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7 毫秒
1.
本文对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和王国维《红楼梦》的批评历史、批评文本、批评主体进行了比较和重估。认为在近现代文学批评革命中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文学批评的第一篇革命宣言 ,在启蒙意义上 ,王国维较梁启超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西化轨道,而他的《人间词话》却代表了一种向传统文学批评范式的直觉式与感悟式批评思维回归的意向,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到了冷落。但是,中国传统的批评思维并未被完全驱除,传统的以直觉感悟为主导的“印象式”批评思维在西方印象主义的旗号下仍在西方式的理论思维框架中继续存在。到20世纪30年代,《人间词话》所代表的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思维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肯定,并在李健吾等人那里通过与现代西方的逻辑理性思维相融通,在更高层次上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的词学理论批评,在以下3方面具有自身的特色:一是对情景之论的阐说;二是对意境之论的探讨;三是对比较批评与摘句批评方法的集中运用。上述3方面,较典型地体现出其词学理论批评的内涵,从不同侧面呈现出其对古典词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戏曲理论批评之审美“趣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味"论"艺"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的传统特点,但学术界主要对"诗味论"研究较多,而对古代戏曲理论批评中的"味"论涉及甚少。古代戏曲理论批评中的"味"论,主要涉及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要通俗、有"俚趣",二是要有"境界(意境)"。本文初次从通论角度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批评中的"味"论及其主要特点,做了一个总体性的论述,旨在分析戏曲理论批评著作中的"味"及"趣"之概念的审美内涵,分析戏曲"趣味"论与其"境界(意境)"论的关系,由此说明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批评家关于戏曲"美感"论的主要观念。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以来,王国维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具现代性特征。其学科性文学批评体系主要体现在:确立了文学的审美"独立"论,摆脱了"依经立义"的教化论文学批评方式;开创了文学批评的"新学语",他从叔本华哲学美学那里借用了不少批评概念,并对之进行中国化改造,使其学术话语既中又西,具有学术的新颖性。此外,还运用了哲学美学、文学心理学、文学历史学等跨学科方法研究一切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6.
翻译文学批评对于翻译文学来说,非常必要,但做起来非常困难。它与一般的文学批评有共通性,更有特殊性。它是跨越不同语言的文学批评,必须建立在语言学批评的基础上。一般的文学批评可以“得意而忘言”,翻译文学批评却应该是“言意兼顾”,应该将语言学批评与关学批评结合起来;细节批评与总体批评结合起来;特殊的批评角度与全面公正的评价结合起来。为此,翻译文学批评应该有一定的标准。对我国翻译文学而言,“信达雅”是基本标准,“神似”、“化境”可以作为最高标准。在批评方式方法上,对同一原作的不同译本的比较批评,即译本比较批评,在翻译文学批评中是一种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7.
李健吾是中国现代批评史上比较独特的批评家.他的批评主要是沿承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感悟"等方法,同时借鉴吸收现代西方文论中的印象主义批评,强调批评的独立性和文学性,注重深入文学作品的内部,而非远离文本,对当时主流的社会学批评是一种大胆的挑战.他的文学批评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面貌,对多元审美的倡导起到积极的影响.他始终坚持审美批评的独立,不随波逐流,可以说是现代中国文学批评自觉的开始,对当下的文学批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解释学诗学与当代批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依托现象学思想发展起来的解释学方法与当代批评理论间 ,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作为“澄清的艺术”的解释学 ,需要在文学批评实践里得到验证 ;另一方面当代批评理论需要借助解释学提供的哲学基础确立生长点。不仅解释学对意义的生存论反思取代关于意义的认识论自审 ,对于文学批评实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且对于当代批评理论来说 ,如何从“说不可说”这一“解释学危机”中作出突围以实现“超语境理解” ,是其能否有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生态批评是劳伦斯.布依尔十余年来的研究重点。程相占提出有两种生态批评:一种可以称为"生态文学批评",它是一种文学理论或文学批评;另外一种可以称为"生态文化批评",它的主要目的是重新考察某种文化传统对于自然的态度、对于环境的文化构建。劳伦斯.布依尔则认为二者的区分并不明确,他从理论上总结了生态批评运动的主要趋势和几种研究方式,指出第二阶段的生态批评日益将其基础放置在"环境正义(公平)"的伦理范式上。程相占认为生态批评最初关心的是自然或自然环境问题,但考虑到城市和都市区域是最大的人建环境,"环境批评"这个术语包容的对象范围更宽广。劳伦斯.布依尔的主要著作之所以都采用"环境批评"术语,原因之一在于他对城市环境的重视,其研究与环境美学有着一致之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学批评中保有一种先验的东西,存在着一个先天的前结构,即传统的史学批评。中国古代史学意识的自觉先于文学意识的自觉,史学批评的观念与方法渗透于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各个方面。从思想渊源来看,史学批评是文学批评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1.
