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有些学者按照马克思本人的提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我们认为,这种理解不但切近马克思哲学的特质,而且也切近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性质。什么是实践唯物主义?为什么实践唯物主义更切近马克思哲学体系的性质?这是首先必须探究的问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集中而鲜明地显示了马克思哲学的特质。马克思对于费尔巴哈的评论,同时也是对于自己的实践唯物主义的论述。在这些论著中,马克思提出了一系列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我们认为其中最有决定意义的是这样几个观点:第一,不能…  相似文献   

2.
贺来 《求是学刊》2012,39(4):5-11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认为,马克思哲学的思想来源在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这种观点同时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推广.俞吾金教授的《实践与自由》一书则揭示了马克思哲学的真正来源——作为现代哲学典范的康德哲学.马克思从康德那里继承并推进了“实践”和“自由”两大主题,其哲学体系的本质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3.
何建津 《唐都学刊》2014,(3):102-106
青年马克思在大学和《莱茵报》期间深受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影响,但《莱茵报》期间对社会和政治现实的观察使他意识到存在领域的问题比意识、观念层面的问题更有决定意义;费尔巴哈哲学颠覆了青年马克思在“存在与思维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的看法,而马克思对哲学本体论问题“什么是存在”的理解一开始就不同于费尔巴哈.当他从实践来理解什么是存在时,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就完成了.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使他对什么是存在这个哲学本体论问题、对人的本质、人的解放途径等问题都形成了与黑格尔派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根本不同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5,(3):143-145
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过去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尤其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人本学)的基础上引入科学的"实践"范畴,进而在建立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确立了"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品格,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在理论上区别开来。因此,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是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关于自然界、人、社会的内在本质及其发展轨迹论说的一把钥匙。笔者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正是最集中地展现马克思实践观的最基本特征,即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统一的特征的文章。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  相似文献   

6.
安启念 《求是学刊》2015,(2):1-10,188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在寻求"人们是怎样把宗教幻想塞进自己的头脑的"这一问题的答案中形成的。遵循马克思提示的思想发展逻辑,我们可以看到,他所形成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就是实践唯物主义,这同时也是他的历史观。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核心哲学思想。这一思想是他用费尔巴哈的物质的人取代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并对其辩证法进行创造性解读的结果,经济学家关于劳动及其意义的论述给了马克思重要启示。在当时,即1844年,马克思以为自己的思想是费尔巴哈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误解了费尔巴哈。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误解进而使人们误解了马克思自己,以为此时他的哲学思想还没有最终形成,他还是费尔巴哈的追随者。这一误解至今存在,极大地影响了我们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何萍 《求是学刊》2007,34(3):25-31
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哲学传统,这种文化哲学传统是对维科文化哲学的批判继承。在继承方面,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采取了文化哲学的范式,把实践看作是人的自我创造活动,从人的文化性和生物性的统一上说明人的文化创造是如何可能的,把人的历史创造、人的发展看作是不断克服自身的自然性而走向文化性的过程;在批判方面,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以工业阐发人的理性,并以此作为人的文化创造的感性基础,把近代哲学的抽象的理性改造为人的现实的批判的活动,从而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哲学品格。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从“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这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品格中发展出马克思主义的工业文化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新哲学观和新世界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马克思的新哲学观和新世界观刘福森胡金凤一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曾经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恩格斯对《提纲》的评价至少包含了下面几个观点:(1)《提纲》阐发的实践唯物主义观点是一种“世界观”,而不...  相似文献   

9.
黄克剑同志在《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发展分期论要》(载《学习与探索》1983年第4期以下简称《论要》)一文中认为,马克思在1843年初与黑格尔唯心主义决裂之后,就径直走上了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道路,并不存在一个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决裂的“第二次转折”;青年马克思“接受的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不是他的“人本主义的道德说教”。由此他断言,“那种认为青年马克思有过一个费尔巴哈思想阶段的传统看法,是既没有社会历史依据,也没有理论逻辑依据的。”  相似文献   

10.
1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形成,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解释模式,而这些解释模式又直接关系到对马克思哲学特质的理解。按照最初的流行观念,马克思哲学的直接来源是黑格尔的辩证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再往前追溯,就是自康德以来的德国唯心主义传统和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传  相似文献   

11.
“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的由来及其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杨耕1.“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为表达自己哲学的本质特征,以区别于其它一切形态的哲学所使用的概念。就其本质而言,“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初步形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神圣家族》和《关...  相似文献   

