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恩来 《理论界》2008,(8):116-117
《礼记·檀弓下》有这样一段记载: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相似文献   

2.
论苏轼的文人品格与诗风马茂军从传统观点看来,蜀学为杂学。王安石“谓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邵氏闻见后录》)。朱子评苏辙《老子解》说:“苏侍郎晚为是书,合吾儒于老子,以为未足,又并释氏而弥缝之,可谓舛矣!……诚惧其乱吾学之传,而失人心之正耳。”朱熹还...  相似文献   

3.
西周战事稀少,战国的战术又大多上承春秋,因此,这篇小文就将楚国的战术条陈如下,或许对于冲破中国古史研究中重北轻南的偏见,有所帮助。征引的资料,凡未作特别说明者,一律来自《左传》。1、用间。《孙子兵法·用间篇》说:用间,“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用间,包括离间与乘间。《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记楚武王攻伐随国,楚大夫斗伯比表达了他的担忧,说:“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棋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有鉴于此,斗伯比主张乘间,他说:“仇有衅,不可失。”(语出《桓公…  相似文献   

4.
《庄子·人间世》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在这里,庄子明确提出了“无用之用”的说法。此外还借助寓言故事,表现了“无用之用”的思想。《庄子·逍遥游》记载了庄子和惠子这样一次论辨: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访惶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  相似文献   

5.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里记叙了子产反对毁乡校一事。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日:‘毁乡校,何如?’子产日:‘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者否。其所善者,或击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报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数也;不如小决使道:不知吾闻而药之也。’”在这段话中,子产详细地阐明了为什么不毁乡校的道理,充分展示了一名政治家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以民为本的宽广胸怀。  相似文献   

6.
《宋史·夏国传》云:元昊遣使如宋,称“男邦泥定国兀卒上书父大宋皇帝,更名曩霄而不称臣。兀卒,即吾祖也,如可汗号。议者以为改吾祖为兀卒,待以侮玩朝廷,不可许”。范长江云:“元昊对于中国的轻侮,可谓到了极点,他自己东征西战,连年用兵,弄得不  相似文献   

7.
柯平 《东岳论丛》2004,25(3):155-158
在台湾学术界有一种论调 ,认为日本割台是台湾“被 (中国 )遗弃的历史”。而历史事实证明日本割台是蓄谋已久而且是分三步实现的 :第一步 ,利用甲午战争中国败绩之机非法“窃取”钓鱼岛 ;第二步 ,利用中日马关议和之机抢先攻占澎湖 ;第三步 ,通过《马关条约》“割台”条款完成了割台的三步曲。日本明治政府是发动侵略战争和割台的罪魁祸首 ,一些人别有用心地论证中国方面“遗弃”台湾 ,纯属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和颠倒。  相似文献   

8.
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 八荣八耻是对传统道德的扬弃。是传统道德精华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荣辱观古之有之,荣辱之心人皆有之。时代不同、民族不同,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不同,荣辱观也是不一样的。恩格斯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他自己的荣辱观。”莎士比亚说过:“我的荣誉就是我的生命,二者互相结为一体;取去我的荣誉,我的生命也就不再存在。”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朱熹解释道:“耻者,吾所因有羞恶之心也,有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甚大.”[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从北伐谈诸葛亮将略之失张华松就一代伟人诸葛亮将略上的短长,以下四人的评说最具有无可争辩的权威性:(1)诸葛亮说:“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若提鼓,会军门,使百姓喜勇,当与人议之耳。”①(2)司马懿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相似文献   

10.
刘雄峰 《晋阳学刊》2009,(6):123-124
一般认为,中国社会中的所谓“制度性宗教”,自宋以后.便失去了往日之辉煌,而渐渐地步人了“衰微”之途。但是,此种“衰微”仅仅是其不断社会化之表像而已,其直接结果,便是众多之“新兴宗教”的产生。这些“新兴宗教”,大多采取秘密和半公开的形式,而受到朝廷和“正统宗教”之打压和排斥,始终都未能取得合法之地位。其原因一方面是其为某些反叛组织所利用而被朝廷屡屡禁断: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被“正统宗教”视为“异端”而加以沮咒和排斥,白莲教即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宗教。  相似文献   

