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王夫之(船山)是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中唯一有词作传世的学者型文人,故其在时代乱离之际接受稼轩更具文学上的优势.<潇湘怨词>代表了船山词的最高成就,分<潇湘小八景词>、<潇湘大八景词>与<潇湘十景词>三组,其中<小八景词>与<大八景词>效法辛稼轩词体而境界更深广,故国之痛更深沉.在表达艺术上,船山词以用典写家国之悲且取材广泛同于稼轩.船山虽疏于音律,但其风格因受稼轩影响而对振兴词坛具有巨大的贡献,词史地位不容抹煞.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清词>等大型清词文献的逐步出版,清词研究呈现不断升温的趋势,有关清词研究的学术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一个较高水平.但清词研究,尤其是清前期词研究依然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如该时期郡邑性词派到底有哪些,各自的词学主张如何,彼此的关系如何?另外,从创作倾向上看,从云间词派到浙西词派,两者之间的演化轨迹如何,其它郡邑性词派在演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这些都是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梅里词派研究>的出版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富有价值的思路与材料.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以"味"论诗.而以味论词,则始于金代元好问.元氏在<遗山自题乐府>中举出黄庭坚的<渔夫词>和陈与义的两首<临江仙>,作为有味词的代表作.这三首词经过详细分析后,就不难看出元氏所谓"词味",指的是含蓄委婉地包含在词中的深层意思,要细心玩味才能理解.  相似文献   

4.
儒家<诗>学是清代词学理论的重要源泉.从最初在形式、内容上的攀附<诗经>,并利用孔子删诗的问题为词辩护,到从理论根基、审美原则、诠释方式三个方面系统吸收<诗>学理论,清代词学理论的构建受到了来自儒家<诗>学话语方方面面的影响.其中动因有词体本身"尊体"的需要,也有词学构建者经学背景的因素.<诗>学话语的渗入,虽说成为主流经学意识影响词学的重要方式,但也客观上提升了词体的地位,丰富了词学理论.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词论的儒家化也从根源上导致了晚清词学的衰落.  相似文献   

5.
明人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五<徐茶酒乘闹劫新人,郑蕊珠鸣冤完旧案>人话引词<贺新郎·瑞气笼清晓>(以下简称<贺新郎>)一阕,并说这首词是辛弃疾"为人家新婚吉席而作",考唐圭璋<全宋词>曾收录是词,但加按语指出此词不似辛弃疾所作,然作为一代之词学文献,还是保留于此.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系迄今研究稼轩词最好的版本,但不曾收录是词,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6.
陆云龙<词菁>成于明末,其体现出的理论思想有不同于明代传统词学观念之处.在崇北(宋)还是崇南(宋),婉约和豪放词孰重的问题上,<词菁>所体现的理论思想分别影响了清初浙西词论和阳羡词论.这是陆云龙<词菁>理论思想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在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是如此.然而,长期以来,他的文学创作上的杰出成就被其在学术上的巨大声誉所遮掩,在研究上形成不应有的"空白".王国维的<人间词>是他的<人间词话>美学理论核心内容"境界说"在艺术创作中的成功实践,表现了王国维在清末深沉的感情体验,其孤寂、苦闷、焦虑、彷徨的内心是当时知识分子心灵的真实写照,具有重要的时代观照价值.由于<人间词>与<人间词话>在时间上的相关性,因此<人间词>融情入景、"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亦是阐释王国维<人间词话>核心理论"境界说"不可忽视的重要文本.  相似文献   

8.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事变引发八国联军之役.硝烟密布,战火四起,北京遭受到空前未有之浩劫.词人王鹏运、朱祖谋、刘福姚、宋育仁等,困居于北京城中,将战争之感慨写入词中,几人相互唱和,辑成<庚子秋词>上下二卷.<庚子秋词>不仅反映了时事,也响应了时代对于"词史"的呼唤.周济、谢章铤鼓吹"词史"之作,认为反映时代乱离的词作可与杜甫描写安史之乱的<北征>、<垂老别>等诗作相提并论.杜甫诗因安史之乱,号为"诗史",晚清词人连遭内忧外患,将家国之感发之于词,形成"词史".然而词之为体,与诗不同,"词史"与"诗史"的写作手法、反映动荡乱离的方式、观察历史社会的角度,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9.
范成大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石湖词>在宋代就为人称道,但后来逐渐为其诗名所掩,实为词坛憾事.<石湖词>博采众家之长,化为自我之风姿,呈现丰富之特色,且由于范成大以诗人身份填词,使得其词或以清雅之笔化浓艳之情、悲怨之气;或以平和之笔化抑郁之情、家国之痛,体现出"诗人旨格",而无论在朝抑或在野均过着雅士生活又使得<石湖词>婉转可歌,故可以用"风雅之驱"誉石湖,以肯定范成大在中国词史之地位.  相似文献   