12.
论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实质●张和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搞》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还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批判,抽象的批判,他还没有从费尔巴哈学说的人本主义中脱胎出来,还带着费尔巴哈学说的浓厚色彩。尽管马克思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13.
过去几十年里,人们对马克思的哲学观点进行了很重要的阐述。马克思、特别是恩格斯往往使用“唯物主义”一词来描述他们用以研究人、社会和历史的方法。然而“唯物主义”这个名词引起了人们很大的误解,马克思的辩证法很快变成正是他用来批评别人的那种讽刺性的描述。确实马克思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之间进行调解的全部教训,还有待今天来加以吸取。马克思曾经谈到在黑格尔哲学“神秘外壳”掩盖下的“合理内核”。简单说来,什么是“合理的内核”呢?它就是一种批判的洞察力,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科学地总结了哲学发展史,于1886年写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书中首次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指出,哲学家按照他们如何回答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而分成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哲学基本同题的提出为鉴别哲学基本派别提供了准则,也为理解哲学发展史指明了基本线索。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工作一直遵循恩格斯的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劳动”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具有本体论(存在论)的意义。无论在《巴黎手稿》或《资本论》中,马克思都把劳动(即人的社会性存在)理解为人类存在于世界的基础和动因,由此得以确立一种区别于西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社会存在本体论”,亦即“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他所进行的哲学革命中深刻地批判了自然法理论、思辨历史哲学,指出了欧洲近代思想对人的抽象认识的片面性。自然法把个人的权利看成是天赋的,不理解社会政治生活的历史生成;思辨历史哲学则把历史看成是精神范畴的发展史。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重新理解了辩证法,提出了要从人的感性活动、实践和主观方面理解事物、现实和感性,因而消除了历史生活中的惰性和思辨性,真正实现了卢梭以来对社会生活进行历史理解的愿望,使历史学理论成为革命的科学,而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也摆脱了简单的大颠覆形式,具有了人的全面解放、摆脱奴役的内涵。马克思的革命哲学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一尽管马克思大量地吸收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和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论,然而他本人自称的真正的科学(他的“经济学”著作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可以被肯定和理解为是他一生全部著作中所关注的问题,即对整个人本主义的本质进行审美的问题。正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节中告诉我们的那样,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本身与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不同,它关注的是作为“实践”、“主观方面”的“人的感性活动”,而不“只是客体的、“观方面的形式”。就这点而论,马克思是把人类当作相对独立的、有思想的、有感性的和注重实践的动物来论述的,而不只是当作所谓“资本主义运动的普遍规律”制约下的抽象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哲学内在地蕴含着人学维度,但又不能把它等同或归结为人本主义.长期以来,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之所以被遮蔽,是因为传统教科书所奉行的哲学解释框架的固有缺陷.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才能对人的问题求得合理的解答.马克思在《巴黎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早期著述中,分别从实践和社会关系两种视角对人的本质做了规定.这是两个不同而又互相关联的视角,如果说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或一级本质,那么由实践活动所形成和派生的社会关系就是人的二级本质或次生本质.实践作为人的“类本质”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指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即历史地发展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二是指作为历史运动最高目的的、符合人的自由本性的活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或“自由王国”.它们都是马克思意义上的“人类学”概念,前者可称为“历史人类学”,后者可称为“哲学人类学”.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必须涵盖这两种意义的“人类学”概念,否则就难以避免“经济决定论”的指控.而按照“经济决定论”的解释,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将始终处于被遮蔽之中,不可能获得内在肯定和确认.  相似文献   

19.
从分析马克思写作语言的多义性特点入手,通过把握马克思哲学语言的隐喻性,来透视他的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本质,这是近几年哲学界出现的一种研究趋向。该研究趋向实际上涉及到了自卡西尔以来西方哲学普遍关注的“哲学术文中的隐喻问题”。而实质上这一研究是一种“解喻化”的读解方法。本文通过探讨马克思哲学的“自我解喻性”特质及其革命意义,以及分析泛科学主义的“物喻论”的历史性理论成因.进而说明马克思在消解各种“物喻论”之后,确立了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的世界”哲学观。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和哲学创新的成果不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结合,即辩证唯物主义,而是从实践和实践主体出发来理解世界的新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除了“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新视野、新内涵和“改变世界”的新功能外,它的新还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它是唯物史观的新起点;揭示了“唯物”之“物”的新含义;突出了实践者即人的主体性,在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平衡;承认历史发展的多因性和非线性规律,在线性决定作用基础上,对概率的、或然的、随机的作用方式和意义作了新的揭示;对辩证法的作用领域提出新的理解,更强调实践辩证法和思维辩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