11.
四川的戊戌维新颇具特色,却几乎不受研究者关注。借助基层视角,可增进我们对整体戊戌维新的理解。百日维新期间,四川的总督、学政曾相当积极地推行新政。此时推动川省办学的,更多是朝廷急剧变革科举的举措,以及川督、学政的作为,而非兴学的上谕。戊戌政变后,川省的总督、学政及部分州县官则明显逆朝旨而动,在川中继续推行部分新政。这一时期,川省部分地区对变法的理解偏离朝廷动向,而朝廷废八股之举也无意间支持了川省趋重经学的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第四册袁枚《黄生借书论》有一段标点是这样的:“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日:‘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日‘牯俟异日观’云尔。”笔者颇觉其中一处点断不可再错下去,须予以匡正,即将“必虑人逼取”后的逗号后移至。“而惴惴焉”下面,使之成为“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这是因为:①“必虑人逼取”和“惴惴焉”乃摹“夫人”的一段层进心理。“虑”是其心理活动,引发出“惴惴焉”的心理状态;而“摩玩之不已”则…  相似文献   

13.
一般地 ,“吾丧我”被理解为《齐物论》的主旨 ,“吾”之境或与之相关的“物我”问题是文本中的最高问题。对“吾” ,《齐》文并没有任何直接的说明 ,只表明了“吾”的外在样态———“为是不用而寓诸庸”、“两行” ,此时这种外在样态的发出者“吾”显得很神秘。《齐》文存在“吾”和“我”两个空间 ,而以生存论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 ,同样存在着两重境域 ,一是如上所说“我”的 ,一是在“我”之先的 ,而后者 ,是否就是“吾”呢 ?本文在回顾《齐物论》的主旨之后 ,给出了一种解读“吾”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吾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5.
瓠落的文学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子谓庄子日:“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相似文献   

16.
“宰予昼寝”新说陈昌宁读《论语》的人都会注意到"宰予昼寝"这桩公案,注《论语》的人也无法回避这个问题。原文是这样的(见《公治长》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上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  相似文献   

17.
吕惠卿(1032—1111)是王安石变法最积极的参与者、执行者与继承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变革家。前代有些史家带着偏见撰写历史,把吕惠卿列入“奸臣”行列,这是对严肃史实的颠倒。与王安石接踵而起的奇才吕惠卿,字吉甫,南安人。王安石荐吕惠卿于神宗曰:“惠卿之贤,岂特今人,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①吕惠卿的学识渊博,欧阳修谓其材识明敏,“学者罕能及”②。当时龙图阁大学士沈 谓其“明习世务,可施有政,为朝廷之用。”③吕惠卿的政敌司马光也不得不承认他“诚文学辨慧”④。当时人们称…  相似文献   

18.
“大全”     
张舜徽先生《清人笔记条辨》(一)曰:“明清之际,士子皆为《四书五经大全》所至梏,眼孔极小,固执异常,亭林不惜大声疾呼以激起一世之人,力主博综旧义,以破执一不化之见,遂冒言‘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说己.’”按:亭林举“八股、大全”以为世戒,“八股”之为害人知之,而“大全”之妄,人不尽知也.时至今日,人犹喜以“大全”名其书者,如《吉林方志大全》,吉林志乘在全国大部分省志中最薄弱,缘建省与划分州县极晚,《吉林通志》所以翘然独出者,以秉笔得人.民国伪满,芦黄苇白,等诸自郐,不足并论矣.  相似文献   

19.
皖学与徽商     
安徽夙称中国东南形胜之地,系以旧安庆和徽州二府的首字而命名,春秋时安庆为皖国之地,故安徽简称皖。《读史方舆纪要》称:“皖之为地,中国得之,可以制江表,江表得之,亦可以患中国。”而徽州府“厚金陵之锁钥,控江浙之要领,山川险阻,襟带百城,摇足而定饶、信,运肘而慑杭、严,择利而动,天不可为也。”故自周秦汉唐以来,一直视为江淮控扼之区,其经济商贸的开发与学术文化的兴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史迹俱在,并有足称。本文所述,不过为举凡撮要之谈,聊备读者参考。皖南学术文化的传统两汉的儒学文化思想,幽沉于魏晋、六…  相似文献   

20.
严复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杰出代表之一。他译述的《天演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次深刻的清理,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严复是批判中国封建传统旧观念的斗土。为了拯救祖国,唤起民心,他反复表示:对传统的政教、学术及旧文化心态,“吾宁负发狂之名”,决不“更蹈作无耻之故辙”,表现出执着的勇士气概。但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全盘否定,而是在衡比中西文化异同中,“去其旧染而择其善而存之。”严复对旧文化的“旧染”,抨击是激烈的、深刻的、有意义的。现试从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