性的融入,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途径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公民身份的职业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个国家都是各种不同身份认同的结合体,如意识形态认同、宗教信仰认同、经济模式认同和社会文化认同等等;每个人也是多重身份认同的结合体,包括职业认同、性别认同、年龄认同、祖籍认同等等。在窦露蕾斯·拉格迪亚(Dolores la Guardia)和汉斯·古斯(Hans P.Guth)主编的论文集《美国的声音:文化与社区》(American Voices:Culture and Community)一书中,作者艾伦·古德曼(Ellen Goodman)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生产方式的变迁孕育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也孕育了公民身份认同的变迁,职业认同逐渐代替籍贯认同,成为现代社会人们重新找回自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