疏离与倒置——对20世纪中国文论与文学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立足于世纪之交文论“失语症”和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学术背景 ,全面回顾了 2 0世纪中国文论与文学所走过的历程 ,指出文论“失语症”是由于文论与文学之间的疏离、隔膜、倒置、错位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学科建立过程中,一直面临着如何处理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诗文评传统的关系问题。这种关系,朱自清称之为"借镜西方"与"本来面目"的关系。朱自清主张借鉴西方文学理论清理中国传统的诗文评,认清其理论性质,梳理其理论系统,但也认为,在借鉴西方的同时,应该不忘中国文学批评的本来面目,要还原中国文学批评的理论问题、范畴及其历史脉络,用中国的理论间架来论述中国文学批评,而不用西方间架。他的《诗言志辨》等著作正体现了借鉴西方与本来面目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探讨今天几被遗忘的现代批评家李长之的批评风格,并简析其成因。文章主要从感情的批评主义,浪漫的批评风格,精细广博体系及调合中国传统批评与西方现代批评等几个方面,分析李长之文学批评风格,从而肯定其做为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非主流批评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有价值的课题。然而,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三个问题,即为什么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应达到什么目标,如何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进行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研究。  相似文献   

15.
感悟式批评强调灵感、想象、即兴、直觉,这与以自由、浪漫、超越、灵性的巴蜀文化传统在精神上不谋而合。新时期以来, 出版业的振兴、文学创作高潮迭起,与之对应的是文学批评的热度持续,但此时的文学批评开始大规模引进建立在西方哲学、 社会思潮理论背景上的批评模式,而更具中国传统的感悟式批评却越来越受到文学批评界的忽视,巴蜀文学批评的发展显然 也受此影响。那么在当代巴蜀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将感悟式批评融合在自己的文学批评实践中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 题。从中国古代文学的感悟式批评中获取灵感,阐释其对当代巴蜀文学批评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所谓"文学数理批评",是指从"数理"角度对文学文本的研究。东西方古现代学者都有关于文学数理批评的实质性论述。中国古代文学数理批评包括"作品命意批评"、"编撰体式批评"、"框架结构批评"等八个方面。古代文学数理批评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古人把握、表现或再现世界与艺术接受的方式与特点,并注意借鉴吸纳现代哲学与文学研究各种有益的经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全部)文学数理批评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以三位京派批评家(李长之、沈从文和李健吾)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学批评实绩为例,探讨中国古代文论的批评文体能否以及如何"活"在现代,"活"在当下。李长之标举"传记体批评",沈从文选择"印象式批评",李健吾践行"随笔式批评",表面上是模拟式地学习现代西方的文学批评方法,实质上是创造性地承续古代中国的文学批评文体,他们的"西就"之路实为"东归"之途。三位批评家在中与西、古与今之间的游走,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文论的出路和走向有着重要启示意义和典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李健吾(刘西渭)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位独树一帜的批评家,他将西方印象主义文艺批评方法引入中国,与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相结合,构建了中国式的印象主义文艺批评,这一批评方法至今对我们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批评是现代英语学界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流派,持续时间也最长.但是新批评对中国文论界的影响始终不大.英美新批评与作为中国现代主流文论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在艺术理论上也有着鲜明的异质性.中国古代文论带有强烈的印象式批评特点,而新批评则带有强烈的形式主义和科学主义倾向,尽管新批评与中国古代文艺思想之间也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通之处,但是两者之间这些强烈和根本的异质性,决定了新批评在中国始终处于边缘化的境遇.  相似文献   

20.
文学理论批评文体是文学理论批评形式特征的总和。中国古代文论文体有其鲜明的特色 ,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至近代 ,尤其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前二十年 ,文学理论批评文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变革的方向 ,总的来说是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文体演进。具体来看 ,体式向多样化、大容量发展 ;篇章结构趋向完整精致 ;语言文字趋向通俗浅显 ;对西方文体从模仿趋向融会贯通 ;文体的外在形式向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