10.
以汉语颜色词的研究为线索,从词义类推机制、语词的多义性、颜色词的文化特性等角度对<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等辞书在颜色词收词释义方面存在的释义不当、义项设置不当等问题进行了商讨,以期对相关辞书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马兴荣先生<龙洲词校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对刘过词中所涉及的人物大都进行了详实的考证,但对有些人物还是注为"不详",第59页所录刘过<蝶恋花>"赠张守宠姬"中的"张守"即是一例.  相似文献   

12.
沈祖棻是李清照之后最杰出的女词人.从女性词史的角度说,<涉江词>是<漱玉集>之后最好的女性词集;从新文学传统的角度说,沈祖棻词较当时同辈词人多了现代性,却少了沉郁;从学人词的传统角度说,20世纪词家,大多受清代学人词传统影响,与同辈两位女词人吕碧城、丁宁相比,沈词最见学养.  相似文献   

13.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总结了许慎<说文解字>连绵词训释的通例,并以此对今本<说文>部分不合通例的释义进行校补,但是对绝大多数衍音连绵词和一部分义合连绵词的训释,段玉裁并未按通例进行校补.对段氏所作校补的考证,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连绵词的来源与特性,摆脱字形束缚,坚持从音、义的角度训释连绵词,规范连绵词的释义方式.  相似文献   

14.
转词是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不过马氏的这个概念却存在诸多问题,对于问题的原因,前辈学者虽曾有所论及,但还不够全面.本文从形式、意义、语法功能等角度对<马氏文通>中的转词进行了综合考察,分析了转词说存在问题的原因,对其存在问题的原因提了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研究刘辰翁及其<须溪词>者众多,然而就刘辰翁志节言,一致认为是位出色的爱国者,对前朝的忠贞始终不渝,直到终老.其实检阅<须溪词>,刘辰翁的遗民心态也非全如此.刘辰翁<须溪词>的遗民思想、隐逸心态也是发展变化的.特别是他后期的某些心态相对全词的主体遗民思想而言,确实又带有变异的色彩.虽然这种现象比较微妙,不容易查考,也不能遮掩词人的总体精神风貌,但无疑也是当时词人的实际情感思想的表现,客观上为我们比较全面真实地研究刘辰翁<须溪词>的遗民心态提供了新的探测点,而这却正是历来评家所 忽视的.  相似文献   

16.
况周颐<蕙风词话>是清末民初著名的词学理论和批评著作.况周颐在<词话>中辨正了词的"诗余"说,认为词具有相对独立性,与诗没有依附关系,用"诗余"称呼词,则歪曲了词的本质.同时,他阐释了王鹏运提出的作为词的艺术特征和创作原则的"重、拙、大"三要,指出应力避刻意为曲折和词意忌重复等作词之忌以及提出了作词要语意不晦涩、不可作寒酸语、造句要自然、真为词骨等创作方法与见解.  相似文献   

17.
南宋理学家词人群或以<四书><五经>语汇为表征,或以理学精义为内在审美蕴涵,在语汇及意蕴层都受理学思维影响.其批判型与艺术型兼容的词学理论反映了词人创作的真实状态及理学家原本存有的双重标准.作为南宋实际存在的一个词学群体,尽管它难以割脱与主流词派的关系,但其词学特征仍是相当鲜明的.对这一特殊词人群体的研究,有助于全面把握南宋词学发展的多元走向及词派演进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8.
总数达二千多首的<钟树梁诗词集>中有许多组诗组词,组诗如<读杜诗七首>、<咏蜀中女才人九首>、前后<步少陵〈秋兴〉韵八首>、<读书杂咏八首>等,组词如<十哀词>十首、<红楼人物赞>二十四首、<金庸小说人物咏>十三首等.这里要谈的是他的另一组词共四首,即<钗头凤·街首清洁工>、<西江月·民间交通员>、<临江仙·擦鞋人>、<鹧鸪天·卖报学生>.所咏人物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是民间的弱势群体.钟先生在诗词集<自序>中说:"诗缘于情,无情即无诗.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视觉词为对象,通过对其隐喻义及认知基础进行分析说明,并与其他感觉词的隐喻义进行对比,揭示出汉语视觉词引申出"心智"方面隐喻义,而且具有高度系统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櫽括"是将其他的文学作品加以改编、剪裁,使之成为词的形式的一种创作方式.在韩国历代词作中,可以发现一些以中国文学作品作为櫽括对象的作品.在汉籍东传与接受的背景下,考察崔执钧[剔银灯词]、郑球[清平乐]<管城子>、申光汉[忆王孙]<戏赠童女八娘>、洪迪[念奴娇]、赵冕镐[洞仙歌]<櫽括〈桃李园序〉>5首韩国櫽括词的创作情况,可以发现韩国历代文人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偏爱,也折射出中国文化对韩国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